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为啥会这样想?
替古人洗白这件事,无疑是愚蠢的。
所以,书生不做。
但,从多角度去看古人,给其更加中肯的评价这件事可以做,书生也一直在做。
当然,能力有限,水平一般,多年读史,得出的很多结论还处在幼儿园阶段,文笔就更差了,仿佛婴儿学语。幸得诸多朋友垂青,谢谢大家了。
本文,咱聊聊曹操的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古往今来,大家骂曹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这句话。
有了这句话,曹操的一生就基本定调了,自私自利,残暴不仁,唯我独尊,生性多疑,等等。
他成不了忠臣,不取而代之就阿弥陀佛了。
只顾骂,不行。
要弄清楚同样出生时是“一张白纸”的曹操,为何变成了如此自私的一个人。
一、特殊的时代
曹操生于公元155年,东汉永寿元年,“永寿”是汉恒帝刘志的第五个年号。
刘志,袭爵为蠡吾侯,因外戚梁冀把持朝政,希望找个娃娃当皇帝好控制,刘志因此当上了皇帝。
本来会是一辈子傀儡,但梁冀看到刘志宠梁猛女,还封了她的母亲为长安君的时候,梁冀开始嫉恨,他深知自己的权力是怎么来的,所以怕这母女影响他专权,故而杀长安君。
可惜,失败了,长安君找刘志哭诉,刘志下决心除掉梁氏外戚,后在宦官的帮助下,灭了外戚。
但是,刘志不是有作为的皇帝,灭了外戚之后,开始了自己更加昏庸无道的一生。
宦官当政、卖官鬻爵、荒淫无度等,加深了社会矛盾,加快了东汉的灭亡速度。
刘志之后,刘宏被外戚窦氏挑选为皇位继承人,在位期间施行党锢及宦官政治,设置西园巧立名目搜刮钱财,卖官鬻爵以用于享乐,晚期爆发了黄巾起义,凉州等地也陷入持续动乱之中,帝国危在旦夕。
上述就是曹操生活的那个特殊的年代。
这样的年代,不自私自利一些,恐怕活不下去,朝野内外,自私自利的小人比大公无私的君子活的踏实自在。
曹操从小亲眼目睹了这些乱象,使其成为了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其实,即便不是东汉那样的乱世,自私自利的人也很多,所以我们没有必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责谁,因为我们自己也很难做到大公无私。
当然,大公无私者也多,但他们不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责他人。
二、特殊的家庭
曹操生于官宦世家,其父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历侍四帝,颇有名望。汉桓帝时,曹腾被封为费亭侯,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
生于官家,且父亲也不是个清官,所以曹操对官场的那些尔虞我诈等非常的熟悉,也清楚那个战乱年代的官场的黑暗和贪官污吏的无耻。
跟这些人讲大公无私,等于对牛弹琴,结果不会好。
所以,曹操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乱世想自保,就要自私自利。
刘备自私自利吗?也一样啊。
他一个卖鞋的,凭什么让张飞出钱出力?凭什么让关羽追随?
无以为凭啊。
“汉室宗亲”就可以让别人替他卖命吗?不能。
刘备自己很清楚卖鞋的他想有所作为,就要有很多人为其倾其所有。
所以说,刘备也自私自利。
刘备与曹操,都是自私自利的,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刘备还有良知,曹操完全没有了。
后来的曹操没有取而代之,这看似是良知,其实不是,时局所致,不允许他取而代之。
三、特殊的评价
桥玄,谓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何顒见操,言:“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汝南许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这三位的评价,非常特殊了,在那个乱世,对一个尚没有为官且整天不务正业的人做出如此评价,可见三人的远见卓识,但也可以看出曹操的不凡。
有了这些评价,曹操信心十足,要大干一场。
想大干一场,就要先保命,有命才有将来。
所以,不管面对谁,曹操都要先保命,哪怕威胁的可能性只有0.0000000001%,他也要提防。
四、特殊的经历
官场险恶,从曹操懂事儿那天起,他就清楚这个道理。
“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
当官之后,曹操经历了黄巾军之乱、何进掌权、董卓掌权这三件大事,目睹了朝廷的险恶和忠臣的悲惨下场。
黄巾军之乱,只要沙场勇猛就好了,可面对何进和董卓,要靠智谋了。
当时大公无私的官员很多,可都有好下场吗?没有啊,不是被贬就是被害,剩下的都不敢作声了,还整天哭哭啼啼。
曹操倒是想大公无私,可时局不允许啊。
经历这几件事之后,曹操也明白了,活在乱世,想有所作为,一定要自私自利,否则难以更好的生存。
说在最后:
谁都不是出生就自私自利,很多都是被逼出来的,曹操就是如此。
假如他不自私自利,活不到陈留起兵。
误杀了吕伯奢一家后跑了,再杀半路遇上的吕伯奢,这是卑鄙无耻的,可不杀呢?事情也会如曹操所说那样,被吕伯奢告了,然后官军知道了他的行踪,前来追杀。
这样理解,其实不为错,也算不上太过自私自利,只是曹操杀的是收留他的父亲故友吕伯奢,这才被骂的狗血淋头。
至于那陈宫,眼光也不怎么样,后来投靠了吕布,失败后被杀。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很多事看明白就行了,至于是否去口伐笔诛某个历史人物、事件等,大家自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