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
展开全部
[作文教学]作文教学
2010年11月30日 第二节立意篇
一 立意要则 所谓立意,就是为文章确立主题,作文教学。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即‘主题’)为主。意犹帅也。”对一道作文题,经过审题关口之后的首要关键便是立意。面对同一道中考作文题,在人人能写的情况下,要想使自己的得分胜人一筹,就必须在立意上用心琢磨,力求写出“高、新、巧、深”的作文来。 1.“高”——正确无误。 这是立意之本。命题或半命题作文的立意一定要合乎题目要求。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立意,要在对“材料”和话题“引子”进行具体的感知、理解和扩展基础上,经过提炼和选择,确立正确的立意。现在不少同学存在一些误解,觉得立意无所谓正误,甚至特意写“反意”作文。比如人们都说骄傲是一种缺点;他就反说,骄傲是自信的表现,是一种美德。人们提倡见义勇为;他就论证要懂得自我保护。一味反其意而为之。这种主题错误的作文势必会引起阅卷老师的反感。 2.“新”——新颖别致。 考场作文要想“出人头地”,必须新颖别致,特别是在立意方面。立意要新颖巧妙,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从新的视角、新的方位审察和思索客观事物,获得新的意蕴。采用转换角度的方法,就要打破单向、一元的思维定势,不拘于一孔之见,或一隅所感,尽可能寻找新的突破口,从新的侧面切入,使立意别具一格。 3.“巧”——简明集中。 就立意而言,简明、集中是对主题的基本要求。相反,主题分散,想面面俱到却面面不到,是立意之大忌。只有思想内容上单一集中,才可以集中笔墨,写得深刻,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主题集中的要求是:不能有两个以上的主题,主题不可过大,否则不易深入、透彻。 4.“深”——深刻透彻。 主题的深刻在于充分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谓开掘就是深入思索,挖出事物最本质的东西来。比如,只从刻苦学习方面来分析一个学生成绩优秀是不够深刻的,若能进一步阐述他为什么会刻苦,为什么有持之以恒,或者就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分析,开掘出他刻苦学习的动机和动力,这样的立意,就深刻多。 中考作文中立意如何出新呢?只要在“正确”的基础上创新,而且鲜明集中,贴近时代,那么你的作文必定能得到阅卷老师的垂青,获得高分。 中考作文试题,是几万乃至十几万考生共同面对的“人生命题”。怎样才能从众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文章的立意。对于同一题目、同一材料和要求,而考生语言运用能力、年龄阅历、思想感情等又都相差不太大,因此写出的作文立意难免有相似之处。而中考正值六月酷暑,阅卷老师都有这样的体验——每天面对几百份作文,那些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的作文,读来感到味同嚼蜡,单调之至,所以往往给判个“相对合理”的分数;倘若此时突然出现一篇标新立异之作,就会觉得如阵清风拂面而来,立刻会毫不犹豫地打个高分。 二 立意支招 (一)立足“正确”不动摇 所谓正确是指文章的主题要符合生活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国家的政治原则,体现出积极向上的健康思想,不片面、不偏激、没有低级情趣等等。所以,在考场写作时,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客观公正的分析事物,反映事物,决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反映偏激的思想。从考场实际情况看,完全不正确的立意是很少的,大多数的立意不正确都是体现在“片面、偏激、消极”等方面。如四川省中考作文题《雨中》,有的考生写在雨中男女共撑一把伞,文中透漏出恋爱至上、爱情甜蜜等与中学生身份不相符的思想。