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回答
展开全部
想,无论出世间法还是世间法,都是指思维的正常运用,但不一定有必然的意义和目的;而妄想,这个妄字就说明了它的无意义性,无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都是指一种错误的行为。
在佛法中,想,首先是指心识的活动,是借助物质世界的感觉或知觉而构成概念、认识、思维;而后的联想、分析、以及这些的综合认识,生成固定的概念、定义等思想,就是指五蕴中的“想”的蕴集。
首先单纯说想,这是六根之中,心的一种活动功能。眼耳鼻舌身心这六根,通过不同的接受能力在认识外界,接收外界信息,接受六尘(不同渠道和系统的信息接收活动,即视听嗅尝触和思)的过程,而后生起相应的意识反应,则成为六识,即眼的视觉、耳的听觉、鼻的嗅觉、口舌的味觉、身体肌肤的触觉、心意的知觉(知道事情发生)。这样的觉知功能只是生理的六根反应,说不上有什么具体的目的性意义性。
现在再说妄想。
外部的各种物质世界的实体,指的就是色蕴。我们眼耳乃至心思等六种接触外界的器官所能够感知的一切事物都是色界。受,是颜色乃至音声等引起一系列反应,使精神上发生苦乐等感觉及感情的作用。想,是借助物质世界的感觉或知觉而构成概念、联想、分析、综合。行,是判断和造作,相当心理学的意志,广义的说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本。于受想行的对象上发生区别的作用,即是识蕴,而识又是支配前三作用,保持这三种作用成为统一性。
所以说,妄想,实际上是五蕴的综合反应活动。是以识为支配主导的综合活动。是在意根所生成的概念和思想里自己造作出的自我意识,也就是指妄心和妄念。其目的和缘起,是对五蕴中各种触受的爱和欲望的不满足。相对于想,妄心和妄念支配的想就有了对欲望的追求和喜好,也就是说,是各种错误认识的汇聚。
这就苦的根源:苦恼源于欲望的不满足,欲望来源于心识判断出的喜欢不喜欢的好恶感受,喜欢或者不喜欢则来源于眼耳身心等六根运作的五种蕴集在心中的感受。而想,只是其中的一个活动过程,而不是结果。
在佛法中,想,首先是指心识的活动,是借助物质世界的感觉或知觉而构成概念、认识、思维;而后的联想、分析、以及这些的综合认识,生成固定的概念、定义等思想,就是指五蕴中的“想”的蕴集。
首先单纯说想,这是六根之中,心的一种活动功能。眼耳鼻舌身心这六根,通过不同的接受能力在认识外界,接收外界信息,接受六尘(不同渠道和系统的信息接收活动,即视听嗅尝触和思)的过程,而后生起相应的意识反应,则成为六识,即眼的视觉、耳的听觉、鼻的嗅觉、口舌的味觉、身体肌肤的触觉、心意的知觉(知道事情发生)。这样的觉知功能只是生理的六根反应,说不上有什么具体的目的性意义性。
现在再说妄想。
外部的各种物质世界的实体,指的就是色蕴。我们眼耳乃至心思等六种接触外界的器官所能够感知的一切事物都是色界。受,是颜色乃至音声等引起一系列反应,使精神上发生苦乐等感觉及感情的作用。想,是借助物质世界的感觉或知觉而构成概念、联想、分析、综合。行,是判断和造作,相当心理学的意志,广义的说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本。于受想行的对象上发生区别的作用,即是识蕴,而识又是支配前三作用,保持这三种作用成为统一性。
所以说,妄想,实际上是五蕴的综合反应活动。是以识为支配主导的综合活动。是在意根所生成的概念和思想里自己造作出的自我意识,也就是指妄心和妄念。其目的和缘起,是对五蕴中各种触受的爱和欲望的不满足。相对于想,妄心和妄念支配的想就有了对欲望的追求和喜好,也就是说,是各种错误认识的汇聚。
这就苦的根源:苦恼源于欲望的不满足,欲望来源于心识判断出的喜欢不喜欢的好恶感受,喜欢或者不喜欢则来源于眼耳身心等六根运作的五种蕴集在心中的感受。而想,只是其中的一个活动过程,而不是结果。
展开全部
所谓妄想就是起心动念时的杂念均是妄想。我们世俗的妄想更多的是形容白日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佛法中的妄想是指凡夫的所有思想念头。 就是攀援心。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你在这区别不区别的就是妄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看法法师如何开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