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定好的课堂规则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制定课堂教学规则的方法
一、提供学生喜欢的课堂 教学的本质是交流,是师生之间的沟通是见解的激活,思维的碰撞。课堂应该充满智慧的挑战。课堂的良好秩序是教师教好和学生学好的保证,有调查显示:学生喜欢的课和喜欢的教师成正比例,这是值得教师深思的。学生喜欢民主、平等型的课堂,期待得到教师的赞扬和鼓励。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努力营造民主、平等,放得开、收得拢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才会涌动出师生生命的活力。
二、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现状,求真务实,追求实效。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对成功的教学来说,是很重要的。教学环境主要是教室,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但学校不同于家庭与社会,它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宁静、安详、愉快的学习氛围。班级的布置要征集学生的意见,努力让学生参与布置班级教室。总之我们应尽量注意环境与教学的协调。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是能使老师的教学有的放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影响课堂教学实施成功的因素还有很多,这需要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以成功的课堂教学为目标,使自身的价值得到体现,从而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加强课堂管理
① 各科教师要通过调查研究,理解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按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使教学方法和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② 各科教师要努力 改善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以生为本,关心尊重学生,人人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形成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③防止师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对正当课堂行为进行维持和强化;及时对不当或违规课堂行为进行矫正。
④ 各科教师都要制定学生课堂行为标准。在制定课堂规则时要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要制定课堂规则,课堂规则的重要性等,使学生产生归属感。使学生明白不能侵犯大多数学生拥有的财产权,受教育权,人身安全权和教育秩序权。
加强对学生学习心理的指导
① 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态度。各科教师要尽力引导学生认识各科所学内容的重要性,把各科的学习与学生的人
一、提供学生喜欢的课堂 教学的本质是交流,是师生之间的沟通是见解的激活,思维的碰撞。课堂应该充满智慧的挑战。课堂的良好秩序是教师教好和学生学好的保证,有调查显示:学生喜欢的课和喜欢的教师成正比例,这是值得教师深思的。学生喜欢民主、平等型的课堂,期待得到教师的赞扬和鼓励。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努力营造民主、平等,放得开、收得拢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才会涌动出师生生命的活力。
二、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现状,求真务实,追求实效。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对成功的教学来说,是很重要的。教学环境主要是教室,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但学校不同于家庭与社会,它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宁静、安详、愉快的学习氛围。班级的布置要征集学生的意见,努力让学生参与布置班级教室。总之我们应尽量注意环境与教学的协调。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是能使老师的教学有的放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 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影响课堂教学实施成功的因素还有很多,这需要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以成功的课堂教学为目标,使自身的价值得到体现,从而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
加强课堂管理
① 各科教师要通过调查研究,理解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按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使教学方法和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② 各科教师要努力 改善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以生为本,关心尊重学生,人人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形成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③防止师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对正当课堂行为进行维持和强化;及时对不当或违规课堂行为进行矫正。
