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四诊知识要点(2)

 我来答
俊慕若窗绅0v
2022-07-07 · TA获得超过235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833
采纳率:97%
帮助的人:75.6万
展开全部

  七、望排出物与分泌物

  (一)望痰涎涕唾

  1、痰与涕

  痰黄粘稠成块──热痰

  痰白清稀,灰黑点──寒痰

  痰清稀而多泡沫——风痰

  痰少而粘难咯──燥痰

  痰白滑量多易咯出──湿痰

  痰中带血、鲜红──热伤肺络

  脓血腥臭痰──肺痈

  咳吐涎沫,口张气短——肺痿

  鼻流浊涕——外感风热

  鼻流清涕——外感风寒

  久流浊涕——鼻渊

  2、涎与唾

  口流清涎量多──脾胃虚寒(脾冷)

  口中时吐粘涎──脾胃湿热(脾热)

  不自主流涎──中风后遗症

  “滞颐”(小儿口角流涎)──脾虚、胃热虫积

  (二)望呕吐物

  八、 望舌

  • 概念:是通过观察舌质、舌苔的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一、舌诊基础

  • (一)舌的结构与舌象的物质基础

  (二)脏腑经络与舌象

  1、舌为心之苗,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

  2、舌为脾之外候,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3、肾藏精,足少阴肾经挟舌本

  精气神与舌象

  • 舌苔和舌体的润燥与津液的盈亏有关

  • 唾为肾液;涎为脾液(金津、玉液)

  舌诊脏腑部位分布图

  (三)舌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望舌的体位和伸舌姿势

  1、坐位或卧位 2、自然伸出

  (二)望舌的方法

  1、先看舌尖,再舌中,舌侧,最后看舌根部

  2、刮舌:以鉴别舌苔真伪

  诊舌的注意事项

  1、光线影响:变色

  2、饮食或药品影响:染苔

  3、口腔对舌象的影响:齿痕、干燥等

  正常舌象及生理差异

  (一)正常舌象: 淡红舌、薄白苔

  舌体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均匀

  干湿适中--为气血充足,阳气旺盛

  (二)舌象的生理差异

  1、年龄因素:儿童多淡嫩;老人多紫暗

  2、体质因素:有先天性裂纹舌、齿痕舌、地图舌等,但无任何临床表现

  3、性别因素:无明显差异

  4、气候因素:

  夏季炎热潮湿,舌苔略黄厚腻

  秋季气候干燥,舌象微干而欠润

  四、望舌质

  概念:即舌体的颜色、形态的变化

  分类

  正常舌象:淡红舌

  病理舌象:舌色变浅—淡白舌

  舌色加深—红绛舌、青紫舌

  (1)察舌神

  (二)望舌色

  (1)淡白舌

  (2)红舌

  实热  虚热(阴虚)

  (3)绛舌

  (4)紫舌

  淡紫舌:为气虚寒凝,温运无力所致

  绛紫舌:热盛伤津,血凝所致

  淡红瘀点:气滞血瘀所致

  注意点:青紫舌主病的两重性

  绛紫舌色红,干枯少津--热盛血瘀

  淡紫舌色白,湿润多津--寒凝血瘀

  (3)望舌形

  • 老舌、嫩舌

  • 胖大舌、肿胀舌

  • 瘦薄舌

  • 点剌舌

  • 裂纹舌

  (1)老嫩

  • 老:舌体坚敛苍老,纹理粗糙,舌色较暗;

  -- 主实证

  • 嫩:纹理细腻,舌色浅多津;

  -- 主虚证

  (2)肿胀:舌体较正常大而厚

  淡白而胖大--气虚、阳虚;

  红肿而胖大--心脾积热;

  (3)瘦小舌:舌体较正常瘦小而薄;

  淡白而瘦小--气血两虚;

  红绛而瘦小,少苔或无苔--阴虚火旺;

  (4)裂纹舌舌表面有各种形状的裂纹

  红而干燥有裂--热盛伤津;

  淡白有裂--阴血不足;

  (5)芒剌舌乳头增生,肥大,高起如剌,邪热亢盛;

