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的实际意义何在?

诸葛亮为何不听取魏延建议子午谷直取长安的计略,诸葛亮北伐不就是为了长安么?诸葛亮难道仅仅因为两地路途险恶应急不上而屡出祁山,绕个圈子攻入长安?诸葛亮绕个圈子他不怕粮草应急... 诸葛亮为何不听取魏延建议子午谷直取长安的计略,诸葛亮北伐不就是为了长安么?诸葛亮难道仅仅因为两地路途险恶应急不上而屡出祁山,绕个圈子攻入长安?诸葛亮绕个圈子他不怕粮草应急不上么,褒斜谷人走都困难更别说木牛流马+粮车啊,诸葛亮会没有顾及到这点么?诸葛亮一向谨慎保守,我相信他一定顾及到的,那他为何不孤注一掷子午谷去长安?这样不仅方便迅速,而且省去了不少与魏军正面冲突的情况。即使需要绕个圈子那也大可祥攻子午谷取长安,主力绕圈子走,虽然这样兵力分散但是我相信曹睿和司马必定将主力转至子午谷,或者北伐取凉州一补缺荆州之地起到三分天下的局势,那既然如此诸葛亮真的不会用兵?诸葛亮熟读兵法都是白读的么?其实个人觉得诸葛亮有三国演义中的赵云1/10的胆量北伐也不至于失败,取凉州,长安即唾手可得! 展开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3-11-28
展开全部
对于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意义,历史学家们虽然津津乐道,但至今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有人甚至认为诸葛亮根本就不应该北伐,即使是对北伐持肯定态度的人,也不过是把它作为积极防御,即战略上的防守,战术上的进攻。至于诸葛亮北伐的动机,很多人总是局限在“汉贼不两立”方面,而对战略的实质却始终无法洞悉。潘太史最近有所心得,愿将成果公诸于世,以便引起争鸣,最终一锤定音。
  诸葛亮在《隆中对》说:“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将军若跨有荆、益,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矣”。可见,诸葛亮当初的战略是极其谨慎的,即使具备了两路夹攻的条件,还须“天下有变”。但是在他主政以后,刘备、关羽等人先后亡故,实力大损;荆州已为孙权所有,虽然还保持着同盟关系,但在协调作战方面肯定不会十分得心应手,客观情况要比之《隆中对》所想象的要严酷得多。但是诸葛亮却义无返顾地一再北伐,其原因何在呢?其实,在前后《出师表》中已经说得十分清楚,只不过一直为人所忽略罢了。
  请大家先看原文:“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屯将七十余人,武骑千余人,此皆数十年所内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所独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由此可见,诸葛亮已经认识到了四川地险而民怯,如果不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扩大疆域,拖到第二代、第三代的话,不要说进取中原,就连守住四川都很成问题,所以他才改变了原先的战略,变得异常积极主动。大概是想利用尚存的“四方精锐”,先占领关中,至少也要打下甘、凉二州,得到当地骁勇善战的兵员,才有将来取得最后胜利的希望。至于是否应该采纳魏延的战法,兵出子午谷,则纯属战术问题,不在本篇文章的考虑之列。
  其实,蜀中地险而民怯的问题,在当时就不算是什么秘密。例一:公元214年,曹操破张鲁。主簿刘晔曰:“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若小缓之,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操不从。居七日,降者说:“蜀中一日数十惊,虽守将斩之而不能安也”。例二:公元263年,或以为钟会主蜀,必生大乱。晋公司马昭曰:“夫人心预怯则智勇并竭,蜀以破亡,遗民震恐,不足与共图事。”
  后人的见解则更加深刻,公元925年,诸将皆言蜀地险固,未可长驱。郭崇韬以问翰林学士李愚,对曰:“宜乘其人情崩离,风趋霆击,彼皆破胆,虽有险阻,谁与守之!兵势不可缓也”。李绍琛进至绵州。蜀兵断绵江浮梁,水深,无舟楫可渡。绍琛曰:“吾孤军深入,利在速战。乘其破胆之时,但得百余骑过鹿头关,彼且迎降不暇,若俟修缮桥梁,必留数日,或教王衍坚壁近关,则胜负未可知矣。”遂乘马浮渡江,从兵得济者仅千余人。蜀主遣使请降,自出师至克蜀凡70日。得兵三万,铠仗、钱粮共以千万计。从历史上看,割据四川的诸侯好象从未有传世三代以上的,五代时期的王建、孟知祥都是如此。明朝末年的流寇张献忠,率领被左良玉击溃的残兵败将,不费吹灰之力就占据了四川。
