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与登岳阳楼的同异 30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 “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山寺的幽雅.
竹径通幽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曲径”,竹林丛中的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以上六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动,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详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都”,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都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或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登岳阳楼
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 “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紧扣“清晨”描绘出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阳,正照着寺院中高耸的树林.“古寺”“高林”突出了山寺的幽雅.
竹径通幽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曲径”,竹林丛中的小路.“幽处”幽静的地方.“禅房”僧侣们的住所.“花木深”,指禅房深藏在花木丛中.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悦”,用作动词,使……欢悦.“空人心”,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词用作动词,“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表达了诗人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
以上六句,诗人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动,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详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尾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显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都”,都,全部.“寂”,寂静,没有声音.成语“万籁都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击乐器.和尚在念经或进行其它宗教活动时,都用敲钟或击磬表示开始和结束.
登岳阳楼
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