④ 各科教师都要制定学生课堂行为标准。在制定课堂规则时要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要制定课堂规则,课堂规则的重要性等,使学生产生归属感。使学生明白不能侵犯大多数学生拥有的财产权,受教育权,人身安全权和教育秩序权。
加强对学生学习心理的指导
① 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态度。各科教师要尽力引导学生认识各科所学内容的重要性,把各科的学习与学生的人
展开全部
一、课堂规则的重要性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课堂规则不容忽视的现实存在课堂是由教师、学生、环境及三者之间的互动共同组成的一种动态情境,是教师和学生以课程为中介进行教学的特有时空,包括教学活动、师生关系、教学环境和教学管理等要素。高效率的教师在学年的开始会花一定的时间来制定课堂规则,以便于顺利进行课堂教学和减少课堂行为问题,从而增加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虽然课堂规则非常重要,但是建立课堂规则却常常使很多小学老师感到矛盾和紧张,甚至陷入误区。
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有效的课堂规则发挥着积极引导的重要作用。2012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旨在积极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建立课堂规则是教师教育教学设计能力的具体表现,也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因此,制定课堂规则是合格教师最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
如何维持课堂秩序,如何掌握课堂秩序的“度”,一直以来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在传统教育教学观念与现代教育教学观念的对峙和冲突中,部分教师放弃了“秩序”,这使得缺失规则的课堂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课堂秩序混乱,教学质量低下。“没有限度、规则、秩序造成了教育上的无政府主义(混乱),学生不会从中学到如何尊重规则、权威,或如何掌握对待自由的责任心。”
所谓课堂规则,又叫课堂规范,是学生进入课堂和参与课堂各项活动应遵守的一种规范。课堂规则是课堂管理中最普遍、最经常遇到的问题。因为教师一走进课堂,就不可避免地会涉及课堂中的规则,并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课堂规则的影响。
“尽管优秀的课堂管理者所采用的规则和程序因人而异,但没有哪个管理有效的课堂能离得开规则和程序。”活动必须有规则,有了规则,活动才会有序和有效,形成心理上的稳定感;规则可以极大地释放师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教育性,提高课堂管理效率;规则可以重树老师管理课堂的威信,产生积极的教学效益。课堂秩序是在建立明确的课堂规则的过程中实现的。没有适宜的课堂规则,就无良好的课堂秩序,可见,课堂规则不是可有可无的。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课堂规则不容忽视的现实存在课堂是由教师、学生、环境及三者之间的互动共同组成的一种动态情境,是教师和学生以课程为中介进行教学的特有时空,包括教学活动、师生关系、教学环境和教学管理等要素。高效率的教师在学年的开始会花一定的时间来制定课堂规则,以便于顺利进行课堂教学和减少课堂行为问题,从而增加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虽然课堂规则非常重要,但是建立课堂规则却常常使很多小学老师感到矛盾和紧张,甚至陷入误区。
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有效的课堂规则发挥着积极引导的重要作用。2012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通知”,旨在积极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建立课堂规则是教师教育教学设计能力的具体表现,也是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因此,制定课堂规则是合格教师最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
如何维持课堂秩序,如何掌握课堂秩序的“度”,一直以来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在传统教育教学观念与现代教育教学观念的对峙和冲突中,部分教师放弃了“秩序”,这使得缺失规则的课堂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课堂秩序混乱,教学质量低下。“没有限度、规则、秩序造成了教育上的无政府主义(混乱),学生不会从中学到如何尊重规则、权威,或如何掌握对待自由的责任心。”
所谓课堂规则,又叫课堂规范,是学生进入课堂和参与课堂各项活动应遵守的一种规范。课堂规则是课堂管理中最普遍、最经常遇到的问题。因为教师一走进课堂,就不可避免地会涉及课堂中的规则,并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课堂规则的影响。
“尽管优秀的课堂管理者所采用的规则和程序因人而异,但没有哪个管理有效的课堂能离得开规则和程序。”活动必须有规则,有了规则,活动才会有序和有效,形成心理上的稳定感;规则可以极大地释放师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教育性,提高课堂管理效率;规则可以重树老师管理课堂的威信,产生积极的教学效益。课堂秩序是在建立明确的课堂规则的过程中实现的。没有适宜的课堂规则,就无良好的课堂秩序,可见,课堂规则不是可有可无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一)、有效课堂规则的基本特点
