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前的戈尔巴乔夫有多无奈
1991年,美国与苏联的最后一次峰会在莫斯科举行,经历9年的漫长时间后,《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即将签订。在这次会上,作为东道主的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但此时,戈尔巴乔夫在苏联的支持率已经降到冰点。
过去的苏联并不存在“支持率”的问题,领导人从来都是人民心目中的伟大领袖,尽管在他们过世后也会变成人们批判的对象,但在他们在世时,没人会有不同意见。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了人们想要的自由,于是人们开始反对他。彼得·詹宁斯是美国三大新闻主播之一,他参与了莫斯科峰会的报道,当时,他向美国广播公司电视网的观众宣布,戈尔巴乔夫的支持率已经降至20%,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指数。
为何人们不支持这个给他们自由,告诉他们什么叫“民主”的领导者呢?另一位美国路透社记者吉恩·吉本斯曾经报告了他在美国的见闻,或许可以对这一奇怪现象做出最好的诠释。“商店门口排起长队的人群、空荡荡的商店橱窗、破旧的汽车和闲置的起重机停满了街道两旁。但是在克里姆林宫,他将见到截然相反的景象,珠光宝气的水晶枝形吊灯熠熠生辉,精美绝伦的绘画,雕刻精美的木地板,以及多到足以打造千万座纪念碑的大理石。”这就是当时苏联的真实写照。百姓忍受着贫穷和物质严重缺乏带来的困苦,人们没有钱,而有钱的人也买不到足够的牛肉、黄油、伏特加。但是,当权者却依然享有特权,这更增加了人民的不满情绪,而此时,他们已经懂得如何发泄这种不满。
为了挽救自己在国内糟糕的形象,戈尔巴乔夫唯一的指望就是国际援助。从1991年中旬开始,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国内几乎没有朋友了,保守派不喜欢他在军事上的软弱;而叶利钦为首的激进改革派也蠢蠢欲动,时刻准备取而代之。与国内悲惨境遇相反,在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媒体眼中,戈尔巴乔夫却是极受欢迎的。人们赞许他的开明、幽默和风度,认为他是比老布什更有魅力的领袖人物。因此,戈尔巴乔夫希望能得到西方国家的经济援助。
从1990年起,戈尔巴乔夫频繁的与西方领导人进行会晤,在华盛顿、伦敦,他总把一件事挂在嘴边,那就是经济援助。在戈尔巴乔夫看来,只有西方的经济援助才能使苏联渡过眼前的危机,而生活得到改善的苏联人能够再一次支持他,给他的改革带来更多的时间。布什曾劝戈尔巴乔夫尽快让苏联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因为这样能够更方便的获得援助,但是戈尔巴乔夫却犹豫了,他担心这会被国内的反对派当做签订《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条约》的交换条件。结果,一直到莫斯科峰会,经济援助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但是苏联人等不起了,戈尔巴乔夫打破了旧的经济结构,但是新的市场机制尚未建立,更未见成效。在一切尚未就绪的情况下,苏共却结束了对媒体的垄断,从1919年一来首次敞开了公开批评的言路,苏联政府的很多行为也开始公开化、透明化,然而这些改善人权的行为没有给戈尔巴乔夫带来了想象中的支持,反而使他受到舆论的抨击。改革派怂恿着民众支持更为激进的改革。
苏联人民的反对或许会让戈尔巴乔夫感到遗憾,但这种局面不也正是他的改革所希望得到的结果吗?人民有权力选择好的,自然也有权力反对不好的。正如戈尔巴乔夫自己所说“我们为未来而活”,他这个失败者终究还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