  由此可见,北伐是诸葛亮当年唯一正确的选择。虽然进行战争的条件并不有利,但是只有速战速决,他才有获胜的希望。相反,任何看来稳妥的战略,在当时的情况下都无异于坐以待毙。假如他的对手不象司马懿那样精通谋略,再假如能多活十年,并不是没有取胜的可能性。杜甫诗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匿名用户
2013-11-28
展开全部
我认为如下原因:
1.用诸葛亮自己的话说,祁山乃用武之地.祁山不仅易守难攻,更也地势险要,在这里用兵,比的不是人海战术而是智谋.在史实上,蜀国全国兵力只有区区10万人,还是诸葛亮在夷陵之战后多年苦心惨淡经营才聚集的,根本没办法和兵力超过蜀吴总和的魏国相比,所以硬拼是不行的.若魏军在上庸到襄阳的路上层层设防,那怎么办?(看地图就知道上庸到襄阳只有那一条路).强攻是不行的,因为他五出祁山(史实就是五次,三国演义说是六次,其实有一次是魏军进攻汉中,因雨水退走了,两军根本没交战,诸葛亮也没参战,不信去看正版历史书!)的目地不仅是帮刘家成就帝业,更是以攻为守,保住现有的霸业.所以他用兵要很谨慎,不可以让那区区10万兵有闪失.
2.相对于上庸的层层设防,祁山则有三条路走(目标长安,攻下长安以及潼关,函谷关后可直下洛阳):一,祁山-天水-安定-长安.二,祁山-武都-长安.三,祁山-武都-陈仓-五丈原-汉中-长安.魏军若不想丢地盘,就要分兵把守,相对于重兵把守的上庸是不是好攻多了?当然魏军也可以找蜀军决战,但蜀军有三条路走,那诸葛亮是不是就可以用用声东击西,调虎离山?
3.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诸葛亮病出祁山的粮草来自哪里?大部分都是来自成都,梓潼,江洲一带.(天府之国就那一带较富庶.)从祁山进军,粮草可以从成都较快到达,补给线短.而从上庸走补给线就来得长了.
4.假如蜀军不管从那一路进军都节节胜利,那我们来比较下那一条好.(只算大地方,目标洛阳).祁山最短路线:祁山-武都-陈仓-五丈原-长安-潼关-函谷关-洛阳.上庸最短路线:祁山-上庸-襄阳-新野-宛_虎牢关_洛阳.(建议提问者能看看立体的地图,汉水北岸靠长安的那部分有山挡着,很难渡江北伐.除非上庸经汉中才能到达长安)在地图上就能看出从上庸攻到洛阳要绕大半圈,试问走了那么多路就算兵邻洛阳时士兵是否有力再战?
5.从守将来看,诸葛亮在第一次出祁山时,西北是不懂军事,智力超低的夏侯懋(他的名我不会读,只好找个懋字代替,多了个心字底)在管理.而荆北是魏国老臣满宠(看看三国志,就知道他也是个厉害的人)在管理,且史实司马懿驻扎在宛,荆北可谓人才云集,难以敌之.
6.(再次建议提问者能看看立体的地图).魏国太强大,蜀吴两国夹攻才好打.吴国进军路线有三条:一,从江陵.二从,建业-合肥.三,吴-下邳.吴前期孙权多走第二条,后期陆逊多走第一条,很少走第三条.到诸葛亮出祁山时,已经算后期.如果走上庸,那必定和吴国争抢荆北地区.孙权是易变之人,到时万一陆逊切断蜀军归路,与魏夹击之,不就得落个关羽的下场?
7.若蜀军深入上庸等地,诸葛亮带走举国之兵,国内空虚,而魏军经天水,偷袭绵竹,直逼成都,诸葛亮之军一时难以退守,如何是好?
8.上庸太守孟达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他投降魏军之后也是居心叵测,如果北伐(出祁山)之时能再招降他,岂不更好?蜀军出祁山,孟达出上庸(上庸-汉中-长安),陆逊出江陵,三面夹击,大事易成矣.
9.魏国在西北(凉州+雍州)的群众基础不如荆北地区好,诸葛亮从祁山出兵胜利后更容易招降和安抚民心.
10.退一步讲,从祁山出兵就算打不下长安,那也可以占领些县城(例如天水,安定,武威,西平).获得局部胜利也挺好.可从上庸呢?一打就要打到底,你不打敌人,敌人就反攻了.

综合以上10点,就可以看出从祁山出兵之利大于上庸.

因此武乡侯才五出祁山,多次撮敌.可惜天不假年~~~~星陨五丈原.唉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有错请纠正,愿听高手指教~~~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11-28
展开全部
诸葛亮北伐,目的不是为了长安,而是为了他死后百姓的安定,为了继续延续三国鼎立的局面,让三国互相牵制,不连累蜀国的百姓,同时还存有一丝希望,为的就是“斗柄冬指,天下皆春”.......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3-11-28
展开全部
真正历史上诸葛亮北伐不是为了进攻而是为了防御,就是所谓的进攻是最好的防守,还有,不是说占领了城池就赢得了战争,当时的蜀国是不可能打赢魏国的,想象一下,以四川之力抵抗整个北方,现实不是游戏,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