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概率公式和贝叶斯公式的理解
展开全部
首先,理解这两个公式的前提是理解条件概率,因此先复习条件概率。
P(A|B)=P(AB)P(B)
理解这个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
第一个角度:在B发生的基础上,A发生的概率。那么B发生这件事已经是个基础的条件了,现在进入B已经发生的世界,看看A发生的概率是多少。那么分子就是B发生A也发生,分母就是B这个世界发生的概率了。分母如果是1,那么成了什么意思呢?
另一个角度是看韦恩图。这里A在B发生的基础上发生的概率是A和B交集的阴影部分面积占用B的比例。
那么由条件概率出发,看一下变形出来的乘法公式:
P(AB)=P(A)⋅P(B|A)=P(B)⋅P(A|B)
也可以提供上面的两个角度来理解这个公式,虽然可以由上面的直接推导,但是我们认为这是问题的思考的不同角度,不仅仅是公式之间的运算。
一:AB同时发生的概率是在A基础上发生B的概率乘以A本身在外部发生的概率,也是B基础上发生A的概率乘以B本身在外部发生的概率.
二:AB表示的是阴影部分的面积占用A或者B的比例关系。
仅仅从形式上说,竖线后面的要在前面多乘以一个以达到平衡。
然后再看全概率公式。
一个别人举的例子:
一个村子与三个小偷,小偷偷村子的事件两两互斥,求村子被偷的概率。
解释:假设这三个小偷编号为A1,A2,A3;
偷东西的事件标记为B,不偷的话标记为:B^
那么被偷的概率就是:要么是A1,要么是A2,要么是A3,
如果是A1, 概率是什么呢?首先得是A1,其次是村子被偷,也即是两个事件都满足,所以是P(A1B)
同理,可以得到P(A2B),P(A3B)
又因这三个小偷两两互斥,表示不会同时去偷。所以被偷的概率是:
P(B)=P(A1B)+P(A2B)+P(A3B)
当然按照条件概率或者乘法公式展开:
P(B)=P(A1)P(B|A1)+P(A2)P(B|A2)+P(A3)P(B|A3) (*)
PS: P(Ai),P(B|Ai)是已知的
问:是不是有想展开为:
P(B)=P(B)P(A1|B)+P(B)P(A1|B)+P(B)P(A1|B)的冲动?
当然这个式子是没错的,但是体现不了这个问题的解法:分阶段。
(*)式子体现的是问题分为两个阶段:
1)选人,分割问题
2)计算分割的子问题的条件概率
对应的这里来便是:
1)选小偷,谁去偷
2)选定的小偷作为条件,那么他去偷的条件概率是什么
所以将问题拆解为阶段的问题便是全概率公式针对的问题。
贝叶斯公式有意思极了,简单说就是逆全概公式。
前面是问总体看来被偷的概率是多少,现在是知道了总体被偷了这件事,概率并不知道,问你个更有意思的问题,像是侦探断案:是哪个小偷的偷的,计算每个小偷偷的概率。
这个特性用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领域相当好用。
也就是求:P(Ai|B)=P(AiB)P(B)
Ai:小偷i干的;B:村子被偷了
首先是一个淳朴的条件概率的展开。
分母里出现了P(B),刚刚讨论的全概公式拿来用一用!
而P(AiB)=P(Ai)⋅P(B|Ai)
对应到上面的例子就鲜活一些:村子被偷了,求Ai偷的概率。
自然现在条件是P(B),分子变形为P(AiB)=P(Ai)⋅P(B|Ai),是因为假定就是Ai偷的,这是一个已知的概率。
分母P(B)=∑ni=1P(Ai)P(B|Ai)
除了上面的思路外,通常需要注意的是分阶段意味着时间的先后。在先进行的事件的基础上进行后面的事件,就很容易计算概率:P(AB)=P(A)P(B|A)这种。
所以当我们需要计算先验概率,即先发生的时间的概率时,总是想着用上面的这个类型来计算,且是通过条件概率进行过渡。
P(A|B)=P(AB)P(B)
理解这个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
第一个角度:在B发生的基础上,A发生的概率。那么B发生这件事已经是个基础的条件了,现在进入B已经发生的世界,看看A发生的概率是多少。那么分子就是B发生A也发生,分母就是B这个世界发生的概率了。分母如果是1,那么成了什么意思呢?
