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医患关系的健康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反映在医疗活动中的医患关系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一、医患关系的发展趋势
90年代以来,医患关系发生的明显变化,都与科技进步、观念更新及人们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增强有着密切关系,大体有4个方面。
(一)医患关系“人机化”趋势:90年代以来,医学高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治,使诊断、治疗、护理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在大医院自动化、信息化、遥控化的诊治手段普遍被采用,医生通过机器、仪器、设备等高技术服务设施获得患者的生理指标、生化指标等数据,并且具有敏感度高、精确、迅速等特点,为诊治提供重要依据。这种以机代人的趋向,淡化了医患之间的思想交流,加重了医生对高技术设施的依赖,忽视了患者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二)医患交往“经济化”趋势: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现有卫生资源仍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要求,存在着“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等状况,在供需矛盾的情况下,也实行了宽松政策,如允许多种形式办院、试行点名手术、业余有偿服务等,缓解了“三难”,满足了群众的一定需求。然而,在一些地方事实上出现了医疗服务商品化倾向,在医患关系上有经济化趋势,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已渗透到医患关系中,甚至出现了权钱交易等不正之风。
(三)医患要求的“多元化”趋势: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倾向也反映在医患关系上。医生要求患者主动配合诊治,医患关系应该是“指导—合作型”或“共同参与型”,尽量避免不合作型或冲突型;患者对医疗卫生保健的要求在层次上、档次上也有差别,呈现出多元化趋向。有的患者追求优质服务,要求高档病房甚至非医学需要服务;有的患者仅要求基本的医疗保健;有的患者连最基本医疗保健也难以实现。 (四)医患关系调节方式上的“法制化”趋势:医患关系的调节方式主要依靠道德,然而当医患关系的道德规范上升到法制化时,医疗秩序就更为完善了。当今,医患双方的自主、参与意识的增强,对保护各自权益和自觉履行各自职责的观念日益强烈,为卫生立法提供了思想基础。另外,高技术的临床应用引来了一系列社会伦理问题,也迫切需要卫生立法解决,如利用高技术进行性别鉴定;人工授精、体外授精带来的家庭道德、社会问题;器官移植中供体来源和卫生资源分配中的公正问题等,都直接涉及医患关系,仅靠道德调节是不够的,必须通过法制调节,这已是势在必行了。 二、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
(一)医患的医疗观:当今生物医学模式已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们的健康观、
医疗观发生了重要变化,然而,有些医务人员仍坚持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看不到或不重视情感、思想、意识等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诊治的影响,加上高技术应用,医患关系“人机化”趋势,助长一些医务人员单纯技术观点,而广大人民群众、患者则按照新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履行其职责,势必造成医患彼此期望值上的较大落差,影响了医患关系。
(二)医患的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双向的,医生要讲医德,患者也要讲就医道德。在现实生活中,少数医务人员医德修养不够,缺乏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精神,对工作不负责任,表现在:对分科界限不清的疾病或复合性疾病的患者,相互推诿,以致延误诊治;对急诊患者或疑难患者怕担责任,一推了之;对患者态度生硬,无视患者就医权利等,尽管是少数却直接损害了白衣天使的形象,影响了医患关系。少数患者不讲就医道德,不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不尊重医务人员的人格和尊严,稍不如意就指责、谩骂甚至出现殴打医务人员现象,干扰了正常医疗秩序,伤害了医患关系。
(三)管理方面的问题:从微观管理角度,医院管理存在不少问题,如医院管理思想不够端正,对医务人员的教育、管理不力,存在着开“大处方”、“重复检查”或不必要检查等经济化倾向,增加了患者不合理负担;医院管理不够科学,各项制度落实不力,医疗质量不高,医疗缺陷乃至医疗事故尚未控制住,与优质服务相差一定距离,致使医院和医生在群众中的可信度降低,也影响着医患关系。
从宏观管理角度,卫生法规不够健全,特别是规范医疗行为、医患关系的医院法、医师法、护士法等尚未出台,这对调节医患关系,维护正常医疗秩序、文明行医与文明就医是不利的。
三、改善医患关系的对策