  舌尖--心火亢盛

  舌中--胃火亢盛

  (4)望舌态

  (1)强硬:热入心包 痰浊内阻 中风先兆

  (2)痿软:气血两虚 阴液枯竭

  (3)震颤:气血亏虚 肝风内动

  (4)吐弄:心脾有热 动风先兆

  (5)歪斜:肝风内动 痰瘀阻络

  (6)短缩:寒凝经脉 热灼筋痿

  二、望舌苔

  舌苔为胃气上蒸所形成。

  正常为薄白苔

  舌苔的变化 苔色的变化

  苔质的变化

  • 白苔

  • 黄苔

  • 灰黑苔

  (1)白苔:主表证、寒证

  白而干裂如积粉--内热伤津,瘟疫暴起

  (2)黄苔:主里证、热证

  黄色有浅黄与焦黄的不同

  黄色越深则表示热越深

  (3)灰苔:主热证、寒湿证

  灰而干燥--热甚伤津

  灰而滑润--内有寒湿

  (4)黑苔:主里证(热极或寒极)

  多由灰苔发展而来

  黑而干燥--热极津枯

  黑而滑润--寒湿内盛

  (2)润燥:反映津液状况

  润苔--为津液未伤,过润则为水湿内停;

  燥苔--为津液已伤,主热盛;

  由润变燥--病情加重;

  由燥变润--病情好转;

  (3)腐腻:

  腐苔--如豆腐渣 主胃气衰败;

  腻苔--如油状物 主湿浊内盛;

  (4)剥脱苔:主胃阴大伤、正气受损

  全部脱落--镜面舌、猪腰舌

  部分脱落--地图舌

  第二章 闻  诊

  概念:听声音、嗅气味

  病 变 声 音

  (一)语声

  1、语声重浊:外感风寒,肺气失宣

  2、 嘶哑 音哑——发音困难

  失音——完全不能发音

  实证:肺气不宣,清肃失职(金实不鸣)

  虚证:肺肾阴虚,虚火灼金(金破不鸣)

  妊娠:胞胎阻碍经脉,肾精不能上荣

  病 变 声 音

  3、呻吟:痛楚

  结合姿态来判断(护处必痛)

  4、惊呼:

  小儿-惊风、惊恐、疼痛、食积等

  成人-剧痛,病位在骨节、脏腑

  “喜惊呼者,骨节间病”

  痫病-口中如作猪羊声

  (二)语 言

  (1)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

  ---热扰神明(实证)

  (2)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

  ---心气大伤(虚证)

  (3)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首尾不续, 见人则止

  ——气郁痰结(癫症)

  语 言 异 常

  (4)错语:语言错乱,说后自知

  ——心脾两虚

  (5)狂言:语无伦次,骂詈不避亲疏

  ——痰火扰心

  (6)语言謇涩:吐字困难,思维正常

  ——中风先兆和后遗症

  (三)呼 吸

  • 虚、寒:气微而慢

  • 实、热:气粗而快

  • 喘:呼吸困难,气促,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

  实证:病邪壅塞肺气,气机不利

  虚证: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

  • 哮:呼吸急促,喉中有痰鸣声,时发时止

  宿痰内伏,复感外邪

  呼 吸 异 常

  气短—呼吸急而短,数而不能接续,似喘而不抬肩,主症有虚实之分

  少气—呼吸微弱,短而声低,气少不足以息,多见于虚证。气虚所致

  “短气者,气短不能续息也;少气者,气少而不能称形也”

  (四) 咳 嗽

  咳——有声无痰;嗽——有痰无声;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实证—咳声重浊

  虚证—咳声无力,声低气怯

  外感:风寒、风热、风燥

  内伤:阴虚、痰湿、留饮,表现为肺失宣降,

  脾失健运,肾失摄纳

  咳 嗽

  咳声重浊紧闷——寒痰湿浊停聚

  咳声不扬,痰稠而黄——热证

  燥咳—干咳无力,痰少而粘

  湿痰咳嗽——痰白量多而易咳

  顿咳—阵发,气急,连声不断,终止作

  鹭鸶叫百日咳

  白喉—咳声如犬吠(白喉)

  (五)呕吐 实热—声大、势猛、黄绿苦水

  虚寒—声小、势缓、清水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六)呃逆 实热—呃声频作、声高有力

