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孤独”的恒星,不属于任何星系?
尽管很少,但还是会有的。虽然星系区是宇宙中物质富集、最容易形成恒星的区域,但不排除有的星系会由于某种原因崩溃,稳定的星系中也会有恒星被“抛出去”。
理由是星系本身是一个多体系统,它存在多种动力学上的不确定因素。例如著名的“引力弹弓”效应——这一般出现在三合星系统中,即在某种特殊的位置条件下,三合星系统中的两个成员会凑巧结成一帮,而把第三颗恒星“射出”这个系统,就像弹弓射出弹子一样。这个效应导致了很多星团解体。
另一种效应就是大质量天体的抛射。最明显的例子是恒星SDSS J090744.99+024506.8 (SDSS 090745.0+024507),它是一颗著名的高速星,目前相对银河系中心的速度高达670km/s,这超过它所在位置银河系逃逸速度的两倍。所以,只要时间充分,这颗恒星注定会从银河系飞出去,成为一颗“孤独”的恒星,在星系际空间流浪。
最后一种效应就是前面提到的星系崩溃。能造成星系崩溃的因素很多,例如中心黑洞的大强度活动,例如爆发或喷流;还有星系之间的碰撞。两个星系互相碰撞和融合的过程中,由于动力学系统的不稳定,很多恒星会散逸在星系际空间,成为孤独的游子。
下图:两个星系碰撞和合并的计算机模拟。从星系散逸到空间光雾可不仅是气体,其中大部分是恒星。
那么实际上是怎样的呢?恒星起源于分子云的坍缩。在星系的引力场下,分子云的密度要比星系之外大很多,这就是恒星形成的温床。如果有某种触发,比如超新星、密度波、星系合并等,恒星就可以大量地形成。在星系之外,也有极端稀薄的气体存在,但是通常处于电离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宇宙是透明的。也就是说,星系外的气体很稀薄而又很“热”,通常是无法达到恒星形成的条件的。
从形成的角度来说,恒星基本都从星系中诞生。但由于恒星自身还在不停地运动,有非常小的一部分恒星的速度会超过星系的逃逸速度,从而飞出星系。另外在两个星系发生合并时,在潮汐力的作用下,也会有相当比例的恒星被甩出星系,形成类似“星流”的结构。不过典型的星系中有上千亿颗恒星,零星的孤立恒星还有可能被星系俘获,所以粗略地说,几乎绝大部分的恒星都处于星系内。
对于星系来说,其产生的条件也类似,一个外在的吸引中心非常有助于坍缩。通常这些外引力场是一些不发光的暗物质晕。在现在的宇宙学观点下,这样的暗物质晕大量地存在着,星系团位于大的暗晕中,而星系位于小的暗晕中。所以星系的产生并不决定于它是否在星系团内。和恒星类似,动力学的原因也使得星系能够进出星系团。实际观测的结果显示,大部分星系的周围并没有同伴,也就是说它们并没有处于星系团内。所以,处于星系团中的星系反倒是少数。
这项研究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研究人员说,他们利用美国航天局分别于2010年和2012年发射的两枚探空火箭,测量了宇宙河外背景光近红外区域中的波动,结果惊讶地发现,“孤儿恒星”产生的光线亮度之和与所有星系加在一起发出的亮度几乎相当。
研究人员又利用“斯皮策”红外探测太空望远镜进行验证,所获得的数据证实有大量恒星位于星系之外。
这么多的“宇宙孤儿”是怎么产生的?研究人员说,星系在宇宙中移动时有可能会与其他星系碰撞并融合,在此过程中,有一些恒星会被剥离放逐到宇宙空间中,成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论文第一作者、加州理工学院的泽姆科夫说:“我们以前曾观测到恒星被星系抛弃的现象,但新测量数据表明这一现象普遍存在。”
这就好比,人体和各个器官的产生必定和人是一体的。你不可能找到一个独立的器官。就算在试验室里人工培养一个器官,这个器官的基因仍然必须来自于人。不会是无源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