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现在全世界最重视的合理主义.中庸之道就是儒家的核心理念,个人认为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的观点很典型地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就全世界范围而言,中国人对于宗教的态度是最宽容的.这种传统的形成就是直接受益于孔子的这一重要思想.以至于后来的传教士初到中国时都为中国人对于不同宗教的包容性而震撼.在其他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宗教都具有重要的甚至是至高无上的地位.只有中国成为了例外.
孔子的中庸之道在中国有深远的影响.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础和最高的道德准则.孔子讲中庸的政治目的就是保持合乎周礼宗法等级制的社会政治秩序.对中庸之道深入进行一番批判性的研究,并结合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改革、发展、稳定问题进行一些思考,应当是不无意义的.孔子把中庸称为至德,这既说明他把中庸作为道德的最高准则,也说明中庸是他的哲学基础.孔子中庸之道,就是反对过与不及,要在过与不及两端之间转折和把握一个中点或度,也就是量变到质变度量关节线,以保持事物的常态不变.按宋代学者程颐的解释,就是“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日常生活中的“中庸之道”日常生活里,有人过于追逐物欲,有人过份刻苦自励;有人对金钱的使用浪费无度,有人则是一毛不拔,这都不是正常的生活之道.就像一只手,始终紧握拳头是畸形,只张不合也是畸形,一定要拳掌舒卷自如,这才正常.所以,凡事要适可而止,要不偏不倚,这就是中庸之道.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里实践「中庸之道」,有四点意见:第一、做事不要太苦:人生不能没有工作,因此每个人都不能不做事.做事当然要勤劳,但是也不能太辛苦;太辛苦了,以后做事就畏难、畏苦,就不能长久,不能持之以恒.所以,现在的公司行号大都制定八小时上班制,每天工作时间从上午八点到下午五点,有一个时间性;甚至每个星期不但有休假日,现在还实施「周休二日」,这就是要我们不要太辛苦.第二、享欲不要太乐:人不能没有物质生活,适度的物质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是有的人享用过度,过份的放纵五欲之乐,例如,吃要山珍海味,穿要绫罗绸缎、住要高楼大厦,出门要开高级轿车等.过份的追求物欲之乐,甚至浪费无度,则如银行里的存款,用得太多,总有一天会负债,所以福德因缘还是要慢慢的享受,不能透支.
第三、待人不要太苛:人与人相处,要懂得待人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待人要厚道,要替人设想.尤其身为主管者,要「待人如己」,甚至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如果待人严苛,或者是过份放任,都不是处人之道.第四、用物不要太荣:对于日常用物,有的人好买,平常没事就喜欢逛街购物,并且乐此不疲,有的人则非名牌不用.其实东西能用、够用就好,不要太过豪华、奢侈,物质太多,不一定很好,所谓「人为物役」,物质太丰,有时也是一种负担.
“中庸之道”是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太平和合”的境界。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具体内容是: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主要原则是: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至性。执行方法是知行合一。主要途径是礼教。中庸之道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促进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等方面。
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的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的境界。
中国去古老的中庸之道,其实讲究的就是“合适”,就是“刚刚好”。
品格可以列为三类,各类中的第一类和末一等都是极端或者欠缺。居中的才是道德和优越。所以居于懦弱和鲁莽之间才是奋勇有为,吝啬与奢侈之间才是慷慨大方,怠惰与贪婪之间是意气风发,卑屈和骄傲之间是谦虚谨慎,秘密与多嘴之间是说一不二,乖僻与滑稽之间是风趣幽默,寻衅与谄媚之间是友善可亲,在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与堂·吉诃德的冲动任性之间是自我克制。
然而,中庸并非像数学的中项恰恰是精确可计的两端的平均数。它随着环境中左右各种情况的变更变更,并且只对成熟而又灵活性的理性,才显露自身。
第二、享欲不要太乐:人不能没有物质生活,适度的物质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是有的人享用过度,过份的放纵五欲之乐,例如,吃要山珍海味,穿要绫罗绸缎、住要高楼大厦,出门要开高级轿车等.过份的追求物欲之乐,甚至浪费无度,则如银行里的存款,用得太多,总有一天会负债,所以福德因缘还是要慢慢的享受,不能透支.
其实就是说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做事情要有分寸,要有度。不要做不够,也不要做过头了。
有些事情做3分就够了,你就做3分,有些事情做7分合适你就做7分。而不是什么事情都做5分。
理解到这一层就够了
中庸之道就是儒家的核心理念,个人认为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的观点很典型地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就全世界范围而言,中国人对于宗教的态度是最宽容的.这种传统的形成就是直接受益于孔子的这一重要思想.以至于后来的传教士初到中国时都为中国人对于不同宗教的包容性而震撼.在其他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宗教都具有重要的甚至是至高无上的地位.只有中国成为了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