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和治疗【1】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临床表现 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常见于生育年龄的妇女,发病率为15%~20%,主要症状表现为盆腔疼痛和不育。
异位病灶最常见于盆腔脏器和腹膜,其中以侵犯卵巢者最常见,也可出现在身体其他部位,如脐、膀胱、肾、输尿管、肺、胸膜、乳腺、淋巴结,甚至在手、臂、大腿等处。
病变广泛是内异症的主要病理特点之一。
临床表现
痛经:临床常见的症状,多为继发性,即自发生内膜异位开始。
患者诉说以往月经来潮时并无疼痛,而从某一个时期开始出现痛经,可发生在月经前,月经时及月经后。
有的痛经较重难忍,需要卧床休息或用药物止痛。
疼痛常随着月经周期而加重。
由于雌激素水平不断高涨,使异位的子宫内膜增生、肿胀,如再受孕激素影响则出血,刺激局部组织,以致疼痛。
如系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更可促使子宫肌肉挛缩,痛经更为显著。
异位组织无出血的病例,其痛经可能由血管充血引起。
月经过后,异位内膜逐渐萎缩而痛经消逝。
此外,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可查出许多炎症过程,很可能局部的炎症过程伴有活跃的腹膜病变,从而产生前列腺素、激肽和其他肽类物质引起疼痛或触痛。
但疼痛程度往往不能反映出腹腔镜检所查出的疾病程度。
临床上子宫内膜异位显著,但无痛经者,占25%左右。
妇女的心理状况也能影响痛觉。
月经过多: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月经量往往增多,经期延长。
可能由于内膜增多所致,但多伴有卵巢功能失调。
不孕:子宫内膜异位患者常伴有不孕。
根据报道,原发性不孕占41.5%~43.3%,继发性不孕占46.6%~47.3%。
不孕与内膜异位症的因果关系尚有争论,盆腔内膜异位症常可引起输卵管周围粘连影响卵母细胞或导致管腔堵塞。
或因卵巢病变影响排卵的正常进行而造成不孕。
但亦有学者认为长期不孕,月经无闭止时期,可造成子宫内膜异位的机会;而一旦怀孕,则异位内膜受到抑制而萎缩。
性交疼痛:发生于子宫直肠窝、阴道直肠隔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使周围组织肿胀而影响性生活,月经前期性感不快加重。
大便坠胀:一般发生在月经前期或月经后,患者感到粪便通过直肠时疼痛难忍,而其他时间并无此感觉,为子宫直肠窝及直肠附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典型症状。
偶见异位内膜深达直肠黏膜,则有月经期直肠出血。
子宫内膜异位病变围绕直肠形成狭窄者有里急后重及梗阻症状,故与癌瘤相似。
膀胱症状:多见于子宫内膜异位至膀胱者,有周期性尿频、尿痛症状;侵犯膀胱黏膜时,则可发生周期性血尿[1]。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方法,因为在直视下可以基本上明确病灶范围和性质,对解除疼痛,促进生育功能效果较好,疗程短尤其对重症者,纤维化多,粘连紧密,药物不易奏效。
较大卵巢内膜样囊肿,药物治疗无效,手术尚有可能保留有效卵巢组织。
手术可分为保守性手术、半根治性手术和根治性手术3种。
保守性手术:主要用于年轻、有生育要求者。
保留子宫及附件(尽量保留双侧),只是切除病灶,分离粘连,重建卵巢,修复组织。
近年来应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异位病灶,仔细缝合创面,重建盆腔腹膜,仔细止血,彻底冲洗,使手术效果臻于完善,提高手术后妊娠成功率,降低复发率。
主要有腹腔镜手术、B超下行卵巢内膜样囊肿穿刺术及剖腹保守性手术。
半根治手术:无生育要求,病灶严重,而年龄较轻者(<45岁),可行子宫和病灶全切,但尽可能保留一侧正常的卵巢组织,以避免绝经期症状过早出现。
一般认为半根治术后复发率低,后遗症少。
切除子宫可去除具有活力的子宫内膜细胞种植的来源,从而可减少复发几率,但因保留了卵巢仍有可能复发。
根治性手术:年龄接近绝经期,尤其病情重,有过复发者,应实行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
手术时尽可能避免卵巢内膜囊肿破裂。
囊液流出时应尽快吸尽,冲洗。
术后出现更年期综合症者,可用镇静剂及尼尔雌醇。
放射治疗:虽然放疗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已有多年历史,但应用多种药物及手术达到很高疗效,一般不破坏卵巢功能,而放射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在于破坏卵巢组织,从而消除卵巢激素的影响,使异位的内膜萎缩,达到治疗的目的。
放射线对异位的内膜破坏作用并不明显,但对既不能耐受激素治疗又因病灶位于肠道、泌尿道及广泛盆腔粘连,尤其是合并心、肺或肾等严重疾病,对十分惧怕手术的个别患者,也可采用体外放疗,破坏卵巢功能,达到治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