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宫里面,皇帝家族是说满洲语还是汉语?
清朝初期是满语为主,清朝中期是满汉同时使用,但后期,就以汉语为主,满语逐渐弃用。
在清朝的时候,满语亦称“清语”,被定为“国语”。清代前中期大多用满文发布诏、诰等,成为奏报、公文、教学、翻译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主要文字。
乾隆以前期间满文奏折繁多,远超过单独的汉文奏折。其中顺治朝及以前多单独的满文奏折,康熙雍正两朝满汉合璧类奏折居多,单独满文或单独汉文均很少。
到了清朝后期,随着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使用满语的人越来越少。直至清末,只有京师的某些下层满族还在使用满语,时至辛亥革命以后,满语才逐渐消失。
扩展资料:
光绪时期,皇帝和侍卫们都说满语,太监们平时说北京话,但是,大多数太监们听不懂满语。皇上是说国语的。有蒙古人见皇上,中间有翻译,汉人高官一般都会满语。慈禧平时北京话说得多,关键话也是说满语的。
旗营里直到民国初年,重要消息传递还是用满语!但是,小皇上不会说国语了。关于康熙、乾隆等人,汉文化掌握的很好,但是,汉语并不熟练!很多老旗人讲故国旧事或者前朝轶闻,都说,当年康乾他们说汉话时,是一边说一边写,然后让别人以看他写得为准!
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清朝皇帝上朝说的是满语还是汉语
清朝初期是满语为主,清朝中期是满汉同时使用,但后期,就以汉语为主,满语逐渐弃用。
在清朝的时候,满语亦称“清语”,被定为“国语”。清代前中期大多用满文发布诏、诰等,成为奏报、公文、教学、翻译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主要文字。
乾隆以前期间满文奏折繁多,远超过单独的汉文奏折。其中顺治朝及以前多单独的满文奏折,康熙雍正两朝满汉合璧类奏折居多,单独满文或单独汉文均很少。
到了清朝后期,随着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使用满语的人越来越少。直至清末,只有京师的某些下层满族还在使用满语,时至辛亥革命以后,满语才逐渐消失。
扩展资料:
因为满语到后面逐渐被清廷皇室弃用,大清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就承认自己的满语很差。根据历史视频,溥仪一口标准的“北京话”。
他在自传《我的前半生》里说“我的学业造诣最糟的,要数我的满文。学了良多年,只学了一个字‘伊立(起来)!”由于大臣们向皇帝存候,皇帝必需用满语说“伊立(起来)”。
解放后,大学者郭沫若想研究清朝的历史文化,就找到了溥仪问他会不会满语满文,想让他帮自己翻译一些资料,溥仪很尴尬的表示自己不会。
但是,王庆祥先生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对溥仪的研究很深,根据他的分析,溥仪的满文水平绝对不差,甚至可以阅读满文著作,那么为什么溥仪明明会满语却不承认呢?
这其实和民国排满的大环境有关,民国一开始是举着“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号革命的,民国建立后整个社会“排满”气氛浓烈,当时很多各地旗人都纷纷隐瞒自己的满族身份,改姓氏,改服饰,很多会满语的家庭也绝不教育自己后代满语,怕身份暴露。
一直到建国后,民族平等,很多隐匿的旗人才恢复了满族身份,但是满语基本也丢的差不多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满语
推荐于2017-11-25
而事实上后宫使用的语言是根整个的民族融和相关的。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皇帝接受汉文化的程度就越来越高,到了康熙时这种情况就更明显了。我之所以推测从康熙中期开始后宫便以使用汉语为主的其中一个佐证就是皇子们名字。比如康熙前几位皇子中还出现过“赛因察浑”这样满语特制极其明显的名字(注:康熙的前六个儿子都幼年夭折,所以没有续齿。因而胤褆才被称为大阿哥,而其实他是康熙帝第七个皇子)。我们所熟知的“胤”字辈的皇子们也是后来才形成的固定排序。例如胤礽的原名叫保清。所以,从皇帝给孩子取名就可以看出他的汉文修养已经在日益提高。
再到康熙以后这种文化同化就更加明显了。乾隆皇帝就曾因为皇子们国语(满语)不好而大发雷霆。这就能说明在那个时候,汉语在皇宫中就已经占了统治地位。至于到了道光时期,恐怕连皇帝自己都不会说满语了。
2014-02-22
2014-02-22
平时都用得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