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些方面能分析出,晁盖的死是宋江所为呢?
按水浒原著来看,晁盖就是死于史文恭的毒箭。然而,长久以来,这个原本很简单、很清楚的事实,被很多人过度解读,曲意分析,终于让很多人开始怀疑。于是晁盖之死变得不再简单,矛头直接从史文恭转向了宋江。甚而,很多文章分析的头头是道,认定谋害晁盖的凶手是宋江,或者说,是宋江所派的花荣抑或孙立,抑或他人。
在上一篇文章中,个人分析过,射死晁盖的凶手,就是史文恭。无论是箭上刻字、箭上用毒还是旗杆被风吹折等,这些在原著中都很合理,同时期的小说或者历史资料,都有类似的事情。
今天,个人再从晁盖自身原因以及水浒故事的演变,分析晁盖之死,与宋江无关。
从晁盖自身原因来看
晁盖和宋江有一样的地方,两人都仗义疏财,声望很高。刘唐和公孙胜知道生辰纲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就是找晁盖;吴用和晁盖是多年好友,而阮氏三兄弟起初也是跟着晁盖干事业。
晁盖和宋江,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宋江武艺低,学的是儒家文化,有权谋,曾做押司。浔阳楼上,宋江写的词中就说自己“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而晁盖则不然,他膂力过人,颇有武艺,曾托石塔,是东溪村的保正,负责治安等。
晁盖虽然做过梁山第二任寨主,但实际上他统御能力并不高,很容易激动、发怒,最关键的是他把自己的定位搞错了。
作为一寨之主,即便下山攻城拔寨,也应该注意自己的地位和安全。但是晁盖不是,他下山攻打曾头市时,直接把自己定位成了一军主将,甚至把自己看作是带头冲锋作战的先锋军。曾头市派两个和尚诱晁盖深入,林冲担心有问题,坚持分兵一半,自己前去,但是晁盖却没有听从。
林冲道:“哥哥休去,我等分一半人马去劫寨,哥哥在外面接应。”晁盖道:“我不自去,谁肯向前?你可留一半军马在外接应。”
晁盖说“我不自去,谁肯向前”,其实就是把自己定位成了先锋大将,而不是三军统帅。因为作为统帅,并不一定要亲自去战场厮杀,坐镇指挥才是关键。只有偏将、先锋,才需要亲自去作战。
这一点,看看宋江就知道了。
宋江曾多次统率大军作战,但是,无论是三打祝家庄,还是大破连环马,亦或是两赢童贯、三败高俅,宋江都没有亲自去打头阵。他要做的事,就是和吴用等人商量,制定好策略,保证战斗的胜利。这个方法不一定能保证成功,但却最有效。
晁盖认为,只有自己亲自去作战,大家才能勇敢向前。诚然,将帅亲自上阵,能够鼓舞士气,但问题是,勇敢向前不是战胜的条件,正确的方法才是。比如《三国志》中,夏侯渊曾经在战场亲自修补鹿角,结果因此被黄忠袭杀。连曹操也说,军称夏侯渊是“白地将军”。
晁盖下山时就很愤怒,风吹折旗杆后,宋江、吴用力劝,晁盖也不听。他不带军师吴用,不听林冲建议,之前“挺枪出马,直奔曾涂”,之后“轻信敌言,带头冲锋”,自始至终都没有冷静下来分析过局势,只是凭匹夫之勇,如此之人,怎么能不败呢?
