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很多很厉害的中医,为什么现代却很少了?
古代有很多厉害的中医,为什么到了现代却变少了呢?中医是什么?过去的标准,中医就等于看病,这是唯一的存在形式,所以自古看病采药的都是中医,到了近代西方医学进入中国,中医受到了外部影响和内部管理的约束,但从形式上看,中医依旧存在于看病单一模式,即使存在的教育也不是主体的,核心还是看病。但后来随着中国教育和科研体系的建立,中医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实看病转向教育兼职看病,而后看病与教育分割了,各自有了自己的体系。科研也如此,过去看病不搞科研,慢慢的看病做临床也要科研,教学看病的人群也需要科研,科研是为了教育和临床职称发展的需要,由此科研权重起来。
科研项目和成果与临床、教学比起来,更加容易量化,由此也就很容易评比,不仅是个人评比而且建立了以此为核心的医疗和教学评价体系,如此教学和临床的价值就明显的弱化了,或者忽略了,所以科研的价值也被无限的放大,而成为人才评价和大学评比排位的核心。这个局面在全国的铺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临床和教学成了相对于科研成果的附设,如此很多人对科研趋之若鹜而不会考虑临床还能不能看好病,教学能不能教出会看病的学生,由此临床会不会不影响科研水平,不决定着学校水平,这样评价模式导致很多人不以学医开展临床会不会看病为目的。
这样模式出现的中医人才包括博士、硕士以及本专科生临床水平下降最终成了中医发展的诟病而受到社会各界的批评,由此要需要思考科研为核心的评价体系,激发社会对高学历人员医疗水平的教育。这个关注就是把中医科研、教学、临床最优化的结合作为培养的方向,从而也为人才发展提出目标,今后的中医人才必须是教学科研或临床科研全能的结合,这就为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