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对写作文的借鉴意义
1. 六国论运用什么写作手法
《六国论》除去在立论上具有借题发挥、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外,在论证的严密性、语言的生动性上也堪称典范。
第一段的逻辑性是非常严密的。作者开篇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开宗明义,直截了当,使读者一眼就抓住了论者的中心。然后,作者解释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这就指出了贿赂的危害,言简意赅,要言不烦。再后,作者设问:"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答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就使得文章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最后一句总结全段:"故曰弊在赂秦也。"这一段起到了"纲"的作用,后面的二、三两段实际上是围绕第一段展开的。
2. 以“六国论”写片文章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
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
?si=4&wtp=wk
3. 写关于六国论的议论文 从六国论提取文中观点写一篇议论文,五段三分
六国破灭,弊在用人,用良臣猛将,则国强;用奸贼小人,则国弱。
惜乎六国不能用人,是故国亡也。 六国者,齐、楚、燕、赵、韩、魏也。
夫六国中,齐、楚势最强。齐处沿海之地,煮海晒盐,国富力强,昔桓公以管仲、叔牙为相,登高一呼,则天下归心。
后管仲死,叔牙丧,则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至此齐国一蹶不振矣。后景公以晏婴为相,齐国始崛起于东方。
前车之覆,后者之鉴,用人之事,为政者岂能不思之? 楚居江浙,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昔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庄王励精图治,改革图强,任用贤才。孙叔敖、司马子反,楚国相也。
二人整饬律令,楚国由是而强。孙叔、司马二人,天下之奇才,治世之能臣,庄王得此二人,犹如虎添翼,是故天下望风而降,楚国亦可谓由是而至顶峰矣!呜呼!后屈原为楚怀王左徒,博文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而王不能用,其后楚以日削,数十年终为秦所灭。
悲哉! 而秦处黑水之地,临西域之所,路途遥远,山道崎岖,然则六国之贤士趋之若鹜,何哉?秦王能用贤人也。昔穆公求士,五羊皮得百里奚于宛,求丕豹公孙支于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诸侯亲服。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纵,使之事秦。
昭王得范睢,国力强盛。故而秦之门下,能人贤才辈出,皆秦王礼贤下士,以国之名求士之故也。
或曰:“魏信陵君、齐孟尝君、楚春申君、赵平原君者,皆贤士也。门下食客数千之众,岂曰六国无人耶?”曰:“四君者,沽名钓誉之徒也。
门下食客良莠不齐,四君亦有眼无珠,不能识人。从何得之?孟尝君手下鸡鸣狗盗之徒甚众,平原君食客毛遂二十年不能出头而知之。”
又四君以个人之名招募贤才,岂敌以国这名耶? 六国亦有名臣,君王亦能用之,惜其用人而不终也。燕昭王向奉乐毅、郭隗;赵惠文王向任廉颇、蔺相如。
然乐毅终丧燕惠王之手,赵王以名任赵括为将而不廉颇?善用人者不过一代,岂敌秦国五代善于用人? 向使六国各爱其士,奋发图强,则吾恐秦人食之不能下咽也。悲夫,历史不可改也。
用人之道,强国之道也。礼贤士,远小人,亘古不变之真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