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太子和储君是一回事吗,区别到底在哪?
太子和储君有时候是一回事,在有时候他们不是一回事。严格的意义上就是说太子可以成为储君,但是储君可以不是太子。
如果在当时的年代,君王想要立太子为储君,这个太子和储君就是一回事,在皇帝要退位的时候,太子就会继承皇帝的职位,然后成为新一代的皇帝。但如果君王不想要立自己的儿子为储君,而是想要立别的人,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为储君,这时候太子和储君就不是一回事。
而且古代的时候,太子有可能是嫡长子,不过如果皇帝看嫡长子没有想要继承王位的心,或者是没有继承王位的能力,这个时候君王就可以将这个原本的位置,去给其他的儿子,让他们来继承太子之位,有了这样的位置,可以说他之后继承王位的一种概率就变得大很多了。
不过在宗法制之后,当时本来是直接立嫡长子为太子,但是在一系列变化下,就不能这个样子做了。毕竟如果他还是这样做,而嫡长子的一些品格还有才能并比不上其他的儿子,或者是其他的大臣,这样的做法会让君王颜面尽失。所以说如果想让国家稳定的发展,还是要立一些贤能的人当做储君。
因为这一制度的改变,之后甚至是不利于君王的儿子也可以了,可以利用君王的叔伯,还有兄弟,他们都有资格去当这个储君。而且在立太子的时候,容易引起其他儿子巩固自己的势力,然后导致朝廷内部混乱,所以太子也是可以改变人选的。
总之,古代的太子和储君似乎并不是一件事情,但是在一些方面,两个人也是可以成为一个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