课堂规则是学生进入课堂和参与课堂各项活动应遵守的一种规范,是构成课堂管理行为最常见、最熟悉的一个要素,同时也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空间内,保障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达成、保障全体学生有效学习不可或缺的条件。可以说,课堂规则是一所学校校风、学风与教风集中影响的结果,是以学校的管理制度与规范为基础,在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中形成的。有效的课堂常规,是学生进行课堂活动的一种要求,是以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适当、积极地处理有效课堂教学的诸因素为前提,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制定的一套有系统的规则。
1.明确
明确,是有效课堂规则最重要的特点。有效的课堂规则首先应该是清晰明了的。要用积极、肯定的方式说明这些规则,即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而不是告诉学生“不应该做什么”。实践中,许多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难以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有些规则过于含糊,在现实那里失去了意义。采用这种积极的表达形式,一方面是为了“明确”,而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出现学生没有想到的行为。如,“教室里不能乱跑”这个规则,学生不明白什么是应该做的,因为除了“跑”以外,还有很多方式可以从教室的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一个地方,如蹦、跳等。如果老师希望学生慢慢走,那么这项规则就应该是“慢慢走”。如,某个小学的班级规定:“上课时,精神饱满,坐姿自然,目视教师,思维跟随教师活动……”某初中班的课堂要求中这样写道:“对待学习认真,刻苦努力……”这些规则中关于“精神饱满”、“坐姿自然”、“思维跟随教师活动”、“对待学习认真,刻苦努力”的含义都是非常含糊的,不应该写进课堂规则中。
2.合理
合理的课堂规则不能违背学生的天性,也不能超越学生的能力去执行规则。一般来说,课堂规则顺应了学生的天性,就能够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相反,过于严厉的课堂规则常常违背学生的天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一些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常常刻板、严格地要求学生的坐姿,如“坐姿端正,左手臂向下,右手臂搭在左手臂上,双臂平放在课桌边”。事实上,没有证据表明“坐直”可以帮助学生学得更好。因此,有关规定学生坐姿的机械、教条性的规范恰恰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特点,从而阻碍了学生对知识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也很难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3.可实施
课堂规则的可实施,最基本的意思就是要求课堂规则制定者能够使它们发生。一方面,课堂规则的实施要针对班里所有学生。如果一位教师规定每个学生都要将自己的故事讲给全班同学听,那么在一个比较害羞的学生身上实施这个规则就会有困难。另一方面,课堂规则的实施要针对整个课堂教学。一些课堂规则难以实施是因为它们仅仅在部分教学时间内有效。如,一些教师将“发言时都要先举手”列入课堂规则,但在开始上课时却说:现在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不要举手,我会点名让人回答的。这是一种能够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的提问策略,但是它直接违背了已经张贴出来的课堂规则。因此,教师要避免制定并非适用于所有场合、所有时间的课堂规则。
(二)、建立有效课堂规则的基本策略
建立小学课堂规则时,教师要形成对课堂规则的正向态度,以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为依据,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规则的制定。
1.要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儿童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一套需要、能力和看法。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需求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如果教师对小学生的发展了如指掌,那么制定有效课堂规则就容易得多。课堂上许多所谓的“课堂纪律问题”其实是课堂规则本身没有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造成的。因此,只要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期望与其成熟水平相匹配,就可以减少许多“课堂纪律问题”。也就是说,小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他们可以较快地吸收新思想,接受新变化,发展独特性。同时,总体上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逐步从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发展的阶段。总之,有效的课堂规则的制定,既要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发展需求,更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在制定课堂规则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小学生活动的需要。儿童需要活动,教师应该允许儿童的身体活动,而不是总想着尽力使儿童保持安静。另外,教师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权力、关注、接纳需求。阿德勒提出,权力、关注与接纳是人的基本需要,它们可以使个人感到自己的重要性,并获得归属感。这些需要既适用于成人,也适用于儿童。
