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根清净是什么意思?
10个回答
展开全部
六根清净,汉语成语,拼音是liù gēn qīng jìng,意思是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静。比喻已没有任何欲念。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已没有任何欲念。
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
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亦复如是。
扩展资料
六根清净的出处:
六根清净出自《宝台经藏愿文》,是隋朝的隋炀帝所著。
原文为:五种法师,版俱得六根清净。
翻译权为:能弘扬道法的五种法师
分别是
1、受持法师,谓于如来之言教经论能坚固深信受之,又能忆持而不忘者。
2、读经法师,能正心端坐,眼观经文而宣读者。
3、诵经法师,于经能背诵而不须对文者。
4、解说法师,能教授并解说经中之文句者。
5、书写法师,能书写经文而流布广传于世者。
展开全部
1.【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为能生之义,
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于
法境而生意识,故名为根。
大乘义章四曰:‘六根者对色名眼,乃
至第六对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识,故
名为根。’
六根中前五根为四大所成之色法,意根
之一为心法。但小乘以前念之意识为意
根,大乘以八识中之第七末那识为意根。
2.【六根清净】
消除眼等六根,无始以来之罪垢,以无
量之功德庄严之,使之清净洁白也。由
此清净之功德而六根各发无碍之妙用,
且得六根互用之自在也。
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若善男子善女
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
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
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
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
庄严,六根皆令清净。(中略)父母所
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
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
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
悉见悉知。(中略)以是清净意根乃至
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
(经中具说六根,今举初后之二根)。
普贤观经曰:‘乐得六根清净者,当学
是观。’
圆觉经曰:‘心清净,眼根清净,耳根
清净,鼻舌身意复如是。’
知度论十一曰:‘布施时,六根清净善
欲心生。’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也,根为能生之义,
眼根对于色境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于
法境而生意识,故名为根。
大乘义章四曰:‘六根者对色名眼,乃
至第六对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识,故
名为根。’
六根中前五根为四大所成之色法,意根
之一为心法。但小乘以前念之意识为意
根,大乘以八识中之第七末那识为意根。
2.【六根清净】
消除眼等六根,无始以来之罪垢,以无
量之功德庄严之,使之清净洁白也。由
此清净之功德而六根各发无碍之妙用,
且得六根互用之自在也。
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若善男子善女
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
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
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
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
庄严,六根皆令清净。(中略)父母所
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
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
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
悉见悉知。(中略)以是清净意根乃至
闻一偈一句,通达无量无边之义。’
(经中具说六根,今举初后之二根)。
普贤观经曰:‘乐得六根清净者,当学
是观。’
圆觉经曰:‘心清净,眼根清净,耳根
清净,鼻舌身意复如是。’
知度论十一曰:‘布施时,六根清净善
欲心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六根清净的释义:
六根:佛家语,指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静。比喻已没有任何欲念。
[拼音][liù gēn qīng jìng]
[出处]隋·隋炀帝《宝台经藏愿文》:“五种法师,俱得六根清净。”
六根:佛家语,指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静。比喻已没有任何欲念。
[拼音][liù gēn qīng jìng]
[出处]隋·隋炀帝《宝台经藏愿文》:“五种法师,俱得六根清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六根清净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liù gēn qīng jìng。六根:佛家语,指眼、耳、鼻、舌、身、意。佛家以达到远离烦恼的境界为六根清净,它比喻已无任何欲念。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佛学词典编辑
【 六根 】《佛学大词典》:梵语s!ad! indriya^n!i。又作六情。它指五种感觉器官,和反应能动能力,为十二处之内六处,十八界之六根界。根,为认识器官之意。即眼根(视觉器官与视觉能力)、耳根(听觉器官及其能力)、鼻根(嗅觉器官及其能力)、舌根(味觉器官及其能力)、身根(触觉器官及其能力)、意根(思维器官及其能力)。前五种又称五根。五根乃物质上存在之色法,即色根。有二种之别,生理器官称为扶尘根,以四大为体,对取境生识仅起扶助作用;实际起取境生识作用者称为胜义根,以四大所生净色为性。对此,意根则为心之所依生起心理作用之心法,即无色根。据有部之说,前刹那之六识落谢于过去,意根即是引起次刹那六识之等无间缘。故六识之作用,须常以意根为所依(通依)。然前五识除依意根之外,另有特定之根为其所依(别依);意识则仅依意根,并无其他特定之根。瑜伽行派等则由唯识义上说六根,主张六根、六境均为内识所变。又六根可视为我人之身心全体,如法华经说读诵、书写经典,六根即可清净。【俱舍论卷一至卷三、成唯识论卷一、顺正理论卷六、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参阅‘五根’1137、‘六境’1298、‘六识’1312、‘根’4131)
【 六根 】《佛学大词典》:梵语s!ad! indriya^n!i。又作六情。它指五种感觉器官,和反应能动能力,为十二处之内六处,十八界之六根界。根,为认识器官之意。即眼根(视觉器官与视觉能力)、耳根(听觉器官及其能力)、鼻根(嗅觉器官及其能力)、舌根(味觉器官及其能力)、身根(触觉器官及其能力)、意根(思维器官及其能力)。前五种又称五根。五根乃物质上存在之色法,即色根。有二种之别,生理器官称为扶尘根,以四大为体,对取境生识仅起扶助作用;实际起取境生识作用者称为胜义根,以四大所生净色为性。对此,意根则为心之所依生起心理作用之心法,即无色根。据有部之说,前刹那之六识落谢于过去,意根即是引起次刹那六识之等无间缘。故六识之作用,须常以意根为所依(通依)。然前五识除依意根之外,另有特定之根为其所依(别依);意识则仅依意根,并无其他特定之根。瑜伽行派等则由唯识义上说六根,主张六根、六境均为内识所变。又六根可视为我人之身心全体,如法华经说读诵、书写经典,六根即可清净。【俱舍论卷一至卷三、成唯识论卷一、顺正理论卷六、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参阅‘五根’1137、‘六境’1298、‘六识’1312、‘根’4131)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