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戎马疆场的唐太宗李世民,为何晚年进攻高句丽会频频失败?

 我来答
相思如刀

2021-09-09 · TA获得超过131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054
采纳率:34%
帮助的人:149万
展开全部
粮草的供应缺乏。
唐朝距离高句丽较远,因此唐朝对于高句丽的战争属于远距离作战,进行远距离作战的前提是要保证粮草的供给充足,但是根据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的记载,当时“辽东道远,粮运艰阻”。隋炀帝时期,也是因为粮食运输不方便,在征战高句丽的时候不得已班师回朝。
虽然当时唐太宗吸取了隋朝的教训,提前将粮草存储起来,并且还专门派人在国内制造了四百艘船用来从水路运输粮食,陆路上也设置了专门供应粮食的地点,处理粮食之外,唐太宗还派人饲养大量的牛羊来供应士兵的粮草。唐太宗本人经过常年的作战,其经验十分丰富,因此在对高句丽的作战过程中,他明白大量的粮草消耗是不利于自己的,所以想要采取存积粮食的方式速战速决。
但是事实并不如唐太宗所愿,在唐太宗向高句丽发起进攻之后,遇到了高句丽的顽强抵抗,虽然最后唐太宗的军队占领了白崖等地区,但是却并没有抵达高句丽的都城,唐太宗就下令班师回朝了。仅仅在半年的作战时间中,唐朝军队的粮草就已经供应不足了,再加上此时的高句丽地区正值天气十分寒冷,因此唐太宗只能放弃继续进攻高句丽。由此可见,粮草的供应缺乏是造成唐太宗进攻高句丽是失败的重要原因。
高句丽地区天气较为恶劣。
高句丽的位置在今天我国的东北部地区,由于纬度较高,高句丽的气候是十分寒冷的,冬季相对其他地区来说也开始的较早,王钦若在《册府元龟》中也记载高句丽地区“季秋草枯,辽塞寒烈”。高句丽的军队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已经能够适应这种天气状况,但是唐朝的军队士兵大都是中原人,他们很难适应如此恶劣的天气,承受不住如此寒冷的状况,因此其军队的作战实力大大降低。
后来唐太宗也曾多次对于高句丽进行攻占,但是每次都是进攻到七八月份的时候,就率兵撤退,所以说,天气状况对于唐朝的军队作战还是影响还是很大的,高句丽也凭借着天然的地理位置的优势,得以长期的躲避唐朝对其的进攻。
高句丽地势易守难攻。
高句丽的地理位置从军事战略角度来说,十分具有优势,根据陈寿在《三国志》中的记载,高句丽地区“多大山深谷,无原泽”,因此高句丽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区。高句丽人民依山谷而居,周边多为山脉,因此高句丽城内的许多建筑也都是建在山上,很少有平原地区。高句丽在进行城池的建设时,也是按照地势而建,这样的建设既能够方便驻扎大量的军队士兵,并且十分坚固,不易被攻破。
高句丽自古以来就是战火频繁的地区,高句丽的统治者也充分地认识到这一方面,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十分重视坚固的防御体系的建设,依山而建的城池也成为高句丽最有力的防御措施的存在。在唐太宗出兵高句丽的时候,就有大臣因为高句丽的城池太过坚固而劝阻他,这也可以表明当时高句丽城池防御的有效性和难以攻占性。唐朝的军队即使实力强悍,也很难攻破高句丽的天然地理优势。
唐朝的交通运输不便。
唐朝时期,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多,人类活动的范围也逐渐变大,辽河以及支流被泥沙不断冲击,三角洲地区不断地向外延伸,由此造成这一地区出现了大量的沼泽,在河水泛滥的季节,这一地区的泥沙沉淀更为严重,下游地区十分的泥泞,河流的运输也更加不通畅。
唐朝的军队在路过这一地区时,都因为道路不通畅而耽误了很多的行军时间,粮草在通过这一段地区运输时也受到了十分严重的阻碍,这就造成本就因为天气而缩短的作战时间更加紧迫。如此短时间的远距离作战,对于唐朝军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也自然就减少了唐朝战胜高句丽的可能性。
军队指挥者的指挥不当
子华老师
2021-09-09 · 专注文化和教育,传道授业解惑,知无不言
子华老师
采纳数:555 获赞数:10144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公元642年,渊盖苏文杀死高句丽荣留王后立高宝藏为王,并自封为“大莫离支”摄政。唐太宗以讨渊盖苏文和保护盟友新罗为由,率领李世勣,李道宗和长孙无忌等御驾亲征,半年时间先后攻占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座城,迁辽、盖、岩三州户口七万人回中国,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消灭大量高句丽军队,斩获首级四万余级,其中在安市城下围点打援消灭高延寿高惠真15万军队,唐军还缴获马五万匹,牛五万头,铁甲万件,以及其他大量兵器。高句丽全国都非常震惊害怕,后黄城、银城的高句丽人都自己弃城逃走,数百里没有人烟。 

