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时慈禧为什么要挪用军款庆六十大寿?
慈禧的六十岁生日是1894年农历十月初十,这一年称为“甲午年”,清廷为了筹备这次“大寿”,前后共筹备了差不多一年时间。
长时间的准备工作,给慈禧太后的喜宴带来了很大的变数。1894年7月,就在清廷紧锣密鼓筹备慈禧“大寿喜宴”事宜的时候,日本舰队在黄海挑起争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
战争自然是要花钱的,慈禧“大寿”筹备工作也要花钱,当时的清政府并不富有,那该怎么办呢?所以慈禧便把筹备六十大寿的经费打在了一部分军费上。
1883年-1885年,爆发了中法战争,在这期间刚好碰上慈禧的五十岁生日,当时的慈禧就已经心有不爽了。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25日开始,此时慈禧的六十岁寿诞事宜已筹备了大半年,相关工作已进入了尾声阶段。
清廷此时为了应付甲午战争,开支是巨大的,不得不把进入尾声的寿诞筹备工作叫停,慈禧是心有不甘的,但归根结底就是清政府没有钱。
清朝时期的苛捐杂税众多,为什么还会这么穷呢?清朝同治年间的年财政收入是4000万两白银左右,而到了1894年前后,清政府的年财政收入在1500万两上下浮动,比之前差不多缩水了三分之二。
当时的田税、地丁税、厘金、鸦片税、海关税,等等各种税收的项目比起清朝任何一个时期有增无减,但税收却减少这么多,这些钱去了哪里,观景不说想必读者们也都知道。
在慈禧执政时期,清朝还大搞洋务运动,也是财政入不敷出的原因之一。1861年,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封疆大吏,打着“自强”为旗号,开始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1865年,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筹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1867年,由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天津开办天津机器局。这局那局的可不是叫着玩的,是需要花很多银子的。
所有这些,再加上豪华铺张的“六旬庆典”已经让清廷财政捉襟见肘,眼见庆典筹备工作已近尾声,这时候却碰上了“甲午战争”,朝中官员纷纷上书,呼吁慈禧停止庆典工程,将庆典祝寿费移作军费。
在大臣们呼吁之下,慈禧太后并没有停止一切准备工作
户部尚书翁同龢在奏折中直陈户部筹款之艰难,向慈禧“逼宫”了。受“凡事讲究先来后到”的思想影响,慈禧认为“庆寿大计”在先,是战争搅黄了她的计划,这是要抢走她的庆典资金了,这让她非常矛盾,所以对将庆典筹备工作暂停,费用充作军费一直犹豫不决,但战争可不会等人。
不得已,清朝户部只好通过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向英国银行借贷一千万两,年息七厘半,十年后利息加本金需还一千四百二十万两。中日甲午战争在激烈交锋,而慈禧太后的庆典还在继续筹备中。
另外《皇太后六旬庆典》中记载了慈禧太后六十大寿的主要经费来源如下:六旬庆典费用主要从饷需、边防经费两款提用一百万两,从铁路经费中挪用二百万两;另外从京内外臣宗室王公、京内各衙门、各省督抚将军等文武官员共计报效银两二百九十八万余两。
根据《皇太后六旬庆典》上可查的开支,合计约六百万两左右。至于另外没记载或是丢失数据的账目就不知道有多少了,这些经费对于中日甲午战争资金短缺来说,就显得格外的有讽刺意味。
战争再一次搅黄了慈禧太后庆寿计划
慈禧之所以在战争爆发后,还一定要坚持办六十大寿,除了要比肩康熙、乾隆之外(康熙、乾隆都办过隆重的六十大寿),还存在没有什么事比自己六十大寿更重要的心理。
1894年7月25日,“甲午战争”爆发,在9月17日黄海战役中,被清朝寄予厚望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清朝进行了三十年的洋务运动彻底失败。而整个“甲午战争”也以清朝失败后被迫割地赔款而告终。
在甲午战争中清廷节节败退,这样的战事也干扰了慈禧庆寿的心情,而朝中大臣们的奏折也让她没有脸面再大张旗鼓的“庆寿”,不得不做出了“大让步”,下旨取消颐和园的庆典及沿途的“点景”工程,最后慈禧的60岁生日只是在宁寿宫中“低调”度过。
结束语:
慈禧太后最后作出让步是有原因的,她六十大寿的前期筹备工作就花了不少银两,最后让步只不过是为了顺应民意。但亡羊补牢,为时已晚矣!
慈禧挪用军费充寿资,把自己的生日看成最重要的,而关乎国家兴亡的战争反而是次要的,这也是大清为什么要亡的一个原因吧!对于慈禧太后这样一个奇葩,你们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