(一)创建良好社会环境:要把全社会“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深入开展下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无疑对医务人员讲医德、患者讲就医道德,改善医患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深化卫生改革:过去由于卫生资金投入不足,医疗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这是影响医患关系的物质基础。今后,在深化卫生改革中,国家将逐步增加卫生资金的投入,解决医疗卫生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经费短缺、设备陈旧等矛盾,缓解“三难”状况。同时,要加强科学管理,拓宽办医的途径,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各种规章制度,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端正办院方向;认真总结、落实和完善体现责、权、利相结合的综合目标责任制;抓好质量管理,实施标准化质量控制,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要鼓励和支持广大医务人员学习专业知识、钻研医术,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做到优质服务,为改善医患关系创造有利条件。
(三)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在深化卫生改革、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形势下,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处理好功利选择与道德选择、经济效益与责任指标、短期行为与长远利益的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医疗服务商品化倾向和医患关系淡化问题。要在医院建立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的双重机制、自我发展机制是以改善医患关系、优质服务为宗旨,增强自我补偿、激励的动力;自我约束机制包括精神自律、规章调控、法纪监督、社会监督等,旨在落实医德规范,改善医患关系,推动医德医风建设。有条件的医院逐步建立医院伦理委员会,研究、监督、检查医德医风建设中的问题,把医德医风建设深入下去。
(四)完善卫生法规:调节、协调医患关系,一方面运用教育、疏导的道德方式,这是主要的,也是经常性的工作。另一方面把医患关系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运用法律手段调节医患关系,解决其冲突性问题是十分必要的。随着高新技术和生命科学的发展,给医患关系带来了许多新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卫生立法工作,尽快制订医院法、医师法、护士法、医事法、医用高技术实施法等,明确医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规范医患双方的行为,对维护正;
常医疗秩序、推进卫生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还要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强化法治,惩处违法乱纪行为,这对维护安定团结,促进和谐的、良好的医患关系都具有现实意义。
一、医患关系的发展趋势
90年代以来,医患关系发生的明显变化,都与科技进步、观念更新及人们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增强有着密切关系,大体有4个方面。
(一)医患关系“人机化”趋势:90年代以来,医学高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治,使诊断、治疗、护理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在大医院自动化、信息化、遥控化的诊治手段普遍被采用,医生通过机器、仪器、设备等高技术服务设施获得患者的生理指标、生化指标等数据,并且具有敏感度高、精确、迅速等特点,为诊治提供重要依据。这种以机代人的趋向,淡化了医患之间的思想交流,加重了医生对高技术设施的依赖,忽视了患者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二)医患交往“经济化”趋势: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现有卫生资源仍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要求,存在着“看病难、住院难、手术难”等状况,在供需矛盾的情况下,也实行了宽松政策,如允许多种形式办院、试行点名手术、业余有偿服务等,缓解了“三难”,满足了群众的一定需求。然而,在一些地方事实上出现了医疗服务商品化倾向,在医患关系上有经济化趋势,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已渗透到医患关系中,甚至出现了权钱交易等不正之风。
(三)医患要求的“多元化”趋势: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人们价值观的多元倾向也反映在医患关系上。医生要求患者主动配合诊治,医患关系应该是“指导—合作型”或“共同参与型”,尽量避免不合作型或冲突型;患者对医疗卫生保健的要求在层次上、档次上也有差别,呈现出多元化趋向。有的患者追求优质服务,要求高档病房甚至非医学需要服务;有的患者仅要求基本的医疗保健;有的患者连最基本医疗保健也难以实现。 (四)医患关系调节方式上的“法制化”趋势:医患关系的调节方式主要依靠道德,然而当医患关系的道德规范上升到法制化时,医疗秩序就更为完善了。当今,医患双方的自主、参与意识的增强,对保护各自权益和自觉履行各自职责的观念日益强烈,为卫生立法提供了思想基础。另外,高技术的临床应用引来了一系列社会伦理问题,也迫切需要卫生立法解决,如利用高技术进行性别鉴定;人工授精、体外授精带来的家庭道德、社会问题;器官移植中供体来源和卫生资源分配中的公正问题等,都直接涉及医患关系,仅靠道德调节是不够的,必须通过法制调节,这已是势在必行了。 二、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
