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怎么形成的?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对我而言,调节心情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画画(涂鸦),二是跳舞。想安静地放松心情,就去画画,想放松同时顺便活动身体,就去运动软件那里跟跳彝族舞(这个最简单而且容易带起快乐心情)。
最近几天,虽然坚持早起,但是对手边的书突然看不进去了,这本翻一下,那本翻一下,看几页就走神。写文章也一样,写了点大纲觉得不如意,又不太想写,日更就想着怎么水一篇,突然进入了一种迷茫的状态。
早上坐在书桌前,我下意识地就把电脑收起来,桌上的书和草稿纸全部放抽屉里,清理干净桌面后,坐在那里,感觉挺放松的。视线从书架上扫过,看看有什么能让我感兴趣的,看到那一大罐彩铅,就自然地把它摆桌上,翻开速写本,各种笔摆出来,此刻只想随意地涂涂画画。
画画和写文章,是大脑的两种频道。写文章费脑子,专注时心无旁骛,而画画则是是最好的大脑体操,只要动手就可以,还可以听一些自己喜欢的节目。做手工活,真的很解压。
自由涂鸦的乐趣,在于下笔之前想象不到最终的画面。比如今天是植树节,就想画个种树的画面,画完之后又觉得还可以加点别的东西,最后就变成一幅脑洞图。
我还喜欢玩的一个游戏就是随意地用颜色涂个形状,然后就在形状上进行想象,添加枝叶,可能会画出四不象,也可能是各种生物穿插一起的大杂绘,反正是自娱自乐,开心就好。
有时候,我也会问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画画?
小时候并不是那种喜欢在课本上乱画的人,也不爱画小人,印象深刻的是因为美术作业比同桌高分,男同桌把我的作业撕了,而我又打不过只暗自生气。
真正让我感受到画画的乐趣,是在大一的某个下午,当时全寝室的人都在赶素描作业,一人抱着一个画板在那里涂涂画画,一边吐槽画的苹果不像苹果,一边又沉浸在笔和纸摩擦发出的沙沙声中,等到作业完成时,心情特别开心。
那一次体验,就像一颗种子一样,无论是什么时候,只要一看到画画相关的东西,就会产生一种渴望,这种渴望一步步把期待感建立起来,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兴趣。
说到兴趣,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对兴趣的认知,往往有两类。一类叫“兴趣固定论”,认为人一辈子只会有几个固定的兴趣,只会喜欢某几个工作,爱吃某几样食品;另一类叫“兴趣养成论”,认为一个人的兴趣是可以通过培养学习养成的,一个人可以培养任何兴趣。
比如,从个人职业发展来看,认为“爱一行干一行”的人,相信的就是兴趣固定论。认为要先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才能工作开心,做出成就。
正如乔布斯说的:
而认为“干一行爱一行”的人,相信的是兴趣养成论,培养出自己对工作的兴趣,一样可以开心工作,做出成就。
正如稻盛和夫说的:
两种不同的认知会带来不同的选择和结果,到底哪一种更有利于一个人的发展和内心愉悦呢?
有篇论文《隐含的兴趣理论》就做了相应的研究,结论表明“兴趣固定论”的人,会无限夸大兴趣,而忽略兴趣道路上的挑战,他们会花大量精力去寻找,或者关注某个单一的“热情”,一旦探索失败容易自暴自弃。而且当他遇到挑战之后,往往很容易用“这不是我喜欢的”来避开,而是继续去寻找,可能找着找着一辈子就过去了。
兴趣的探索有成本,即使世界上确实有独一无二的工作在等着你,但是人生的工作时间很有限,最多60年,我们的时间和金钱都无法支撑我们把所有的工作都探索一遍。
与其到处去找,还不如先把手里的先做好,培养出兴趣来。
对于业余爱好,当然可以不断尝试,直到找到自己的喜欢的,再去做好它。
今天植树节,我去给兴趣这棵小树浇水了。
END
最近几天,虽然坚持早起,但是对手边的书突然看不进去了,这本翻一下,那本翻一下,看几页就走神。写文章也一样,写了点大纲觉得不如意,又不太想写,日更就想着怎么水一篇,突然进入了一种迷茫的状态。
早上坐在书桌前,我下意识地就把电脑收起来,桌上的书和草稿纸全部放抽屉里,清理干净桌面后,坐在那里,感觉挺放松的。视线从书架上扫过,看看有什么能让我感兴趣的,看到那一大罐彩铅,就自然地把它摆桌上,翻开速写本,各种笔摆出来,此刻只想随意地涂涂画画。
画画和写文章,是大脑的两种频道。写文章费脑子,专注时心无旁骛,而画画则是是最好的大脑体操,只要动手就可以,还可以听一些自己喜欢的节目。做手工活,真的很解压。
自由涂鸦的乐趣,在于下笔之前想象不到最终的画面。比如今天是植树节,就想画个种树的画面,画完之后又觉得还可以加点别的东西,最后就变成一幅脑洞图。
我还喜欢玩的一个游戏就是随意地用颜色涂个形状,然后就在形状上进行想象,添加枝叶,可能会画出四不象,也可能是各种生物穿插一起的大杂绘,反正是自娱自乐,开心就好。
有时候,我也会问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画画?
小时候并不是那种喜欢在课本上乱画的人,也不爱画小人,印象深刻的是因为美术作业比同桌高分,男同桌把我的作业撕了,而我又打不过只暗自生气。
真正让我感受到画画的乐趣,是在大一的某个下午,当时全寝室的人都在赶素描作业,一人抱着一个画板在那里涂涂画画,一边吐槽画的苹果不像苹果,一边又沉浸在笔和纸摩擦发出的沙沙声中,等到作业完成时,心情特别开心。
那一次体验,就像一颗种子一样,无论是什么时候,只要一看到画画相关的东西,就会产生一种渴望,这种渴望一步步把期待感建立起来,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兴趣。
说到兴趣,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对兴趣的认知,往往有两类。一类叫“兴趣固定论”,认为人一辈子只会有几个固定的兴趣,只会喜欢某几个工作,爱吃某几样食品;另一类叫“兴趣养成论”,认为一个人的兴趣是可以通过培养学习养成的,一个人可以培养任何兴趣。
比如,从个人职业发展来看,认为“爱一行干一行”的人,相信的就是兴趣固定论。认为要先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才能工作开心,做出成就。
正如乔布斯说的:
而认为“干一行爱一行”的人,相信的是兴趣养成论,培养出自己对工作的兴趣,一样可以开心工作,做出成就。
正如稻盛和夫说的:
两种不同的认知会带来不同的选择和结果,到底哪一种更有利于一个人的发展和内心愉悦呢?
有篇论文《隐含的兴趣理论》就做了相应的研究,结论表明“兴趣固定论”的人,会无限夸大兴趣,而忽略兴趣道路上的挑战,他们会花大量精力去寻找,或者关注某个单一的“热情”,一旦探索失败容易自暴自弃。而且当他遇到挑战之后,往往很容易用“这不是我喜欢的”来避开,而是继续去寻找,可能找着找着一辈子就过去了。
兴趣的探索有成本,即使世界上确实有独一无二的工作在等着你,但是人生的工作时间很有限,最多60年,我们的时间和金钱都无法支撑我们把所有的工作都探索一遍。
与其到处去找,还不如先把手里的先做好,培养出兴趣来。
对于业余爱好,当然可以不断尝试,直到找到自己的喜欢的,再去做好它。
今天植树节,我去给兴趣这棵小树浇水了。
END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