2.形成对课堂规则的正向态度
教师产生一种积极正向的态度是建立课堂规则的前提。积极正向的态度是教师肯定自己所努力的方向是正确的,从而对教学具有强烈的胜任感。
首先,课堂规则不是用来控制学生的,而是教育学生的。课堂规则本身不是目的,它是组织课堂的一种手段。运用课堂规则进行管理是教学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控制学生。建立课堂规则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会自律。课堂规则为学生检查自己的行为提供了指导与参照,使学生在没有规章制度的情况下也能正确行事。
其次,课堂规则是教师课堂管理的依据,建立课堂规则是中小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专业能力。许多学科教师对制定课堂规则的认识存在误区,忽视规则。他们常常认为“建立课堂规则只是班主任教师的事”,“因为课上有很多东西要讲,没有时间制定”。这些认识都是狭隘的和有害的。
3.以相关法律法规与学校规章制度为依据
首先,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相关权利与义务。制定课堂规则,一方面要正确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在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中,教师被赋予了“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等权利,也必须履行“为人师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等义务。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强调:儿童享有一个人的全部权利,最基本的权利可概括为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参与权。我国的《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也都对学生的权益做出了明确规定,要依法定规。
其次,学校的规章制度。课堂规则的制定权一部分掌握在教师手中,另一部分则要遵循学校的有关规定。一定意义上,教师既是学校纪律和规程的执行者,也是自己课堂规则的制定者。学校规章制度是制定班规的直接依据,课堂规则是学校规章制度依据班级学生实际的具体化。因此,在开学前要熟悉学校的纪律和规程,以便将这些规定融入到自己的课堂规则中。聪明的教师甚至在制定课堂规则时,在最后会加上“遵守学校的所有规章”这一条。
最后,需要补充一点,如果校规单单是维护学校的“统治”,而侵害了学生的基本权利,这种校规并没有实际的参考价值和意义。总的来说,虽然学校在制订规章制度的时候都是出于对学生的考虑,但是这种规章制度的基础要合法,如果与学生的权利相抵触、相矛盾,那它就是非法的。
4.让学生参与课堂规则的制定
当学生参与了规范的制定,并遵守这些规范时,就会产生归属感,他们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在课堂上,学生会觉得自己是主人,他们体验着集体生活,而这些正是解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集体感丧失的灵丹妙药。那些力求与学生之间建立相互尊重的关系的教师,让学生参与制定课堂规则,并帮助学生理解制定这些规则的原因。而学生参与程度以及如何参与、参与何种规章制度,应该由教师来决定。
首先,和学生一起探讨课堂常规的价值。制定课堂常规的第一步是和学生一起探讨课堂常规的价值。教师可以通过询问学生一些问题作为讨论的开场白。例如:为什么成人有那么多的规则,如遵守交通规则、排队上车等。在讨论中,让学生知道班集体和学校就是一个社会,就像那些更大的社会群体一样,当人们都遵守这些有利于形成安全、充满关怀的行为准则时,这个社会的群体功能就会发挥出来。在讨论中,学生会形成“为什么课堂规则如此重要”的认识。
其次,实行承诺。许多成功的教师会让学生实行承诺,这一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课堂管理的共同责任感,促进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整体发展。正式的课堂规则确定后,要组织一次讨论会对每项规则进行说明,并要学生表明是否能接受这样的行为准则。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规则清单带回家让父母签字(通常要附上一份对多次违反规则的学生的处理说明),然后再返还给教师。这种方法适用于解决那些认为很难遵守规则的学生的问题。当送规则清单和处罚说明给家长的时候,最好要附上一份关于课堂管理和教学思想的简要说明,旨在表明规则与有效教学和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
第三,监督与评估课堂规则的执行。当学生制定出一套合理的规则,并承诺遵守这些规则后,下一步就是帮助他们识别和监控他们的行为。然而这一环节常被教师忽视。对小学生来说,有一个办法非常有效,即轮流表演规则中所描述的行为。每个人既要表演适当的行为,还要表演不适当的行为。当他们表演的是适当行为时,要求其他的学生举手表示认可,相反不举手表示不赞同。这个活动能够增进学生对课堂规则的理解。
在小学课堂里,对规则做定期的评估尤为重要。最好的办法是在规则制定后的一周内每天放学之前做一次评估,在第二周内进行三次,之后则每周进行一次。另一个有效的办法是将规则贴在教室里最显眼的地方。第一周,在每天学习开始之前,对规则做简要的讨论,然后在每天学习即将结束时,引导学生评价自己这一天的行为,看还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这样会产生非常好的效果,如果全班同学的行为都很得体,而且较前一天有进步,那么教师可以让每位学生带一封表扬信回家。规则实施一个月后,仍要不时地提醒学生对规则的注意。最好的方法是每两周对规则做一个评估,看规则是否仍具有意义或是需要做修改。
