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崇年为何被打?
历史研究理当是客观的,不该加入感情色彩。但是,作为史学工作者,常年在一个领域耕耘,将所从事的教育或研究工作,视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并把几乎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其中,势必也会对这个领域产生一定的感情。
作为包括我本人在内的大多数人而言,如果没有数十载苦心孤诣的科研精力,是很难体会到阎崇年等老先生的内心情感的。有人觉得,阎氏在《努尔哈赤全传》中谈及“我同努尔哈赤心灵相通50年了”,是一种典型的“汉奸”思想。其实,倒不如说这是一种因研究而“走火入魔”的表现。
一位挚爱自己研究领域的学者,到头来真的很难再坚持做一名“铁面判官”。莫说明粉与清粉之争延续多年,即便是在明史和清史两个学术圈内,也是具有很大争议的,这种争议,很大程度上就是来源于彼此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热爱,或者说是痴迷。
当然,这种现象,势必会产生激烈的碰撞,甚至是爆发冲突。古往今来,学者之间虽不乏惺惺相惜之情,但多数情况下,还是免不了落入文人相轻的窠臼。
如果争论仅仅局限于同一个领域,或者说大家在同一个层面对话,自然也就不会发生动手打人的悲剧。问题就在于,一个是痴迷自己所学的老者,一个是初生牛犊的汉子,于是,便有一方选择了用拳头说话。
作为一个有理性的人而言,在一个文明和法制的社会里,打人必然是不对的,何况针对的是一位长者呢。只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对于狂热的明粉而言,向热爱和宣扬清史的学者“开战”,似乎又成了“义举”。
如历史上无明清之争,则亦无明粉与清粉之战,自然也不会上演阎氏在新书发布会上吃了两记耳光一事。从这一点来讲,问题还真就出现在长期以来的“明清之争”。
最后,抛开问题本身而论,阎崇年醉心和热爱自己的研究领域,自然也是无可厚非的。只是,尽管阎氏随着《百家讲坛》的热播而声名鹊起,但貌似清史圈和史学史的一批学者,对其倒也不是特别认同。当然,这种分歧还主要停留在学术争鸣上。
总的来说,明星化的学者,在享受光环和获取财富的同时,势必也要承当一定风险的。当然,这两记二光,其实也不仅仅是打在了阎崇年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