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特征是: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
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提倡“以学论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扩展资料:
新课程认为,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学生即目的。每一个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
学生首先是人,需要走向生活的人;学生是“文化遗产中的人”;学生是“生活世界的人”“关系中的人”;学生是“时代中的人”;学生是“世界背景中的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课程改革
如果说20世纪是学生以学校为基地、以课程为途径、以掌握知识为主要目标的世纪;那么,21世纪则是学生以学校教育为突破口,结合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场所,以学生基本教育和社会化学习为途径发展他们的态度、方法、技能为主要目标的世纪.因此,注重课程的发展功能不仅表现为强调“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而且强调让每一个学生在以下几方面都得到发展:首先,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确定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给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赋予新的内涵;其次,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第三,强调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思想品德、性格意志、态度、价值观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实现课程设置的整合性
首先表现为课程结构的整合性:实现学科领域的综合,即在一门学科中提倡综合的生活体验、经验和能力,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有机联系;新设综合学科,主要是一般综合课程与综合实践课.
其次表现为课程内容的整合性:强调把学生的生活、个人知识与直接的生活经验作为课程的内容;把当代生活作为课程的内容,让学习与生活产生紧密的联系;关注科学、文化的最新发展,例如最新的观念、信息技术等.
3、关注实施过程与科学评价
课程改革不再仅仅是重视设计与编制,而是把改革的着力点放在了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及相关反馈与评价上.《纲要》认为,“教学过程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所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强调研究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同时强调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及教师角色的转变,课程由特定知识的载体转变成注重发展的过程.在强调实施的同时,改变课程的评价观.《纲要》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同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具体表现为:评价标准的多元化,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建立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协商关系等.
4、进一步加大课程管理的弹性化
在课程管理、教材编写与管理等方面通过制定有利于激发地方积极性的有关政策,实现课程管理权限的下放;同时,以“渐进性”作为重要策略,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建立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模式,明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的课程管理职责;并且,在妥善处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基础上,重视校本课程的研制与开发.
如果说20世纪是学生以学校为基地、以课程为途径、以掌握知识为主要目标的世纪;那么,21世纪则是学生以学校教育为突破口,结合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场所,以学生基本教育和社会化学习为途径发展他们的态度、方法、技能为主要目标的世纪。因此,注重课程的发展功能不仅表现为强调“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而且强调让每一个学生在以下几方面都得到发展:首先,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确定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给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赋予新的内涵;其次,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第三,强调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思想品德、性格意志、态度、价值观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2、实现课程设置的整合性
首先表现为课程结构的整合性:实现学科领域的综合,即在一门学科中提倡综合的生活体验、经验和能力,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有机联系;新设综合学科,主要是一般综合课程与综合实践课。
其次表现为课程内容的整合性:强调把学生的生活、个人知识与直接的生活经验作为课程的内容;把当代生活作为课程的内容,让学习与生活产生紧密的联系;关注科学、文化的最新发展,例如最新的观念、信息技术等。
3、关注实施过程与科学评价
课程改革不再仅仅是重视设计与编制,而是把改革的着力点放在了新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及相关反馈与评价上。《纲要》认为,“教学过程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所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强调研究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同时强调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及教师角色的转变,课程由特定知识的载体转变成注重发展的过程。在强调实施的同时,改变课程的评价观。《纲要》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同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具体表现为:评价标准的多元化,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建立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协商关系等。
4、进一步加大课程管理的弹性化
在课程管理、教材编写与管理等方面通过制定有利于激发地方积极性的有关政策,实现课程管理权限的下放;同时,以“渐进性”作为重要策略,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建立国家、地方、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模式,明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的课程管理职责;并且,在妥善处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基础上,重视校本课程的研制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