又如宁夏自治区某年中考作文题《我班的趣事》有位考生写元旦班里开联欢会,又恰好班上有个同学过生日,在吃蛋糕的时候大家打起了“蛋糕大战”,弄得人人脸上、头发上、衣服上都是蛋糕……文章结尾写道:“以前只打过雪仗,水仗,这一次却是生平第一次玩‘蛋糕大战’,多么有趣,多么令人难忘啊!”作者显然对不爱惜劳动成果这一错误没有足够的认识。要克服主题不健康的毛病,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用中学生行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知识水平。 命题作文的立意可通过分析题目来进行,据题目立意,方能准确无误。如文题《夏日炎炎》,揭示了写作范围:“炎炎”是“夏日”的特征,也是文题个性之所在,立意应扣住“炎炎”两字。夏日炎炎是经线,人物活动是纬线,错综组合成篇。通过记叙夏日炎炎下发生的事件,赞颂人物的心灵美,歌颂社会上的新风尚。又如文题《妈妈的心事》,妈妈是家里的“内务部长”,为子女,为一家子的事,往往操尽了心。立意时可抓住这一点,通过记叙妈妈的一桩心事,来反映妈妈对下一代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勤劳朴实的优良品质。 材料作文的立意要求考生能敏锐地感悟到材料语言明显的信息,还要能洞察隐含的信息,方能准确理解材料内涵,准确立意,然后根据立意提炼论点,就不会出现偏差。话题作文的话题并不是主题,它只是个引子,由此引出材料。我们要善于通过联想找到扣住话题的材料,再通过材料得出主题。话题作文立意比较适宜的方法是:根据话题,选择材料,得出主题。 (二)纵向开掘求“深刻” 不少考生在应试作文时,题材一般化,就事记事,既不明确说明什么,也不明确启迪什么,堆积现象,了无新意。或者在写人叙事时,只顾及到人和事物的本身,其内在的含义,不去思考挖掘,其实质东西,往往被外在现象掩盖了,不去追根溯源,探求深层领域。这种毛病,在应试作文中考生出现得最多,作文指导《作文教学》。 如吉林省一考生在以《尝试》为题作文时,写的是自己第一次做化学实验失败了,以后就有一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每每看到别人做实验时,自己心里直羡慕却又“不敢越雷池一步”。后来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下,终于第二次拿起了化学试管……文章结尾就一句话:“第二次尝试成功了!”虽然那文章语言流畅精美,情节也波澜曲折,但只画龙不点睛,文章没有可值得品位咀嚼的地方,立意缺乏深度。而另一位考生写的是相同的题材,结尾却使人眼前一亮:“那‘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第一次尝试固然是可贵的,然而更可贵的是尝试着从失败中站起来。我想,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也就是尝试着战胜自己的时刻了。”结尾几句使得文章“万丈高楼平地起”,寻常中顿见奇崛,这巧妙的点睛,虽在情理之中,实属意料之外。 要克服立意不深刻的毛病,最好用刨根问底的方法,就是通过人、事、物、景的外表,进行深入挖掘,来发现内在的东西。明代散文家归有光说:“题意平常,若以此发挥文字,则无味矣。”他指出,“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如画上书画,愈出愈奇,方为妙手。”这就是说,好文章不应当就事论事,而应当另辟新境,升华主题,将整个文章的思想境界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要使文章立意深刻,就必须挖掘出事件或现象的本质和意义。也就是说,记叙文不仅要清楚地记叙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而且要透过事物的现象,挖掘出事物的本质特点;议论文不仅要高度概括某种社会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把握其内在规律,挖掘出事物的本质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将所要写的事件或要阐述的道理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中去提炼,与社会、人生等重要问题放在一起去思考,这样,才能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 如以《在阳光下成长》为题作文,题目的中心词是“成长”,“阳光下”限定了取材范围,写作时要理解它的深刻含义:党和人民的关怀;师长们的爱护和教育;同学朋友间的友爱和帮助;他人的理解和支持等,据此立意,文章写来才会有深度。 (三)人无我有求“新颖” 在应试作文中,拿到题目,审完题,立意时怎样才能与众不同呢?不少考生绞尽脑汁想立意不凡,可思来想去之后又还得按常规的思路去立意,立意当然不新颖。主要表现在立意陈旧无新意,导向不正确,不能给人以启迪。例如安徽省中考作文题《我帮妈妈做家务》,大部分考生都是写自己主动帮妈妈洗碗、扫地、拖地、擦窗户,立意也大同小异:不能做家中的“小皇帝”。如果一个同学这样写,阅卷老师会觉得它是“金子”,两个同学这样写,还会觉得是“银子”,如果三个或者更多的同学都这样写,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阅卷老师只能把它当“石子”。而有一位考生却别出心裁,在题目“家务”上加上引号,从反面来写,叙述了自己被 “剥夺”了做家务的权利,做家务变成了读报纸,尽管这样,它还是在“我”的“强烈抗议”和“严正交涉”下,爸爸妈妈经过“密谋策划”以后才获得的,它是父母交给“我”的一种特殊的十分“重要”的“家务”,开始“我”不明底细,最后才明白,父母是想要“我”在读报纸中学习更多的知识,他们望子成龙的思想跃然纸上。这个主题十分深刻,也十分新颖。 要想立意新颖,一是避凡脱俗。思维的触角不能停留在浅表层里,要力求比他人想得深、想得新,这样才能鹤立鸡群。如文题《过年》,大部分人写过年的热闹繁荣,以此歌颂党的富民政策。但也有不少数同学留心生活,写出了新意:父亲打麻将赌博,输得一蹋糊涂,把热热闹闹的春节搞得乌烟瘴气,批判了赌博之风,这是一种。也有写父母亲带“我”看电视《春节联欢晚会》,奶奶做饭弄菜,弄得疲惫不堪;妈妈暗示“我”向爷爷要压岁钱,爷爷给“我”十元,妈妈说爷爷小气。文章提出了如何对待老人、教育小孩的问题,这又是一种。以上两种立意明显与众不同。 二是升华提高。即通过议论、抒情将文章的主题再上升一个档次。如文题《心愿》,某生写父母家中吵架,自己洒泪月季花下,“月季原来插得浅,瓶中叶落花犹青”,情景相生,触及社会伦理、家庭教育的重大问题。又如文题《中秋》,有位考生写奶奶思念在台湾的爷爷。如果就事写事,主题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但作者结尾用抒情的语言使立意为之一新:“轻拍的浪涛啊,你是否也在倾诉着对亲人的眷念;凉沁的海水啊,你曾濡湿了多少人团圆的美梦。”这样写来,主题就不仅仅是个人的思念了,而升华到了盼望祖国统一的高度。 三是“反弹琵琶”。即对传统的、已成定论的观念、思想,大胆提出相反的观点。在一定历史时期,在特定环境下,人们会对某一问题形成普遍公认的看法。但是,这些传统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有的已显得保守乃至陈腐,或者过于绝对化。作文立意时,我们就不应按照定势人云亦云,要敢于冲破旧的束缚,向传统的观念大胆提出质疑和挑战,如由“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提出“自卖自夸”又何妨;由成语“班门弄斧”提出“弄斧不妨到班门”;由“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提出“不破规矩,不成方圆”等。 (四)笔墨集中忌分散 中考作文字数要求一般限定在600字以上。篇幅不长,因此主题一定要集中。有的考生由于思想认识不集中,缺乏专一明确的分折,从而造成了主题分散。这种毛病,主要体现在写多个人、事、物上。例如湖北黄冈地区中考作文题《深情》,有位考生在文中写了三种感情,父母对孩子的抚爱之情,老师对学生的培育之情;同学之间的相互理解之情。文中涉及到许多人和事,感情的类型也很分散,虽表达了“深情”,但如果归纳一下,又无法合到一起,主题当然就不集中了。要克服这种毛病,采取的最好办法是分类法,就是把所写人、事、物、景,从对象、表达感情倾向和表现角度等方面进行分类,合到一起很贴切,主题自然就集中凝练,合不到一起的,主题就不可能集中。 应试作文,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的主题,都必须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才能鲜明突出地显示出来。 立意时要达到使主题鲜明的目的,通常都会在开头和结尾上下功夫。