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的“七年之痒”如何破?需要进行定期自我盘点和职业规划

 我来答
小王音乐17
2022-06-25 · TA获得超过55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78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53.1万
展开全部
有人说职场也有七年之痒,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

七年,从应届毕业走到了30岁左右的关头,这时候的我们,工作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职场阅历也不再是一片空白。

跟刚毕业那会职业迷茫相比,30岁是另一个分水岭,可能会面临新鲜感逐渐失去,又没有新的东西可以激发持久的动力。

再加上生活的压力,不可能随心所欲的去选择,每天生活在压抑自己内心想法的意识中,久而久之,那种负重感就越来越明显。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两个主要原因:

1、在工作经验积累方面,杂而不纯,博而不精,缺乏核心竞争力

2、在个人发展上,没有及时进行自我盘点和职业规划,每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神雕侠侣》中的主人公杨过,是金庸先生笔下武功最高的主角之一,年仅三十余岁,武功便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

但早年的杨过,所学甚杂,年纪轻轻,便掌握了不少神功,其中包含了黄药师、欧阳锋、洪七公、王重阳、林朝英、独孤求败等高手的绝学。年纪尚小,所学武功皆深奥无比,又贪多,不深入研究,因此他所学武功虽多,但却无一门练至大成境界,全部都只是初窥门径,后来金轮法王指出过他的缺点:武功花样虽然不少,但杂而不纯,博而不精。之后的剧情就不细说了,大家有时间可以回顾下。

小说的创作背景往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杂而不纯,博而不精”这八个字,对于职场人士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自我警醒。

刚毕业的时候, 对很多东西都感兴趣,都想去学,也都愿意付出一些精力;走上工作岗位后,日复一日,又容易深深陷入本岗位的事务性工作。

从公司的角度来说,老板不希望任何一个员工不可替代,否则会让他没有安全感;从员工的角度来说,永远只把我放在公司经营的某一个环节上,时间长了,也没有安全感,稍微超出一点范围的工作也做不了。

这就是一个市场化下博弈的过程,有输有赢。我见过很多在一个公司,甚至一个岗位上工作超10年的人,在他们内心,永远被两种情绪困扰着,一是担心裁员被辞退,二是主动离开公司,又害怕找不到更好地工作。

面试一些管理层时,经常会问这样一个问题:您对行业有什么看法?

有的人,只能基于岗位没有逻辑的去拼凑的说一些不重要的要素;有的人,能站在宏观角度讲清楚行业的上下游及未来发展,再回到岗位层面谈到对当前组织的影响和变革。

如果你是面试官,你会觉得哪个回答好一些。答案显而易见,肯定是后者。

这种认知和经验,是待在岗位上仅靠兢兢业业就是积累出来的吗?当然不是。

所以说,经验的积累关键在于“纯”和“精”这两个字,抛却“杂”和“博”里面没用的成分。

跳槽讲究“换行不换岗,换岗不换行”的原则,也就是这个道理,否则每一步选择都是重新开始,如果没有足够的学习力,如何去跟同行的人竞争。

如今属于知识经济时代,人才之间的PK,不再是看其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多少,因为世界越来越平,地域间的差异、教育水平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小,凡是接受过系统教育和专业训练的人,其知识和技能是很难拉开很大差距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T型人才的概念被提出,T型人才指既有丰富的知识面,又在某一个领域有纵深专业知识的人,成为很多企业尤其是创新型企业抢夺的人才。

横向的丰富知识面体现在“纯”,不在意多,你说你了解三个行业,还不如深入了解一个行业的全部。

纵向代表经验的精通程度,切忌泛泛而谈。

你有十年工作经验,还是把一年经验用了十年,这是一个需要经常思考的问题,经验是需要定期进行自我盘点的。

盘点完,就明确了自己的优劣势,也知道了自己的职业方向。

在横向延伸上,有哪些岗位适合我?

在纵向发展上,我如何进行晋升?

同时保持向外看的习惯,向外看一是看好的机会,二是看工作之外的机会,把爱好变现的可能。

一个人为什么要多方面进行探索,这么麻烦呢?

麦克利兰的成就动机理论把一个人的动机归纳为对成就、权力和亲和的动机。

商业社会中,一个人的成就和动机很难长时间通过一份固定的工作来满足。

所以,当成就和动机长时间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畏难,甚至抑郁的情绪。

只有在整个职业生涯,不断的进行探索,才能抓住更好地机会,同时也能满足个体的需求。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