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学后感在那里
模仿一下吧
向来后知后觉,故,现在才反应过来:一个学期又这样不知不觉过去了……历史课也结束了。
虽然只上了不到十节的课,但这门课确实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思想方面有了更多的变化。
(一) 有感于学习历史的方法
“诺亚方舟的故事、中国关于‘沧海桑田’的传说、印度、玛雅文化等关于洪水的记载,使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不只是一种巧合,或许这可能就是一件真正发生了的事。”
“《山海经》里所记的‘有树名青木’和《淮南子》所说的现在的成都在当时 “太阳正当午时,青木没影。”
记下以上课堂内容摘要,是因为这给我以很大的感触:历史应该是如此学习方法,才算得上是学了。
以前学习,是被动的看或记历史事件,并还因所记内容之多而引以而傲。
如果算得上是深一点的话,便是研究其影响。
孰不知这可谓肤浅至极,想必填鸭们作为人们的美食,应该不会因肚子被塞满材料而洋洋自吧。
但却没想过,历史应该是这样的:中外历史,不应是分开来思考,世界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将它们联系起来思考的话会得到更多的认识,近代史是这样,古代史也是,即使是神话传说,也可这般;历史更不是孤立于其它学科的,而是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学科,所以学习研究历史,结合其它学科的具体知识,也会得到新的东西。
对待神话传说,总以为是古人想像出来的,但“人的想像力真有那么强吗?试想让我们这些现代人坐在这里凭空想像我们能想像出些什么来。
”确实,传说不一定可信,但也许是空穴来风,有它的根源,而不能一味归咎于人的想像力。
大胆的设想,对学习历史同样重要。
很多设想听来似乎荒谬,细想,在一种理论或想法未被证实之时,大都被视为不可能甚至是异端。
学习,就应该是广集思想,找到自己也能解释得通的那一种,而非人云亦云。
(二) 传统文化
我们学习西方国家的历史,以他们的历史为鉴,向他们学习,这是其意义所在。
自从鸦片战争后,我们从夜郎自大中吓醒后,就开始关注西方,学习西方。
但,我们学习西方,相较日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成功,而对我们自己进行反思。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到现在都还对我们有十分重大的影响的首先当数“五*四”。
五四的开始以后,中国人真正地受到了思想上的冲击。
五四一代知识分子认为,民主和科学是人间最美好的东西,西方人就是靠这两样东西实现了现代化和民富国强。
他们回过头再观察中国传统,却看不到这两样东西——“德先生”和“塞先生”,有的只是“孔老先生”。
于是,他们相信:中国之所以没有现代化,就是因为传统的阻碍。
传统的政治就是封建专制,传统的社会就是人压迫人,传统的道德就是人吃人,而传统的文学就是空洞无物,传统的文字太难学习。
总之,为了现代化,必须首先摧毁传统,改造社会、思想、观念,根除民族劣根,培养新人。
那个时候的知识分子们思想是激进的,但他们的行动是中庸的,在学习西方的时候,也没有忘记自己还是中华民族一分子,保持了民族的自我,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批判。
“但后来者们却认为,坚决、彻底地反传统就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现代化就是抛弃传统。
科学则被简单地理解为新的就是好的,旧的就是不好的。
一切社会习俗、宗教、风尚、信念等等,都必须用科学的标准来衡量一番,如果不合乎科学,就毫不留情地抛弃。
于是,我们看到,一批又一批中国知识分子,向中国的传统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征伐。
弥漫于全社会的反传统冲动,自然也渗透到权力机关的决策中。
——旧的城市被连根摧毁,彻底重建。
——传统的习俗被大规模地清理、改变。”
与之相应,城市的特色在逐渐消失;和政治性节日、西洋节日相比,传统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淡薄,甚至有被忽视的趋势;英语作为大学教育的必修课,过了一级又一级,否则不予学位……
“知识分子曾经错误地以为,这是为了实现现代化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但是,人们惊讶地发现,在这样一轮又一轮彻底反传统的文化、社会运动之后,中国确实已经丧失了诸多传统,但却并没有实现现代化。
而当我们的视野投向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时,也许更加惊讶。
他们那里不曾发生大规模的摧毁传统文化的运动,传统的道德、社会风俗、习惯被自然地保留下来,然而,他们却比我们更为现代化。
在那里,传统与现代,本土与西方,令人惊讶地可以和平相处,而且,甚至是相得益彰。”
面对如此情况,让我不禁在想,是否因近代的屈辱史,让从未有过如此打击的国人,在对自己进行否定的同时,没有自信,失掉了自我,如果真如此的话,先人们泉下有知,不知是何感受啊……我们应该能预料到,发展下去,将是我们确实融入了世界,也为西方所同化了,没有了我们自己的东西了。
到那时,也是我们痛心疾首之际……
痛定思痛,正视历史!所以,我们要反思传统,但反思传统并非反传统,进而摧毁传统,如此折腾只会令我们推动了传统和自我。
反思应是一个否定、改进、肯定的过程,缺一不可。
只有这样的反思才能达到我们继承的目的,也唯有如此,我们的民族才能阔步前进。
或许,现在所要做的,应从这里开始:唤醒人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