所以说,晁盖自身的不足,注定了其悲剧的结局。
从水浒故事的演变方面来看
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并非百分百原创,很多人物和故事,是沿用了宋元时期水浒资料中的设定。比如《宋江三十六人赞》《大宋宣和遗事》,许多的水浒类元杂剧,如《折担儿武松打虎》《全火儿张弘》《病杨雄》《黑旋风乔断案》,李文蔚《燕青射雁》《张顺水里报冤》《征方腊》《宋公明劫法场》等等,水浒都有一定的借鉴。
从这些杂剧名称也能看出来,《水浒传》与其传承关系。
这其中,南宋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中,最先提到了晁盖。晁盖绰号“铁天王”,四句赞诗是:毗沙天人,澄紫金躯。顽铁铸汝,亦出洪炉。不过,这四句赞诗并没有提到晁盖的事迹。所以,晁盖到底是什么人,做过什么,最后怎么样了,都不得而知。
到了《大宋宣和遗事》中,不但提到了晁盖的事迹,还说了晁盖的结局。
这里先说一下,《大宋宣和遗事》一般认为是南宋末年的作品,元人有一定的增加。这不是史料,只是宋元时期说书人的底稿,用来简单记述一下故事梗概,所以没啥细节,很多事情也没有。不过,《大宋宣和遗事》中提到了晁盖的事迹。
宣和二年五月,北京留守梁师宝差县尉马安国一行人,押送十万贯金珠宝贝到京师,作为蔡太师六月初一的寿礼。结果,马安国押送的这十万贯金珠宝贝被八个人劫走了。这八个人,就是晁盖、吴加亮、刘唐、秦明、阮进、阮通、阮小七和燕青。
后来事情败露,幸亏宋江通风报信,晁盖等人连夜逃去石碣村了。董平奉命捉拿晁盖,但是没抓到,他就抓了晁盖的父亲晁太公。但在押解去县衙的路上,晁太公被晁盖救走。
晁盖做下如此大罪,只得到太行山梁山泊法落草为寇。只是,晁盖还邀请了杨志、李进义、林冲、王雄、花荣、张青、徐宁、李应、穆横、关胜、孙立十二人同去落草。
这十二人本是押送花石纲的人,他们发下誓言,要有难同当。李进义等十人押送花石纲到了京城,但杨志因为在颖州等候孙立,受风雪所阻,又没了盘缠,只得卖刀。又因为被无赖后生纠缠,所以杨志杀了无赖。后来刺配路上,孙立来救了杨志,于是他们也打算到太行山落草。
晁盖落草太行山梁山泊后,让刘唐送了一对金钗给宋江。
宋江后来因为杀了阎婆惜和阎婆惜的姘头吴伟,投奔梁山泊。逃跑路上,宋江躲入九天玄女庙,得了天书。这天书之上,有晁盖等三十六人名字,但他在最后一位,第一位是吴加亮。宋江虽然不在上面,但是天书最后一行字却是“天书付天罡院三十六员猛将,使呼保义宋江为帅,广行忠义,殄灭奸邪”。
等宋江到了梁山之后,晁盖已经死了,山上头领是吴加亮和李进义。
以上就是《大宋宣和遗事》中晁盖的个人事迹。从中可以发现,晁盖虽然也在三十六天罡星之中,但是宋江上山时,他已经死了。怎么死的不知道,但肯定不是宋江害死的,因为那会儿宋江不在梁山。
对了,这三十六员天罡星中,除了杜迁、晁盖和孙立外,都是后来水浒里的天罡星。水浒中,是加上了宋江、解珍和解宝,凑成了三十六员天罡星。而孙立则排到了地煞星之列。
可以发现,在《大宋宣和遗事》中,已经水浒已经初具规模。虽然很多都没有后来那么详细,但主要框架已经确定,尤其是智取生辰纲、押送花石纲、宋江报信、九天玄女授书、三十六天罡星等主要情节,与我们今天看到的《水浒传》基本一样。
如果说这是巧合,你信吗?一处巧合还可以说是巧合,但是框架、故事、人物都一样就不是巧合了。这就足以说明,我们今天看到的《水浒传》,的确承袭了《大宋宣和遗事》,只是人物更多,故事更丰富,但框架始终基本一致,包括后面的梁山好汉招安,招安后征辽、征方腊等事,《大宋宣和遗事》中也有。
到了元杂剧中也是这样,宋江上梁山时,晁盖就已经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