古人对开头和结尾有“豹头凤尾”之说,立意时着意在这两个地方体现主题,往往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应试作文立意除鲜明外,还要集中,就是表达的主题不能分散。一般来说,应试作文短短几百字,只要求确立一个主题,所选材料都紧紧围绕这个主题,不能游离于主题。 (五)与时俱进要“主流” 有的应试作文虽然也有主题,但主题思想消极,没有时代气息,不合时代生活的主流,对学生思想行为导向起不良的影响,这样的主题,形同虚设,或老调重谈,读来索然无味。如安徽省中考给材料作文题《从“不可随便”谈起》,有位考生提出的观点是:“人生何必太认真,难得糊涂,随随便便才开心。”这种主题是与奋发拼搏、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的。 应试作文立意时一定要注意时代性。 我们生活在这五彩缤纷的年代,作文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应该把握时代的脉搏,反映时代的最强音。在中考作文中,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立意的文章往往能高人一等。如四川省中考作文题《雨中》,考生有四种立意:一是写男女同学在雨中漫步,反映青少年间朦朦胧胧的爱情;二是写下雨了自己忘记带伞,同学撑着伞送自己回家,表现纯洁的同学友谊;三是写下雨了,父亲(母亲)冒雨前来送伞,表现浓浓的父子(女)或母子(女)情。此三种立意,第一种不健康,二三种则落入俗套。有一位考生却是这样立意的:初三的最后一天,作者漫步在雨中的校园,发现一同学在雨中久久地伫立着,脸上满是伤感和留恋。从同学口中得知,他毕业以后将南下去打工,他爸爸让他早点赚钱成家,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因为他爸爸怕他也会跟哥哥一样,三十多岁还找不到对象……文章抨击了封建早婚和传宗接代的愚昧思想,又揭示出农村学生流失的社会根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显然,以上四种立意中,第四种是最佳的。 〔作文教学〕【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2010年11月30日 第二节立意篇
一 立意要则 所谓立意,就是为文章确立主题,作文教学。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即‘主题’)为主。意犹帅也。”对一道作文题,经过审题关口之后的首要关键便是立意。面对同一道中考作文题,在人人能写的情况下,要想使自己的得分胜人一筹,就必须在立意上用心琢磨,力求写出“高、新、巧、深”的作文来。 1.“高”——正确无误。 这是立意之本。命题或半命题作文的立意一定要合乎题目要求。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立意,要在对“材料”和话题“引子”进行具体的感知、理解和扩展基础上,经过提炼和选择,确立正确的立意。现在不少同学存在一些误解,觉得立意无所谓正误,甚至特意写“反意”作文。比如人们都说骄傲是一种缺点;他就反说,骄傲是自信的表现,是一种美德。人们提倡见义勇为;他就论证要懂得自我保护。一味反其意而为之。这种主题错误的作文势必会引起阅卷老师的反感。 2.“新”——新颖别致。 考场作文要想“出人头地”,必须新颖别致,特别是在立意方面。立意要新颖巧妙,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从新的视角、新的方位审察和思索客观事物,获得新的意蕴。采用转换角度的方法,就要打破单向、一元的思维定势,不拘于一孔之见,或一隅所感,尽可能寻找新的突破口,从新的侧面切入,使立意别具一格。 3.“巧”——简明集中。 就立意而言,简明、集中是对主题的基本要求。相反,主题分散,想面面俱到却面面不到,是立意之大忌。只有思想内容上单一集中,才可以集中笔墨,写得深刻,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主题集中的要求是:不能有两个以上的主题,主题不可过大,否则不易深入、透彻。 4.“深”——深刻透彻。 主题的深刻在于充分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谓开掘就是深入思索,挖出事物最本质的东西来。