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中细菌常见检测方法有哪些
1、快速测试片技术法
快速测试片是指以纸片、纸膜、胶片等作为培养基载体,将特定的培养基和显色物质附着在上面,通过微生物在上面的生长、显色来测定食品中微生物的方法。
细菌总数检测纸片的研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其主要优点是简便、实用、经济、操作性强。近年来以滤纸和美国某公司的 Petrifilm 为载体的测试片已开始被广泛应用。
2、生物电化学方法
生物电化学方法是指通过电极测定微生物产生或消耗的电荷,从而提供分析信号的方法。微生物在滋生代谢过程中,培养基的电化学性质如电流、电位、电阻和电导等会发生变化,所以可以通过检测分析这些电化学参量的变化来实现对微生物的快速测定。
常见的有:阻抗分析法、电位分析法、电流分析法等。生物电化学方法具有测量快速、直观、操作简单、测量设备成本低和信号的可控性等特点。
3、微菌落技术
微菌落是指细菌生长繁殖早期在固相载体上所形成的只能借助于显微镜观察的微小菌落。微菌落技术具有快速、经济、实用的特点,其研究始于 20 世纪50年代,定量测定技术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国外已有报道将该法应用于水、食品中细菌总数的快速检测。
4、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应用到微生物的检测中,主要是依据不同微生物的化学组成或其产生的代谢产物各异,利用上述色谱检测可直接分析各种体液中的细菌代谢产物、细胞中的脂肪酸、蛋白质、氨基酸、多肽、多糖等,以确定病原微生物的特异性化学标志成分,协助病原诊断和检测。
5、高效液相色谱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可分析各种体液中的细菌代谢产物、病原微生物等,以确定病原微生物的特异性化学标志成分,协助病原诊断和检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细菌检验
2、选择培养基培养微生物或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选择培养基,其作用是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选择培养一般是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同化作用类型或某一特征进行间接判断,得到的微生物往往并不只有一种,但是能够大致确定这些微生物存在的共有特征从而对其分类。
3、鉴别培养基,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与选择培养相比,鉴别培养基的鉴别所得结果的范围比较小,一般可直接测定某微生物的种类。
现代定义
微生物:个体难以用肉眼观察的一切微小生物之统称。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少数藻类等。(但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非细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须依赖于活细胞。根据存在的不同环境分为空间微生物、海洋微生物等,按照细胞机构分类分为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
主要特征
1、体小面大2、吸多转快3、生长繁殖快
微生物的这一特性使其在工业上有广泛的应用,如发酵、单细胞蛋白等。微生物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好朋友。
病原微生物中细菌常见检测方法:
临床微生物高通量检测,应用场景不同,各种测序技术令人眼花缭乱,但我们可以做如下总结。
检测对象:病原体核酸,或人宿主自身核酸
测序技术:DNA测序,或RNA测序
测序范围:DNA靶向,或DNA非靶向;所有RNA,或部分RNA
以微生物核酸为检测对象:
病原基因组测序(metagenomic)
病原转录组测序(metatranscriptomic)
以人宿主自身核酸为检测对象:
人基因组测序(DNA-Seq)
人转录组测序(RNA-Seq)
进而可以归纳为两大类,四小类测序策略。
目前,”病原微生物基因检测“约等于”病原宏基因组检测“,正如“精准医疗”约等于“肿瘤基因检测”一样。
作为宏基因组的补充,基于多重PCR的靶向测序,具有非常大的应用情景。
而其他技术,如宏转录组、RNA-Seq研究病原与人的互作等目前都还处于探索阶段。
1. 非靶向测序(untargeted NGS,mNGS)
非靶向的宏基因组测序,优势是大而全,不管有多少种微生物感染,理论上都一次给测出来。不仅能测已知病原,还能发现未知病原体。
但是它最大的缺点,就是灵敏度严重依赖于受背景干扰的程度。特别是组织样本,含有大量人体细胞,测出来的数据 99% 都是人的DNA序列。
因此可以说,宏基因组测序,就是大海捞针。而靶向测序,则可与之互为补充。
2. 靶向测序(targeted NGS, tNGS)
靶向扩增子测序是先富集目的DNA序列,再测序。这样可以增加测序数据中目标序列的比例,进而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常用于富含DNA的手段有扩增和捕获两种。
扩增: 通过PCR反应增加目的片段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