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是什么?
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五年4月至周赧王五十五年9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
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秦国由于连年战争,国内粮草消耗严重,战场上的相持对峙局面对其不利,再加上廉颇用兵老道无懈可击,遂用反间计。
赵王由于初战失利,见无利可图,遂求和秦国,不成被戏耍,年轻气盛的赵王遂要出击,但廉颇坚守不出不听赵王令,再加上秦国反间计,遂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
秦国见有机可乘,暗中换帅名将白起,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亮旁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见战国历史分期)。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扩展资料:
双方统帅:
1、白起
白起(?—公元前257年敬陆橡),芈姓,白氏,名起,郿邑(今陕西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兵家”代表人物。楚平王之孙白公胜后代。
熟知兵法,善于用兵,交好秦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关系很好。辅佐秦昭王,屡立战功。伊阕之战,大破魏韩联军;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
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封为武安君。功高震主,得罪应侯,接连贬官。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赐死于杜邮。
作为中国历史上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白起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名列武庙十哲。
2、赵括
赵括(?-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急于求胜,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悉庆,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
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
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3、廉颇
廉颇(生卒年不详),嬴姓,廉氏,名颇,一说字洪野,中山苦陉(今河北定州市邢邑镇)人。战国末期赵国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年),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阳晋,封为上卿。勇猛果敢,屡立战功,闻名于诸侯。长平之战前期,采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军进攻。
后为赵括所取代,致使长平之战惨败。九年后,击退燕国入侵,斩杀燕军主帅栗腹,进军包围燕都三月,令对方割五城求和,拜为相国,封为信平君。
赵悼襄王即位后,郁郁不得志,先后出奔魏国大梁,老死于楚地,入葬于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八公山乡郝圩村)
唐德宗时,名列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追赠临城伯,位列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平之战
1、战国时期最大规模的应是秦赵长平之战,此战赵前后总共损失四十五万人,几乎是赵国当时壮丁的大半,而秦除了白起的主力军外,在战役后期更是“尽发河内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几乎也是倾国之力了,而且秦军虽胜也是伤亡过半,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最大也是最惨烈的一次战事。
2、楚汉相争事大规模的战役有两次,分别是彭城和垓下之战。 彭城之战刘邦率诸候联军判哪亩五十六万,项羽率精兵三万,经过两次大的战斗,先是刘邦大败损兵十几万,尸积于河“雎水为之不流”,后又被项羽击败只剩十余骑逃窜,吕后和太公也做了俘虏;垓下之战韩信率兵三十万,刘邦率诸候联军也有数十万,项羽兵十余万,最后结果是项羽乌江自刎,不过这一仗战场上的死伤倒不是特别重,汉军就不用说,楚军也是逃兵比较多(四面楚歌的威力)。