  虚寒—呃声低沉、气弱无力

  (七)嗳气 食滞胃脘—嗳气酸腐,

  肝气犯胃—嗳气频作与情绪相关

  脾胃虚弱—嗳声低沉,纳呆乏力

  如囊裹水,振动有声--痰饮

  饥肠漉漉,得食则减--中气不足

  肠鸣消失,腹胀痛拒按--腑气不通

  (八)太息:又称叹息 肝气不舒

  (九)喷嚏:新病为风寒侵袭,阳气无所发越

  久病突发喷嚏为阳气回复之证

  (十)鼻鼾:肥胖气道不利,痰湿内停

  热入心包或中风入脏

  (十一)肠鸣:

  第二节 嗅 气 味

  一、病体之气

  (一)口气 秽臭----胃热

  酸臭气---胃有宿食

  腐臭---牙疳或内痈

  (二)汗气 汗出腥膻---湿热久蕴

  汗出臭秽---热毒内盛

  腋下汗气膻臊---狐臭

  (三)痰涕之气

  (四)呕吐物之气

  (五)排泄物之气

  二、病室气味

  臭气触人——多为瘟疫病

  尸臭味—— 脏腑败坏

  血腥味——失血

  腐臭——疮疡

  尿臊味——水肿晚期

  烂苹果味——消渴病

  闻 诊 小 结

  1、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

  2、“金实不鸣”“金破不鸣”

  3、语言病变多属心,为神明失守所致

  实、热:狂言、谵语

  虚、寒:郑声、独语、错语

  4、喘、哮、咳嗽与肺病有关

  5、呕吐、呃逆、嗳气与胃气上逆有关

  6、尿臊味(水肿病晚期)

  7、烂苹果味(消渴病晚期)

  问 诊

  第三章 问 诊

  问诊的内容

  一、一般情况

  二、主诉:

  例:①发热、咳嗽三天。

  ②发热、咳嗽三月。

  ③发热、咽痛伴颜面浮肿一周。

  问 诊

  三、现病史

  (一)发病情况:时间、起因等

  (二)病变过程:病情演变情况

  (三)诊治经过:检查与治疗的情况

  四、问既往病史:

  五、个人生活史:

  六: 家族病史:

  第三节 问现在症状

  《 十 问 歌》(明 · 张景岳)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一、问寒热

  寒—怕冷:

  “恶寒”加衣被,近火取暖,寒热不减

  ——外邪侵袭,卫阳被遏

  “畏寒”加衣被,近火取暖,寒热缓解

  ——阳气不足,失去温煦

  热—发热:病人体温升高或体温正常而全身或局部自觉发热

  常见的寒热症状有四个证型

  (一)恶寒发热 —— 恶寒发热并见,多见于外感表证

  • 机理:卫阳被遏不能达于肌表则恶寒,邪正相争则发热

  • 根据恶寒发热的轻重分为

  表寒证 — 恶寒重,发热轻

  表热证 — 发热重,恶寒轻

  表虚证 — 发热、恶风、汗出

  (二)但寒不热——只怕冷而不发热,有虚实之分

  • 实寒:寒邪直接侵袭,损伤机体阳气(新病)

  • 虚寒:素体阳虚,不能温煦肌表(久病)

  (三)但热不寒——只发热不怕冷,见于里热证,根据发热的特点分为三种类型:

  但 热 不 寒

  • 壮热:持续高热,多见于里热实证,乃阳盛

  热实的表现,伴面赤、汗多、口渴多饮

  • 潮热:发热象潮水一样有定时,按时而热或

  按时热势增高

  • 微热:长期发热而热度不高或自觉发热而体

  温正常,见于阴虚证、气虚证或疰夏病

  潮 热

  问 寒 热

  (四)寒热往来 — 恶寒发热交替而作,邪正分争在半表半里

  少阳病:寒热往来无定时

  ——外感病达半表半里阶段

  疟疾:寒热往来,发有定时

  ——邪伏膜原,定时而发

  二、问汗

  概念

  “汗”阳气蒸化津液从汗孔排出体外的一种代谢产物。

  意义

  诊察津液的盈亏,阴阳的盛衰,病情的轻重和预后。

  内容

  1、辨汗出有无

  2、辨汗出时间

  3、辨汗出部位

  (一)表证辨汗

  • 表证有汗--外感风邪(中风证)