比如,只从刻苦学习方面来分析一个学生成绩优秀是不够深刻的,若能进一步阐述他为什么会刻苦,为什么有持之以恒,或者就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分析,开掘出他刻苦学习的动机和动力,这样的立意,就深刻多。 中考作文中立意如何出新呢?只要在“正确”的基础上创新,而且鲜明集中,贴近时代,那么你的作文必定能得到阅卷老师的垂青,获得高分。 中考作文试题,是几万乃至十几万考生共同面对的“人生命题”。怎样才能从众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文章的立意。对于同一题目、同一材料和要求,而考生语言运用能力、年龄阅历、思想感情等又都相差不太大,因此写出的作文立意难免有相似之处。而中考正值六月酷暑,阅卷老师都有这样的体验——每天面对几百份作文,那些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的作文,读来感到味同嚼蜡,单调之至,所以往往给判个“相对合理”的分数;倘若此时突然出现一篇标新立异之作,就会觉得如阵清风拂面而来,立刻会毫不犹豫地打个高分。 二 立意支招 (一)立足“正确”不动摇 所谓正确是指文章的主题要符合生活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国家的政治原则,体现出积极向上的健康思想,不片面、不偏激、没有低级情趣等等。所以,在考场写作时,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客观公正的分析事物,反映事物,决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反映偏激的思想。从考场实际情况看,完全不正确的立意是很少的,大多数的立意不正确都是体现在“片面、偏激、消极”等方面。如四川省中考作文题《雨中》,有的考生写在雨中男女共撑一把伞,文中透漏出恋爱至上、爱情甜蜜等与中学生身份不相符的思想。又如宁夏自治区某年中考作文题《我班的趣事》有位考生写元旦班里开联欢会,又恰好班上有个同学过生日,在吃蛋糕的时候大家打起了“蛋糕大战”,弄得人人脸上、头发上、衣服上都是蛋糕……文章结尾写道:“以前只打过雪仗,水仗,这一次却是生平第一次玩‘蛋糕大战’,多么有趣,多么令人难忘啊!”作者显然对不爱惜劳动成果这一错误没有足够的认识。要克服主题不健康的毛病,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用中学生行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知识水平。 命题作文的立意可通过分析题目来进行,据题目立意,方能准确无误。如文题《夏日炎炎》,揭示了写作范围:“炎炎”是“夏日”的特征,也是文题个性之所在,立意应扣住“炎炎”两字。夏日炎炎是经线,人物活动是纬线,错综组合成篇。通过记叙夏日炎炎下发生的事件,赞颂人物的心灵美,歌颂社会上的新风尚。又如文题《妈妈的心事》,妈妈是家里的“内务部长”,为子女,为一家子的事,往往操尽了心。立意时可抓住这一点,通过记叙妈妈的一桩心事,来反映妈妈对下一代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勤劳朴实的优良品质。 材料作文的立意要求考生能敏锐地感悟到材料语言明显的信息,还要能洞察隐含的信息,方能准确理解材料内涵,准确立意,然后根据立意提炼论点,就不会出现偏差。话题作文的话题并不是主题,它只是个引子,由此引出材料。我们要善于通过联想找到扣住话题的材料,再通过材料得出主题。话题作文立意比较适宜的方法是:根据话题,选择材料,得出主题。 (二)纵向开掘求“深刻” 不少考生在应试作文时,题材一般化,就事记事,既不明确说明什么,也不明确启迪什么,堆积现象,了无新意。或者在写人叙事时,只顾及到人和事物的本身,其内在的含义,不去思考挖掘,其实质东西,往往被外在现象掩盖了,不去追根溯源,探求深层领域。这种毛病,在应试作文中考生出现得最多,作文指导《作文教学》。 如吉林省一考生在以《尝试》为题作文时,写的是自己第一次做化学实验失败了,以后就有一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每每看到别人做实验时,自己心里直羡慕却又“不敢越雷池一步”。后来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下,终于第二次拿起了化学试管……文章结尾就一句话:“第二次尝试成功了!”