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怎样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相关内容,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是全国高考的重要依据,也是义务教育和高中教学的规范性文件。
这次课程标准的修改,主要依据当今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十九大的核心精神,重点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从而培养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文化自信。
高考是当今教育的指挥棒,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都明白,高考的指挥棒往哪指,教师就把学生往哪教;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高考考试的而主要依据是考试大纲,考试大纲的编写又是依据课程标准。
这次国家教育部对课程标准进行修改,那么一线教师的教学工作肯定也会有所改变。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这次课标修订的重点之一,各学科结合自身特点,丰富充实相关内容。
其中,语文课标最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
具体体现是:
一是内容更全
在“课内外读物建议”部分,除保留原有《论语》《孟子》《庄子》外,增加了《老子》《史记》等文化经典著作,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当今中国各种文化的源头,诸子百家的创作是拥有大智慧的思想。
这些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使得中华民族在精神领域独树一帜。
新时期,我们的政治经济甚至是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可以说我们现在是政治经济和现代科技的世界领跑者。
但是我们的文化发展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此次新课标在内容上更全面的融入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和时代精神相结合,铸就新时期的文化辉煌。
这不仅仅是要求学生学习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更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沐浴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春光,让我们相信自己的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二是分量更多
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二分之一”。阅读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重要过程,在课标中明确这一规定,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将涵盖整个教育阶段。
目前最关键的问题是国家规定了学生需要大量掌握中国古代优秀作品,我们急需充足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去读、去记忆、去掌握。
可是死记硬背的文章并不能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储存,也不能从中获得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我们最紧要的任务是创造条件,让我们的时代气息融入到优秀传统文化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三是要求更高
在全面加强的同时,还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专题,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深入学习研讨。
将原标准“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推荐篇目数量也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提高了学习要求。
这一点要求表面上看是要求学生大量的背诵优秀的古诗文篇目,但实质上是要求学生对相关的古诗文篇目理解内化,领略其所体现的精粹,以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历史观和世界观,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甚至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历史责任感。
此外,美术、音乐、体育与健康、数学等课标都增加了有关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如美术课标增设“中国书画”,内容涉及中国传统绘画、书法、篆刻等经典作品欣赏及传统画论,促进学生坚守中国文化立场,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标签,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顽强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固然需要强大的综合国力,但是更需要我们有强大的文化。
在当今新形势下,我们更需要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使我们文化标签更耀眼更明亮。
2024-12-11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