九月,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遇阻,未能攻克。时近深秋,唐太宗因为当地变冷早、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而且粮食将尽,所以班师还朝

班师时唐太宗还耀兵于安市城下,安市城的人皆屏迹不出,安市城主登城拜辞,唐太宗赞赏安市城主的坚守与忠诚,赐给安市城主缣百匹。之后的返回路上,唐太宗听说太子来了,为了尽快见到太子,唐太宗还骑马奔驰,这种情况下骑马奔驰,由此可见,在征高句丽以及班师过程中,唐太宗显然没有受伤。

唐太宗虽然数次进攻高句丽,而未能实现将其灭国,但也因此大大削弱了高句丽的国力,使其元气大伤,随后李世民的儿子李治,继承太宗遗志,公元668年,平壤陷落,立国长达七百零五年的高丽王国宣告灭亡。唐高宗灭高句丽后,屠杀了大量的高句丽人,还将余者三万八千余户强行迁徙到西北服苦役,彻底消除了这个强悍不屈的民族重新崛起的可能。

所以,从历史上来说,唐太宗李世民征战高句丽虽未能直接实现他“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的亲征目标,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像斗牛士一样,逐渐消耗掉了高句丽的国力,为后续唐高宗李治,也就是李世民的儿子,一举消灭高句丽,奠定下了坚实的基础,也最终实现了,消除这个威胁大唐的潜在隐患,的战略目的。

从最终的战略实现上来看,也不能称其为失败吧。

追问
嗯嗯,真相原来是这样!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巢宏伯i3
2021-09-09 · TA获得超过80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188
采纳率:60%
帮助的人:78.7万
展开全部
唐太宗李世民虽一生戎马疆场,胜多败少,但晚年进攻高句丽频频失败,其主要原因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发动了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先前是统一战争,人民支持,而这次是侵略,连年征战,百姓苦不堪言,加之攻伐之远,老将老去,后勤供给不畅诸多原因,所以注定失败。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waynesw1
文化旅行者

2021-09-09 · 爱收集历史素材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313
采纳率:75%
帮助的人:966万
展开全部
拿破仑军事奇才,横扫欧洲,却败于沙皇俄国战场,造就了库图佐夫的战绩,希特勒所领导的纳粹德国的军事实力世人皆知,却也失败于对苏联的战争,同样造就了朱可夫的威名,为什么呢?宏观来说都是对高寒地带作战没有足够的经验,被对方利用恶劣的气候条件夺得天时,利用地狱的熟悉程度夺得地利,再全民一心抗争又夺得了人和,这才从战争的弱势抵抗成为了绝对赢家,李世民和高句丽的战争就是如此,其实也不是李世民打不下高句丽,实际上李世民几次征高丽虽然没有灭国,可都是大胜而归,他将最后灭高句丽的战功留给了儿子李治,仅仅是战争进程的分解,不要带有色眼镜来看高句丽战争,哪里来的频频失败?每次阶段战争都可以说是大获全胜;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务博实02V

2021-09-09 · TA获得超过19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438
采纳率:13%
帮助的人:109万
展开全部
主要是劳师远征,后方粮草不济。虽然攻占了一些城市,但是不能持久。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4)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