3、两汉之际的大战当是西汉武帝时卫青于霍去病第三次北击匈奴和两汉相交时绿林与王莽新王朝的昆阳之战最重要(当然,窦宪出塞击北匈奴登燕然刻石那次也很有名,不过相对规模要小一些) 。卫青于霍去病第三次北击匈奴的战役动用了骑兵十万,步兵数十万,马十数万匹,斩匈奴首九万余级,自损数万,战马十一万匹,几乎是完全歼灭了匈奴的主力。
4、昆阳之战王莽军动员四十二万人由王邑王寻率领,几乎倾库藏而出为军辎重,号称百万,昆阳绿林军守军八九千人,刘秀又于外围调集了数千援军,近激战后绿林军杀了王寻,王邑只率几千人逃脱,此战后王莽新政权已经蚀尽老本,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比较大规模的战事有赤壁之战,前秦和东晋的淝水之战,南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北魏与宋的瓜步之战,隋灭陈之战。(官渡之战虽也很有名,不过史载此战袁军不过十余万,曹军不过万余,规模不算很大) 赤壁之战曹军号称八十万,实际大概在二十几万上下,孙刘联军一线兵力在五万左右,战役的结果虽然是曹军败退回北方,但交战双方到底有过多大规模的战斗历来有分歧,伤亡数也未有定论。
6、淝水之战前前秦在境内十丁抽一,征集了先锋步骑二十五万,后继主力步兵六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先期进行过前哨战的苻融兵三十万,合计一百四十余万(不过有很大一部分兵力尚未来得及投入战场就已经战局已定了),东晋军队主力是以谢玄所建北府兵为骨干的精兵八万,前秦兵在前哨战斗的接触战中损失万五千人,后期决战时由于指挥的失误大败,被晋军追杀三十多里,自相践踏掘森,随后有冻饿而死者十之七八,苻坚本人也中流矢,只带少数人逃回北方。淝水之战巩固了东晋在南方的统治,使北方再次陷入了分裂(我本人是很替苻坚惋惜的,如果当时前秦统一了中国,对中国也许是一件好事)。
7、瓜步之战起于王玄谟北伐的失败,北魏太武帝拓拔焘随后起兵数十万,号称百万侵宋,宋临时收集残兵和征发百姓迎战(人数当在数万吧,不过瓜步之战实际没有经过大规模的主力决战,战斗是分散在长江至淮河间的多个战场进行的),北魏围瓜步而不克而后主动退兵,随后又经过了纡眙等战斗最后结束,双方都损失很大,相对而言宋受创更深。不过南北朝对峙的局面也开始稳定下来。
隋灭陈战役隋动员兵力五十一万八千,所向披靡,未有重大伤亡而灭陈,中国在分裂数百年后复归统一。
8、隋唐时的大战役有隋三征高丽的第一次战役(唐虽然武功也很盛,不过每次战役基本上都在十数万至二十万的规模,不能算大了) 。征高丽的第一次战役隋动员兵力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称二百万缓州,后勤运输人数倍之。在萨水战败,前线三十五万五千作战部队只剩二千七百人逃回。
9、五代两宋期间基本上没有特别大的集中会战,除元灭南宋动员过数十万规模的兵力外其他战事规模都相对较小,而元灭南宋之战也没什么特别重大的战斗,除了南宋贾似道领兵十三万与元军主力在丁家洲打了一场大败战外南宋基本上是兵败如山倒,元很快就灭亡了中华正统的南宋,成为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少数民族政权。
10、元明时期大规模的战役有朱元璋与陈有谅的鄱阳湖大战,明成祖在靖难之役中与建文帝军在白河沟之战,明永乐年间成祖五次亲征漠北的战役,明英宗的土木堡之战,万历年间的两次援朝之战。
朱元璋与陈有谅的鄱阳湖大战陈军发兵六十万,朱元璋援军主力二十余万,两军于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二十一日在鄱阳湖开始激战,先是朱元璋作战不利,本人也几乎丧命,二十二日朱军借风发动火攻,是日陈军被烧死近六万,朱军也淹死七千余人,再经二十三、二十四两天激战,陈军败退,二十七日陈友谅也中箭死,次年二月朱元璋就势一鼓灭掉了陈氏割据势力,开始了他的统一战争。(值得一提的是鄱阳湖大战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水战)
白河沟之战建文军由李文忠之子李景隆领兵六十万,燕王军十数万(其中有宁王辖下的八万精锐蒙古骑兵),两军在白河沟交战,燕军第一天作战失利,第二天也先是作战不利,朱棣也几乎被射中,后来天突刮大风刮断官军将旗,官军军阵因之震动,朱棣乘机亲带劲骑绕袭官军后方,官军溃败,被杀及淹死者十余万,横尸百余里。朱棣的靖难之师经此战取得了战略主动,最终夺取了全国政权。
成祖五征鞑靼瓦刺每次作战动员人数都在四五十万上下,但只有第一次战果辉煌,杀得鞑靼可汗本雅失里只以七骑逃跑,第二次明军以五十万对三万瓦刺军也只是获得小胜,后几次都没什么战果,成祖本人也在第五次北伐中病死榆木川军中。 )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亲率的五十万明军惨败在瓦刺骑兵手下,几乎全军覆没,军马辎重全失,皇帝本人也被俘,明朝由此开始衰落,国势日渐不振起来。
万历年间的两次援朝之战是明应朝鲜之请援助朝鲜抵抗日本丰臣秀吉侵朝军的战争,日军前后两次分别动员十八万人和十四万人,而明军前后动员数十万人,在苦战七年后终于获胜,但明军亦“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极大的消耗了明的国力,使明朝业以存在的危机加剧,终于在其后后金与农民起义的双重打击下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