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师制,普遍存在哪些问题?
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一个用心负责的导师能够悉心教导培养的研究生弟子,令他们快速融入研究课题,成长为某一领域的行内人士。反之,如果研究生遇到了“放羊式”的研究生导师,则会无法真正理解科研,甚至直到毕业也无法理解何为真正的学术研究。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如今中国的导师制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导师水平参差不齐问题
导师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着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在近些年的研究生扩招中,一些导师急急忙忙走马上任,其水平其实非常平庸,完全没有达到一名合格导师的水平,更没有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甚至一些研究生导师只是挂名,培养研究生的任务实际上是由个别博士研究生在承担。如此情况下,很多研究生则处于导师平时不管不问,研究生一年与导师交流沟通次数极少的情况。
导师培养研究生的严进宽出问题
在读研阶段,很多有读研经历的人都听过类似“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研究生”这样的观点。在考研阶段,大多数考研者经受了漫长而艰苦的备考,尤其是英语和政治的考试更是难倒了不少人。在经受了考研的竞争后,只有一部分人才能幸运上岸,开启读研生活。而很多导师早知道不少研究生读研的目的是为了拿学历学位,根本不适合从事科研,因此对待他们的态度自然是不上心。而一些研究生也非常乐于导师不给自己派活,每天过得逍遥自在。
导师名下弟子过多的问题
如今随着研究生扩招,不少导师每年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弟子早超过了十人,如此情况下,导师很难将精力投入到每一个研究生的培养中,跟难以因材施教。优质导师的不足与研究生扩招并存的局面,使得不少研究生空有读研的名号,实际上过得是完全放松的生活,在学术研究上难以有建树,甚至对于本专业研究的前沿动态都知之甚少。
导师去行政化不足的问题
很多导师既是大学的优质师资力量,也还担任着大学各个部门的关键行政职务。他们在忙于日常行政工作之余,才能腾出时间培养研究生。这类导师的优势是在学校内地位高,掌握的资源多,而劣势是培养学生的时间不足,对研究生指导的深度不够,容易形成大水漫灌式和散养式教学。虽然不少高校开展了教师去行政化活动,可是事实上是很多教师宁愿保留行政职务,也不愿意保留更多的教学职务。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个具备研究生招录和培养资格的高等院校应该结合培养实际,严格导师的管理教育,提升研究生培养的精准性,建立严格的研究生培养考核体系,进而逐步解决研究生培养中的各种问题,形成良性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优质的研究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