虽然那文章语言流畅精美,情节也波澜曲折,但只画龙不点睛,文章没有可值得品位咀嚼的地方,立意缺乏深度。而另一位考生写的是相同的题材,结尾却使人眼前一亮:“那‘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第一次尝试固然是可贵的,然而更可贵的是尝试着从失败中站起来。我想,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也就是尝试着战胜自己的时刻了。”结尾几句使得文章“万丈高楼平地起”,寻常中顿见奇崛,这巧妙的点睛,虽在情理之中,实属意料之外。 要克服立意不深刻的毛病,最好用刨根问底的方法,就是通过人、事、物、景的外表,进行深入挖掘,来发现内在的东西。明代散文家归有光说:“题意平常,若以此发挥文字,则无味矣。”他指出,“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如画上书画,愈出愈奇,方为妙手。”这就是说,好文章不应当就事论事,而应当另辟新境,升华主题,将整个文章的思想境界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要使文章立意深刻,就必须挖掘出事件或现象的本质和意义。也就是说,记叙文不仅要清楚地记叙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而且要透过事物的现象,挖掘出事物的本质特点;议论文不仅要高度概括某种社会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把握其内在规律,挖掘出事物的本质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将所要写的事件或要阐述的道理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中去提炼,与社会、人生等重要问题放在一起去思考,这样,才能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 如以《在阳光下成长》为题作文,题目的中心词是“成长”,“阳光下”限定了取材范围,写作时要理解它的深刻含义:党和人民的关怀;师长们的爱护和教育;同学朋友间的友爱和帮助;他人的理解和支持等,据此立意,文章写来才会有深度。 (三)人无我有求“新颖” 在应试作文中,拿到题目,审完题,立意时怎样才能与众不同呢?不少考生绞尽脑汁想立意不凡,可思来想去之后又还得按常规的思路去立意,立意当然不新颖。主要表现在立意陈旧无新意,导向不正确,不能给人以启迪。例如安徽省中考作文题《我帮妈妈做家务》,大部分考生都是写自己主动帮妈妈洗碗、扫地、拖地、擦窗户,立意也大同小异:不能做家中的“小皇帝”。如果一个同学这样写,阅卷老师会觉得它是“金子”,两个同学这样写,还会觉得是“银子”,如果三个或者更多的同学都这样写,千篇一律,千人一面,阅卷老师只能把它当“石子”。而有一位考生却别出心裁,在题目“家务”上加上引号,从反面来写,叙述了自己被 “剥夺”了做家务的权利,做家务变成了读报纸,尽管这样,它还是在“我”的“强烈抗议”和“严正交涉”下,爸爸妈妈经过“密谋策划”以后才获得的,它是父母交给“我”的一种特殊的十分“重要”的“家务”,开始“我”不明底细,最后才明白,父母是想要“我”在读报纸中学习更多的知识,他们望子成龙的思想跃然纸上。这个主题十分深刻,也十分新颖。 要想立意新颖,一是避凡脱俗。思维的触角不能停留在浅表层里,要力求比他人想得深、想得新,这样才能鹤立鸡群。如文题《过年》,大部分人写过年的热闹繁荣,以此歌颂党的富民政策。但也有不少数同学留心生活,写出了新意:父亲打麻将赌博,输得一蹋糊涂,把热热闹闹的春节搞得乌烟瘴气,批判了赌博之风,这是一种。也有写父母亲带“我”看电视《春节联欢晚会》,奶奶做饭弄菜,弄得疲惫不堪;妈妈暗示“我”向爷爷要压岁钱,爷爷给“我”十元,妈妈说爷爷小气。文章提出了如何对待老人、教育小孩的问题,这又是一种。以上两种立意明显与众不同。 二是升华提高。即通过议论、抒情将文章的主题再上升一个档次。如文题《心愿》,某生写父母家中吵架,自己洒泪月季花下,“月季原来插得浅,瓶中叶落花犹青”,情景相生,触及社会伦理、家庭教育的重大问题。又如文题《中秋》,有位考生写奶奶思念在台湾的爷爷。