(一)医患的医疗观:当今生物医学模式已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们的健康观、
医疗观发生了重要变化,然而,有些医务人员仍坚持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看不到或不重视情感、思想、意识等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诊治的影响,加上高技术应用,医患关系“人机化”趋势,助长一些医务人员单纯技术观点,而广大人民群众、患者则按照新医学模式要求医务人员履行其职责,势必造成医患彼此期望值上的较大落差,影响了医患关系。
(二)医患的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双向的,医生要讲医德,患者也要讲就医道德。在现实生活中,少数医务人员医德修养不够,缺乏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精神,对工作不负责任,表现在:对分科界限不清的疾病或复合性疾病的患者,相互推诿,以致延误诊治;对急诊患者或疑难患者怕担责任,一推了之;对患者态度生硬,无视患者就医权利等,尽管是少数却直接损害了白衣天使的形象,影响了医患关系。少数患者不讲就医道德,不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不尊重医务人员的人格和尊严,稍不如意就指责、谩骂甚至出现殴打医务人员现象,干扰了正常医疗秩序,伤害了医患关系。
(三)管理方面的问题:从微观管理角度,医院管理存在不少问题,如医院管理思想不够端正,对医务人员的教育、管理不力,存在着开“大处方”、“重复检查”或不必要检查等经济化倾向,增加了患者不合理负担;医院管理不够科学,各项制度落实不力,医疗质量不高,医疗缺陷乃至医疗事故尚未控制住,与优质服务相差一定距离,致使医院和医生在群众中的可信度降低,也影响着医患关系。
从宏观管理角度,卫生法规不够健全,特别是规范医疗行为、医患关系的医院法、医师法、护士法等尚未出台,这对调节医患关系,维护正常医疗秩序、文明行医与文明就医是不利的。
三、改善医患关系的对策
(一)创建良好社会环境:要把全社会“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深入开展下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无疑对医务人员讲医德、患者讲就医道德,改善医患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深化卫生改革:过去由于卫生资金投入不足,医疗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这是影响医患关系的物质基础。今后,在深化卫生改革中,国家将逐步增加卫生资金的投入,解决医疗卫生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经费短缺、设备陈旧等矛盾,缓解“三难”状况。同时,要加强科学管理,拓宽办医的途径,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各种规章制度,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端正办院方向;认真总结、落实和完善体现责、权、利相结合的综合目标责任制;抓好质量管理,实施标准化质量控制,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要鼓励和支持广大医务人员学习专业知识、钻研医术,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做到优质服务,为改善医患关系创造有利条件。
(三)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在深化卫生改革、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新形势下,要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处理好功利选择与道德选择、经济效益与责任指标、短期行为与长远利益的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医疗服务商品化倾向和医患关系淡化问题。要在医院建立自我发展与自我约束的双重机制、自我发展机制是以改善医患关系、优质服务为宗旨,增强自我补偿、激励的动力;自我约束机制包括精神自律、规章调控、法纪监督、社会监督等,旨在落实医德规范,改善医患关系,推动医德医风建设。有条件的医院逐步建立医院伦理委员会,研究、监督、检查医德医风建设中的问题,把医德医风建设深入下去。
(四)完善卫生法规:调节、协调医患关系,一方面运用教育、疏导的道德方式,这是主要的,也是经常性的工作。另一方面把医患关系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运用法律手段调节医患关系,解决其冲突性问题是十分必要的。随着高新技术和生命科学的发展,给医患关系带来了许多新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卫生立法工作,尽快制订医院法、医师法、护士法、医事法、医用高技术实施法等,明确医患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规范医患双方的行为,对维护正;
常医疗秩序、推进卫生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还要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强化法治,惩处违法乱纪行为,这对维护安定团结,促进和谐的、良好的医患关系都具有现实意义。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