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阅读的思考与实践

 我来答
恶人綻剈
2013-10-16 · TA获得超过3.2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5万
采纳率:93%
帮助的人:635万
展开全部
[关于教师阅读的思考与实践]  厚学致远 寄望阅读   ——关于教师阅读的思考与实践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振东小学 周耀东   审视我们当下教师的阅读状态,用一句流行的话 “我不读书已多年!”来概括,是最真实生动的写照,关于教师阅读的思考与实践。由此带来的对自己、学生、学校,乃至整个教育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老师,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的功臣”,有人如是说。但是没有阅读,我们“承”什么?我们又能“传”什么?如此崇高的化身,不允许我们干这样卑贱的勾当。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阅读,教师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育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原中央教科所朱小蔓所长说:“希望从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始学会渴求知识,共同用读书支撑我们的生命”。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校,首先意味着书籍”。“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可见教师阅读不管从自身的发展,职业的要求,还是教育的内在诉求,都应该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一、教师的专业诉求与阅读   站在阅读的角度探讨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以为以下几个方面最为要紧。即为师意识,批判精神,反思能力,表达水准。   首先,是为师意识。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必须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做老师?怎样做老师?做怎样的老师?我以为最重要的必须要有两点清晰的认识:一是“无知即恶”。教师必须要懂得教育工作的方法、原理、规律……,而且要不断探索、发现、完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从教育经典中吸取营养,并在实践中成就经典;同时教师应该是有底蕴的,如果老师的心灵是一片沙漠,能企望他所培养的学生的心灵成为绿洲吗?贫瘠的阅读,只能让教师变得无知,面目可憎。二是“平庸即恶”。“平庸的恶”这个词语来自汉娜·阿伦特。崔卫平说过 “正常的普通人木知木觉才是事情真正的可怕之处。这些人对自己行为的危害并非一无所知,他们之所以还那么做,是因为他们不认为自己对此负有责任,他们只是执行命令、服从权力和权威,他们内在的个人消失在‘组织’之中,‘无思无虑’”。想想我们老师有多少时间是在莫名其妙地看天?我们有多少时间是在莫名其妙地等待?我们看似忙忙碌碌,我们究竟做了多少该做的、有意义的、善的事?一个教师,如果几十年如一日,反复着同样的劳动,把教育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这跟学生买一台电脑学习机又有何区别。教师需要技术,但更需要精神,需要创新和超越的精神。   第二,是批判精神。近段时间来,《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这本书的出版引发了不小的争论。暂且不去评价它好坏。我想说的是这本书产生的方式,或者说那些始作俑者和作者——郭初阳,蔡朝阳,吕栋等一些高中教师。让人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小学的教材批判不是小学教师发起,参与者又为何大多不是小学教师?我思考的结论是:我们先天发育不完全,后天又缺乏足够的营养。直接一点儿,我们所接受的学校教育原本是不完整的。说得更明白一点儿,我们读书读少了。   再具体些,我们缺乏的是发现问题的意识,即批判意识——我们有教材崇拜心结;更不知道它究竟错在哪里?是怎么错的?如何疗救?自然也不会有深刻的分析的能力,让人信服并给予启迪。就像一个医生不理解手术刀的操作法则、不明白处方上药品的效用,是多么可怕的事情!难怪,这些作者和出版商多少有些哗众取宠的呼叫:您的孩子还在吃错药!这不是明摆着批评我们老师在给学生喂“错药”吗?看来要给学生“良药”,必须要教师拥有自己的“良方”。我们必须要有更广泛的阅读支撑我们对教育教学的理解,我们才能有底气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批判的精神不是说有就有,阅读就是最好的批判原点!   第三,是找寻自我。沈从文先生在《从文自传》里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湘西向来是苗民聚居地,民风剽悍,不易管理。清朝派驻大量官兵清乡剿匪,真正的土匪强寇不好抓,只好抓一些安分守己的百姓,到河边砍头,然后割耳朵数人头去邀功请赏。因为抓得太多,不好全杀了,就去大王庙里抓阄抽签,生死由天,这些百姓居然也真的去了,该死的站一边,只怪自己命不好;可活的站另一边,也不见得欢呼雀跃。很木然。沈先生说那些百姓就这么稀里糊涂死掉了,也稀里糊涂地活下来了。   回到我们的教学,审视我们教学行为,在固定的操作模式下——大家不要以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是没有操作模式的,有,无处不在,为什么要一年两个学期?为什么一周要五天?为什么是四十分钟一节课?为什么有讲台和课桌的区别?为什么我要站着,而学生是坐着的?有的有答案,有的没有,但我们安之若素,我们没有思考过。你可以认为没有思考的价值,但真的没有价值吗?没有思考,何来判断——在这些模式之外,你个人化的教学行为有没有问题?有,如果说没有,估计连你都不相信。但我们能说出多少问题?又好像说不出吧。很正常,因为我们都缺少发现意识,缺少反思精神,更没有疗救措施。如果这是正常,那就是巨大的反常!