如果就事写事,主题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但作者结尾用抒情的语言使立意为之一新:“轻拍的浪涛啊,你是否也在倾诉着对亲人的眷念;凉沁的海水啊,你曾濡湿了多少人团圆的美梦。”这样写来,主题就不仅仅是个人的思念了,而升华到了盼望祖国统一的高度。 三是“反弹琵琶”。即对传统的、已成定论的观念、思想,大胆提出相反的观点。在一定历史时期,在特定环境下,人们会对某一问题形成普遍公认的看法。但是,这些传统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化,有的已显得保守乃至陈腐,或者过于绝对化。作文立意时,我们就不应按照定势人云亦云,要敢于冲破旧的束缚,向传统的观念大胆提出质疑和挑战,如由“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提出“自卖自夸”又何妨;由成语“班门弄斧”提出“弄斧不妨到班门”;由“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提出“不破规矩,不成方圆”等。 (四)笔墨集中忌分散 中考作文字数要求一般限定在600字以上。篇幅不长,因此主题一定要集中。有的考生由于思想认识不集中,缺乏专一明确的分折,从而造成了主题分散。这种毛病,主要体现在写多个人、事、物上。例如湖北黄冈地区中考作文题《深情》,有位考生在文中写了三种感情,父母对孩子的抚爱之情,老师对学生的培育之情;同学之间的相互理解之情。文中涉及到许多人和事,感情的类型也很分散,虽表达了“深情”,但如果归纳一下,又无法合到一起,主题当然就不集中了。要克服这种毛病,采取的最好办法是分类法,就是把所写人、事、物、景,从对象、表达感情倾向和表现角度等方面进行分类,合到一起很贴切,主题自然就集中凝练,合不到一起的,主题就不可能集中。 应试作文,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的主题,都必须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才能鲜明突出地显示出来。 立意时要达到使主题鲜明的目的,通常都会在开头和结尾上下功夫。古人对开头和结尾有“豹头凤尾”之说,立意时着意在这两个地方体现主题,往往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应试作文立意除鲜明外,还要集中,就是表达的主题不能分散。一般来说,应试作文短短几百字,只要求确立一个主题,所选材料都紧紧围绕这个主题,不能游离于主题。 (五)与时俱进要“主流” 有的应试作文虽然也有主题,但主题思想消极,没有时代气息,不合时代生活的主流,对学生思想行为导向起不良的影响,这样的主题,形同虚设,或老调重谈,读来索然无味。如安徽省中考给材料作文题《从“不可随便”谈起》,有位考生提出的观点是:“人生何必太认真,难得糊涂,随随便便才开心。”这种主题是与奋发拼搏、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格格不入的。 应试作文立意时一定要注意时代性。 我们生活在这五彩缤纷的年代,作文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应该把握时代的脉搏,反映时代的最强音。在中考作文中,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立意的文章往往能高人一等。如四川省中考作文题《雨中》,考生有四种立意:一是写男女同学在雨中漫步,反映青少年间朦朦胧胧的爱情;二是写下雨了自己忘记带伞,同学撑着伞送自己回家,表现纯洁的同学友谊;三是写下雨了,父亲(母亲)冒雨前来送伞,表现浓浓的父子(女)或母子(女)情。此三种立意,第一种不健康,二三种则落入俗套。有一位考生却是这样立意的:初三的最后一天,作者漫步在雨中的校园,发现一同学在雨中久久地伫立着,脸上满是伤感和留恋。从同学口中得知,他毕业以后将南下去打工,他爸爸让他早点赚钱成家,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因为他爸爸怕他也会跟哥哥一样,三十多岁还找不到对象……文章抨击了封建早婚和传宗接代的愚昧思想,又揭示出农村学生流失的社会根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显然,以上四种立意中,第四种是最佳的。 〔作文教学〕【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