另一个角度是看韦恩图。这里A在B发生的基础上发生的概率是A和B交集的阴影部分面积占用B的比例。
那么由条件概率出发,看一下变形出来的乘法公式:
P(AB)=P(A)⋅P(B|A)=P(B)⋅P(A|B)
也可以提供上面的两个角度来理解这个公式,虽然可以由上面的直接推导,但是我们认为这是问题的思考的不同角度,不仅仅是公式之间的运算。
一:AB同时发生的概率是在A基础上发生B的概率乘以A本身在外部发生的概率,也是B基础上发生A的概率乘以B本身在外部发生的概率.
二:AB表示的是阴影部分的面积占用A或者B的比例关系。
仅仅从形式上说,竖线后面的要在前面多乘以一个以达到平衡。
然后再看全概率公式。
一个别人举的例子:
一个村子与三个小偷,小偷偷村子的事件两两互斥,求村子被偷的概率。
解释:假设这三个小偷编号为A1,A2,A3;
偷东西的事件标记为B,不偷的话标记为:B^
那么被偷的概率就是:要么是A1,要么是A2,要么是A3,
如果是A1, 概率是什么呢?首先得是A1,其次是村子被偷,也即是两个事件都满足,所以是P(A1B)
同理,可以得到P(A2B),P(A3B)
又因这三个小偷两两互斥,表示不会同时去偷。所以被偷的概率是:
P(B)=P(A1B)+P(A2B)+P(A3B)
当然按照条件概率或者乘法公式展开:
P(B)=P(A1)P(B|A1)+P(A2)P(B|A2)+P(A3)P(B|A3) (*)
PS: P(Ai),P(B|Ai)是已知的
问:是不是有想展开为:
P(B)=P(B)P(A1|B)+P(B)P(A1|B)+P(B)P(A1|B)的冲动?
当然这个式子是没错的,但是体现不了这个问题的解法:分阶段。
(*)式子体现的是问题分为两个阶段:
1)选人,分割问题
2)计算分割的子问题的条件概率
对应的这里来便是:
1)选小偷,谁去偷
2)选定的小偷作为条件,那么他去偷的条件概率是什么
所以将问题拆解为阶段的问题便是全概率公式针对的问题。
贝叶斯公式有意思极了,简单说就是逆全概公式。
前面是问总体看来被偷的概率是多少,现在是知道了总体被偷了这件事,概率并不知道,问你个更有意思的问题,像是侦探断案:是哪个小偷的偷的,计算每个小偷偷的概率。
这个特性用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领域相当好用。
也就是求:P(Ai|B)=P(AiB)P(B)
Ai:小偷i干的;B:村子被偷了
首先是一个淳朴的条件概率的展开。
分母里出现了P(B),刚刚讨论的全概公式拿来用一用!
而P(AiB)=P(Ai)⋅P(B|Ai)
对应到上面的例子就鲜活一些:村子被偷了,求Ai偷的概率。
自然现在条件是P(B),分子变形为P(AiB)=P(Ai)⋅P(B|Ai),是因为假定就是Ai偷的,这是一个已知的概率。
分母P(B)=∑ni=1P(Ai)P(B|Ai)
除了上面的思路外,通常需要注意的是分阶段意味着时间的先后。在先进行的事件的基础上进行后面的事件,就很容易计算概率:P(AB)=P(A)P(B|A)这种。
所以当我们需要计算先验概率,即先发生的时间的概率时,总是想着用上面的这个类型来计算,且是通过条件概率进行过渡。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