  • 表证无汗--外感寒邪(伤寒证)

  (二)里证辨汗

  • 自汗: 气虚或阳虚

  • 盗汗: 阴虚或气阴两虚

  • 大汗: 里热证  亡阳证

  • 战汗: 邪正相争之转折点

  • 黄汗: 湿热交争

  (三)局部辨汗

  课堂小结:

  寒热症状的四个类型:

  1、恶寒发热:外感表证

  2、但寒不热:恶寒 畏寒

  3、但热不寒:壮热 潮热

  4、寒热往来:少阳病 疟疾

  问汗:自汗 盗汗

  三、问 疼 痛

  病机

  实——邪气壅盛,阻滞气血、经络;

  “不通则痛”

  虚——阴阳气血不足、脏腑经络失

  于濡养;

  “不荣则痛”

  (一)问 疼 痛 性 质

  胀痛——痛而有胀感,多为气滞

  刺痛——疼痛如针刺锥穿,多为瘀血所致

  走窜痛——疼痛部位游走不定,或走窜攻痛

  胸胁脘腹部多为气滞;四肢关节为行痹

  固定痛——脘腹部多为血瘀;四肢多为寒湿痹痛

  冷痛——疼痛有冷感而喜暖,多为寒邪伤阳

  灼痛——疼痛有灼热感而喜冷,多为火邪窜入经络所致

  问疼痛的性质

  绞痛——痛势剧烈如刀绞;有形实邪阻碍气机

  隐痛——疼痛不剧烈,但连绵不止,多因精血不足、阳气不足筋脉失养所致

  重痛——疼痛并有沉重感,多是湿邪困阻气血所致

  空痛——气血精血亏虚

  掣痛-经脉失养,多与肝有关

  酸痛——疼痛而有酸软的感觉,可因湿邪侵袭或因肾虚

  1、头痛

  头痛的部位与经络的关系:(从部位分)

  头痛连项——太阳经

  两侧头痛——少阳经

  前额痛——阳明经

  巅顶痛——厥阴经

  2、 胸 痛

  (1)肺热——胸痛发热,咳喘,吐黄痰

  (2)气滞证——胸胀痛走窜,太息善怒

  (3)瘀血证——胸部刺痛,固定不移

  (4)胸阳不振,痰浊内阻,气虚血瘀——胸痛憋闷,痛引肩背

  (5)真心痛——胸痛彻背如针刺刀绞,面色青紫,脉微欲绝

  3、胁痛 多属肝胆病变

  4、脘痛 “脘”是胃所在的部位,其病变有虚实之分

  5、腹痛

  (1)腹痛——脐以上部位疼痛,多属脾胃病变

  (2)小腹痛——脐以下部位疼痛,多属膀胱、大、小肠及胞宫病变

  (3)少腹痛——小腹两侧痛,多属肝胆病变

  6、背痛:

  7、腰痛 “腰为肾之府”

  实证-寒湿、瘀血阻滞经络

  虚证-肾虚及肾的实质性病变

  8、四肢痛:

  四肢关节疼痛多属痹证,因感受风寒湿邪所致;独见足跟疼痛,甚者引腰背,或胫膝酸痛者,多属肾虚

  9、周身疼痛: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

  (一)头晕:有晕眩之感,视物旋转,站立不稳

  肝火上炎—晕眩伴烦躁易怒,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脉弦数

  肝阳上亢—晕眩伴见头胀,耳鸣,腰膝酸软,颜面烘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气血亏虚—头晕面白,神疲体倦,每因劳累加重,舌淡,脉细

  痰湿内阻—头晕且重,如物裹首,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

  瘀血阻络—多见于外伤后瘀血阻滞,脉络不通;

  问头身胸腹不适

  (二)胸闷:与心、肺有关

  (三)心悸:心悸—心中悸动不安

  怔忡—心跳剧烈

  (四)胁胀:肝胆病变

  (五)脘痞:脾胃病变

  (六)腹胀: 喜按—属虚:脾虚不能运化

  拒按—属实:气机阻塞不通

  (七)身重:与脾肺有关,水肿,湿困等

  (八)麻木:气血亏虚,肝风内动,痰饮瘀血

  (九)乏力:

  五、问耳目

  (一)问耳

  1、耳鸣:

  实证—突发、声大,按之不减;肝胆火炎

  虚证—渐觉、声小,按之鸣减;肾精亏虚

  2、耳聋:“精脱者耳聋”

  实证—暴聋;实邪上壅于耳,清窍闭塞

  虚证—渐聋;年老精衰气虚,脑海失充

  3、重听:年老肾之精气虚衰

  (二)问目

  1、目痛:

  红肿疼痛明显——肝火上炎,暴发火眼等

  微痛并感干涩——阴虚火旺

  2、目眩:眩晕症

  3、目昏——视物不清(视力减退)

  雀盲——每至黄昏视物不见

  歧视——视一为二

  七、问饮食口味

  (一)口渴与饮水:

  1、口不渴:多见于寒证、湿证

  2、口渴多饮 :

  伴壮热、口渴喜冷饮——阳明经证

  伴小便量多,体渐瘦——消渴病

  3、口渴不多饮:阴虚、湿热、痰饮证、瘀血内停、热入营血证

  渴欲饮但水入即吐 :饮停于胃

  渴但欲漱水不咽: 内有瘀血

  (二)食欲与食量:

  1、食欲减退:邪气困阻中焦或脾失健运

  纳少—脾虚;纳呆—湿邪困脾

  2、厌食:食积-“伤食必恶食”

  厌油腻—湿热

  妊妇—胃失和降

  3、消谷善饥:胃火炽盛

  4、饥不欲食:胃阴不足

  5、偏嗜食物:小儿虫积等

  6、除中:脾胃之气将绝

  (三)问口味

  1、口淡:脾胃气虚,寒证

  2、口苦:热证

  3、口甜:湿热蕴脾

  4、口酸:消化不良,肝气犯胃

  5、口涩:燥热伤津

  6、口咸:肾虚及寒水上犯

  7、口粘腻:湿浊,痰饮

  六、问睡眠

  (一)失眠:难入睡 浅睡眠 早醒 多梦

  心肾不交,虚火上扰—烦躁多梦,难入睡

  心脾两虚,血不养心—浅睡眠,早醒

  胆郁痰扰,神志不宁—易惊醒,口苦

  食滞胃脘,上干心神—腹胀,难入眠

  “胃不和则卧不安”

  (二)嗜睡:气虚 痰湿 阳衰

  饭后易困—气虚,阳虚

  易困倦,体胖脘痞—痰湿困脾

  精神极度疲乏,似睡非睡—心肾阳衰

  八、 问 二 便

  (一)问大便

  1、便次异常

  (1)便秘—秘结不通或排便时间延长

  热秘:热伤津液 冷秘:阴寒凝滞

  气秘:气虚无力推动 虚秘:血虚肠道失润

  (2)泄泻—脾失健运,水走肠间

  水样泄:脾失健运

  五更泄:肾阳亏虚,命门火衰,脾土失温

  湿热泄:饮食不洁,湿热内蕴

  问 大 便

  2、便质异常

  完谷不化——大便中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

  脾肾阳虚,不能腐熟水谷

  溏结不调—— 大便时干时稀,稠结不爽

  肝郁脾虚,肝脾不调

  脓血便——大便中夹有脓血粘液

  痢疾,湿热交阻肠间,脉络受损

  问大便

  3、排便感异常

  肛门灼热—大肠湿热

  里急后重—痢疾,湿热内阻肠道气滞

  排便不爽—肝郁乘脾:腹痛作泻,泻后痛减

  伤食:酸腐臭秽,泻后痛减

  湿热蕴结:泻下黄糜,粘滞不爽

  滑泻—肾阳虚衰

  肛门气坠:脾虚中气下陷

  (二)问 小 便

  1、尿量异常:

  (1)尿量增多

  虚实证——气不化津

  消渴证——肾虚

  (2)尿量减少

  里热证——热盛伤津

  水肿病——肺、脾、肾功能失常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