课堂规则是学生进入课堂和参与课堂各项活动应遵守的一种规范,是构成课堂管理行为最常见、最熟悉的一个要素,同时也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空间内,保障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达成、保障全体学生有效学习不可或缺的条件。可以说,课堂规则是一所学校校风、学风与教风集中影响的结果,是以学校的管理制度与规范为基础,在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中形成的。有效的课堂常规,是学生进行课堂活动的一种要求,是以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适当、积极地处理有效课堂教学的诸因素为前提,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制定的一套有系统的规则。
1.明确
明确,是有效课堂规则最重要的特点。有效的课堂规则首先应该是清晰明了的。要用积极、肯定的方式说明这些规则,即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而不是告诉学生“不应该做什么”。实践中,许多教师制定的课堂规则难以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有些规则过于含糊,在现实那里失去了意义。采用这种积极的表达形式,一方面是为了“明确”,而另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出现学生没有想到的行为。如,“教室里不能乱跑”这个规则,学生不明白什么是应该做的,因为除了“跑”以外,还有很多方式可以从教室的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一个地方,如蹦、跳等。如果老师希望学生慢慢走,那么这项规则就应该是“慢慢走”。如,某个小学的班级规定:“上课时,精神饱满,坐姿自然,目视教师,思维跟随教师活动……”某初中班的课堂要求中这样写道:“对待学习认真,刻苦努力……”这些规则中关于“精神饱满”、“坐姿自然”、“思维跟随教师活动”、“对待学习认真,刻苦努力”的含义都是非常含糊的,不应该写进课堂规则中。
2.合理
合理的课堂规则不能违背学生的天性,也不能超越学生的能力去执行规则。一般来说,课堂规则顺应了学生的天性,就能够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相反,过于严厉的课堂规则常常违背学生的天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一些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常常刻板、严格地要求学生的坐姿,如“坐姿端正,左手臂向下,右手臂搭在左手臂上,双臂平放在课桌边”。事实上,没有证据表明“坐直”可以帮助学生学得更好。因此,有关规定学生坐姿的机械、教条性的规范恰恰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特点,从而阻碍了学生对知识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也很难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3.可实施
课堂规则的可实施,最基本的意思就是要求课堂规则制定者能够使它们发生。一方面,课堂规则的实施要针对班里所有学生。如果一位教师规定每个学生都要将自己的故事讲给全班同学听,那么在一个比较害羞的学生身上实施这个规则就会有困难。另一方面,课堂规则的实施要针对整个课堂教学。一些课堂规则难以实施是因为它们仅仅在部分教学时间内有效。如,一些教师将“发言时都要先举手”列入课堂规则,但在开始上课时却说:现在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不要举手,我会点名让人回答的。这是一种能够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的提问策略,但是它直接违背了已经张贴出来的课堂规则。因此,教师要避免制定并非适用于所有场合、所有时间的课堂规则。
(二)、建立有效课堂规则的基本策略
建立小学课堂规则时,教师要形成对课堂规则的正向态度,以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为依据,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规则的制定。
1.要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儿童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一套需要、能力和看法。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需求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如果教师对小学生的发展了如指掌,那么制定有效课堂规则就容易得多。课堂上许多所谓的“课堂纪律问题”其实是课堂规则本身没有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造成的。因此,只要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期望与其成熟水平相匹配,就可以减少许多“课堂纪律问题”。也就是说,小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他们可以较快地吸收新思想,接受新变化,发展独特性。同时,总体上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逐步从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发展的阶段。总之,有效的课堂规则的制定,既要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发展需求,更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在制定课堂规则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小学生活动的需要。儿童需要活动,教师应该允许儿童的身体活动,而不是总想着尽力使儿童保持安静。另外,教师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权力、关注、接纳需求。阿德勒提出,权力、关注与接纳是人的基本需要,它们可以使个人感到自己的重要性,并获得归属感。这些需要既适用于成人,也适用于儿童。