当一个人失去思考之后——也就随之失去了抵抗与追求等能力;也就失去了作为“人”的可能性;也就异化为“待宰的羔羊”……   法国作家加缪说过,思考意味着中断,暂停一刻,想一想,如何?怎样?为什么?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于是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于是就需要解决的途径,最简单的方式是——阅读。通过阅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发现自我,并找到自我。如此而已。   第四,是表达水准。阅读,思考,表达应该成为教师工作的一种常态。尤其是表达,我们明显感觉到老师需要进一步提升。特别是书面的表达,姑且不说表达的思想,就是文通字顺这样的基本要求,对某些老师来说也是一,读后感《关于教师阅读的思考与实践》。读与写的关系应该是明确的: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学习表达的过程,而实际上,形成文字的过程是思维获得激越,思想获得升华,智慧获得增进的最有效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教师的表达水准相对与精深的教育理论,可能显得幼稚和粗糙,然而那是老师们在实践和思考中所碰撞出的思维的火花,尽管它很微弱,但谁能说他不是燎原的星火。尽管它很绵薄,但谁能说它不具火山喷涌的能量。阅读与写作的过程,对老师来说,确实是个艰难跋涉的过程,唯有坚持,日久弥新,才能不断超越,我们的足印深深浅浅,弯弯扭扭,但谁能说他不是从沙漠进入绿洲的必经之路,是从泥泞到晴空的必由之途呢!   二、我们的阅读实践与行动   基于对教师专业诉求的思考,我们学校继承阅读与习作教学丰厚传统,凝聚和凸显“崇实笃行尚美厚学”的学校文化精神内核,着力打造“诗文振东”特色学校,即倡导“阅读经典 灵性写作”,涵养教师人格修养,寻求教育生命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期寻求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新平台、新境界。   一、“厚学读书节”——为教师阅读正名。每学期贯穿始终教师推荐各类经典读本,力求阅读广度和深度。阅读教育教学著作,提升理论素养;阅读社科人文读本,涵养人格精神。塑就教师群体风貌,寻求教师个性风格。撰写读后感、阅读报告等,每学期统一评比。以学校网作为主要载体,刊布教师各类撰述成果,教育叙事、教研随记、案例评析、教学论文、课题成果和读书笔记、文学创作等。   二、“风雅论坛月”——为教师阅读搭台。以“风雅讲坛”为主要平台,举办教师交流活动。引导阅读理念,拓展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品位。邀请专家、学者来校讲座,论述中国历史文化的渊源和流向,特定背景下文化的发展状态和脉络取向,专题人物和文化事件的表象和特征等;阐述中外文化的发展轨迹,比较彼此的交流融合等。尤其要推介本校教师演说,反思专业成长经历,介绍教育教学经验,交流阅读心得体会,组织读书沙龙等其他更为灵活的交流活动。   三、“论文创作周”——让阅读体现思考。读书然后谈感受,日作然后留日志,做事然后写反思,赏景然后悟人生,研究然后出成果,形成文字的过程是思维获得激越、思想获得升华和智慧获得增进的最有效过程,也是导致我们幸福的最美丽途径。我们将创作周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论文创作,每位教师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论文或案例一篇,我们的论文内容十分宽泛,并不局限于教育教学论文,内容多样,形式不限。第二阶段:论文指导修改:每位指导老师必须为结对的教师论文提出修改意见。第三阶段:论文投稿阶段:论文撰写完成后,老师根据论文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育报刊杂志进行论文投稿,各年级教学助理负责投稿和情况的记载。第四阶段:展示评比总结,在教师中选取部分优秀论文,通过青年教师夜学习,进行观点展示与交流。同时开展校级论文评选,做好活动的总结。   四、“好书推荐日”——让阅读体现需要。每年一次阅读书籍征订,我们会安排一天的时间,以年级组为单位,组织教师推荐经典读本。由教科室汇总、筛选,这其中,既有专业理论书籍的阅读,又有人文读本的熏陶;在学校的阅览室,我们有《散文》《报告文学》《收获》等用影响力的杂志上百种,吸引老师们走进阅览室,还自己读书的时间。   几年来时阅读推动,教师在不仅在意识上,还是在实践中,逐渐感受到了阅读的魅力。有位青年教师在读书节后这样写道:“年轻的教师们正不断与读书结下更深的情谊,它将历练又一批火热的心,拓展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宽度!正如一个叫法郎士的洋人说读书是‘灵魂的壮游’,的确在读书中对话,在读书中滋养,在读书中完善,这确实是一种至乐的体验。”   而在众多的青年教师中,俞翔老师是受益于阅读最典型的代表,几年来发表了进百篇散文,三十多篇论文,辅导学生作文发表上百篇,有两位学生获得了浙江省文学之星金奖,一名学生成为了嘉兴最小的作协会员。同时凭着自身的优势,深入开展了班级读书会得研究,最近在全国第七届班级读书会上,一节《朝花夕拾》群文阅读,受到专家一致好评。虽然备课只花了三天,但是用他自己的话说:“其实,这节课我备了十五年”!是啊,教师阅读厚积薄发,成就学生,也成就了自我。   我一直以为,对一名教师来说,教育就是一次旅行。我们外出旅游,我们可能更多是感受自然风景的给人于美的享受,显然这样的游览是不全面的,很多景点可能并不是其表面的东西吸引人,更多是藏在景点背后的故事,才使得原本平淡的东西更有内涵和价值。著名作家郁达夫曾经有一个习惯,无论到哪里他都会带上当地的地方志,在充分阅读后,才觉得这样的游览才是有意义的。教育的过程也应该是这样,看到深层的别样风景,才更有意义。   崔卫平老师有一篇文章,题目是《要多少好东西才能造就一个人》,可是,我们又有多少好东西呢?我们需要多少好东西才能造就一好教师呢?我经常在想:假如我是学生,我会信赖我这样的老师吗?假如我是家长,我会信任我这样的老师吗?假如我是老师,我会信服我这样的老师吗?假如我就是我,我如何看待作为老师的我呢?我感到很惶恐,因为这几个问题答案似乎都不大那么乐观。只是,我觉得,也许我们可以做得更好……厚学致远,寄望阅读,没有比读书更奇妙的事了。只要你热爱阅读,你在教育这条路上会走得更远!坚信,在阅读中我们会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   〔关于教师阅读的思考与实践〕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