2.形成对课堂规则的正向态度
教师产生一种积极正向的态度是建立课堂规则的前提。积极正向的态度是教师肯定自己所努力的方向是正确的,从而对教学具有强烈的胜任感。
首先,课堂规则不是用来控制学生的,而是教育学生的。课堂规则本身不是目的,它是组织课堂的一种手段。运用课堂规则进行管理是教学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控制学生。建立课堂规则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学生学会自律。课堂规则为学生检查自己的行为提供了指导与参照,使学生在没有规章制度的情况下也能正确行事。
其次,课堂规则是教师课堂管理的依据,建立课堂规则是中小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专业能力。许多学科教师对制定课堂规则的认识存在误区,忽视规则。他们常常认为“建立课堂规则只是班主任教师的事”,“因为课上有很多东西要讲,没有时间制定”。这些认识都是狭隘的和有害的。
3.以相关法律法规与学校规章制度为依据
首先,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相关权利与义务。制定课堂规则,一方面要正确理解教师的权利和义务,另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在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中,教师被赋予了“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等权利,也必须履行“为人师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等义务。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强调:儿童享有一个人的全部权利,最基本的权利可概括为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参与权。我国的《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也都对学生的权益做出了明确规定,要依法定规。
其次,学校的规章制度。课堂规则的制定权一部分掌握在教师手中,另一部分则要遵循学校的有关规定。一定意义上,教师既是学校纪律和规程的执行者,也是自己课堂规则的制定者。学校规章制度是制定班规的直接依据,课堂规则是学校规章制度依据班级学生实际的具体化。因此,在开学前要熟悉学校的纪律和规程,以便将这些规定融入到自己的课堂规则中。聪明的教师甚至在制定课堂规则时,在最后会加上“遵守学校的所有规章”这一条。
最后,需要补充一点,如果校规单单是维护学校的“统治”,而侵害了学生的基本权利,这种校规并没有实际的参考价值和意义。总的来说,虽然学校在制订规章制度的时候都是出于对学生的考虑,但是这种规章制度的基础要合法,如果与学生的权利相抵触、相矛盾,那它就是非法的。
4.让学生参与课堂规则的制定
当学生参与了规范的制定,并遵守这些规范时,就会产生归属感,他们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在课堂上,学生会觉得自己是主人,他们体验着集体生活,而这些正是解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集体感丧失的灵丹妙药。那些力求与学生之间建立相互尊重的关系的教师,让学生参与制定课堂规则,并帮助学生理解制定这些规则的原因。而学生参与程度以及如何参与、参与何种规章制度,应该由教师来决定。
首先,和学生一起探讨课堂常规的价值。制定课堂常规的第一步是和学生一起探讨课堂常规的价值。教师可以通过询问学生一些问题作为讨论的开场白。例如:为什么成人有那么多的规则,如遵守交通规则、排队上车等。在讨论中,让学生知道班集体和学校就是一个社会,就像那些更大的社会群体一样,当人们都遵守这些有利于形成安全、充满关怀的行为准则时,这个社会的群体功能就会发挥出来。在讨论中,学生会形成“为什么课堂规则如此重要”的认识。
其次,实行承诺。许多成功的教师会让学生实行承诺,这一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课堂管理的共同责任感,促进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整体发展。正式的课堂规则确定后,要组织一次讨论会对每项规则进行说明,并要学生表明是否能接受这样的行为准则。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规则清单带回家让父母签字(通常要附上一份对多次违反规则的学生的处理说明),然后再返还给教师。这种方法适用于解决那些认为很难遵守规则的学生的问题。当送规则清单和处罚说明给家长的时候,最好要附上一份关于课堂管理和教学思想的简要说明,旨在表明规则与有效教学和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
第三,监督与评估课堂规则的执行。当学生制定出一套合理的规则,并承诺遵守这些规则后,下一步就是帮助他们识别和监控他们的行为。然而这一环节常被教师忽视。对小学生来说,有一个办法非常有效,即轮流表演规则中所描述的行为。每个人既要表演适当的行为,还要表演不适当的行为。当他们表演的是适当行为时,要求其他的学生举手表示认可,相反不举手表示不赞同。这个活动能够增进学生对课堂规则的理解。
在小学课堂里,对规则做定期的评估尤为重要。最好的办法是在规则制定后的一周内每天放学之前做一次评估,在第二周内进行三次,之后则每周进行一次。另一个有效的办法是将规则贴在教室里最显眼的地方。第一周,在每天学习开始之前,对规则做简要的讨论,然后在每天学习即将结束时,引导学生评价自己这一天的行为,看还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这样会产生非常好的效果,如果全班同学的行为都很得体,而且较前一天有进步,那么教师可以让每位学生带一封表扬信回家。规则实施一个月后,仍要不时地提醒学生对规则的注意。最好的方法是每两周对规则做一个评估,看规则是否仍具有意义或是需要做修改。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