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小学教学实际谈谈为什么要学习儿童文学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有相同的服务对象——学生和儿童,相似的功能——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因此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符合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素养和对儿童文学的鉴赏力、判断力,具有儿童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才能带领孩子阅读、欣赏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是指根据儿童的需要,专为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的文学作品[1]。儿童对文学的需要是一种天性。儿童文学是发自儿童性灵的文学,藉由阅读他们,教学他们,我们可以贴近孩子,走向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文学伴随着很多孩子长大。从听父母讲故事开始,儿童会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主动的接近不同的文学作品。
▲ 儿童文学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教育作用:能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为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打下基础,如孩子可以通过阅读《绿野仙踪》体会到要有智慧、勇气、爱心,还要团结。
认识作用:可以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如儿童可以通过阅读唐鲁峰的儿歌《谁的耳朵》获得关于动物的有关知识,也可以通过阅读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了解l9世纪中叶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黑暗现实。
培养美感作用:作家用生动、形象、甚至夸张的语言,用诗歌、童话、故事、寓言、童谣等多种形式,使儿童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美的认识和提高。如冈本良雄的《大海那边》,把大自然的美与生命的美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美的旋律。
娱乐作用:通过具体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儿童得到愉悦和消遣,以及通过娱乐包藏较深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教育的内容,寓教于乐。如我国当代著名儿童诗人金波创作的《大老哥》等儿歌,让孩子们在嘻笑的游戏中接受了做事要实事求是,不可吹嘘说大话的思想品德教育。
儿童文学以其艺术感染力作用于儿童读者的情感。既满足少年儿童的审美需求,又能培养提高他们的审美感受力,艺术鉴赏力。儿童文学的品德教育和知识教育都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审美教育功能是儿童文学教育功能的终极目的。
▲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关系密切
《课程标准》对“语文”提出了新的界定:“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是语文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教学重视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的统一,这就对我们正确处理小学语文教学与儿童文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2]。从小学语文教材课文的构成来看,我们也可以发现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进入了课本文学教育,同时对课外读物也有一定的要求,相关的儿童文学包括童话、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科普科幻读物等。
1.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相当比例的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蕴含着丰富思想品德、道德意识的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育,这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学生通过接触大量的儿童文学语言材料,汲取儿童文学丰盈的语言养分,形成语感,掌握基本的文字和语法,形成语言能力,为一生的语言发展打下根基。儿童文学是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理解能力和审美需要而创作的文学。从文字表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之间,存在目标、原则、理念、方法的全面契舍。
2.儿童文学符合小学语文学习心理。儿童文学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适应他们的智力兴趣爱好,儿童文学是能为儿童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儿童阅读儿童文学,有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儿童的语言发展、情感、想象、自我意识等,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也是目标,科学处理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能够让我们进一步增加对儿童心理、情感的了解和尊重。
▲ 让我们如何走进“童心”?
一、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素养
儿童文学素养对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意味着:她拥有了一条走进儿童心灵的小径。她会带领学生走进“电车学校”,在闪烁着人性永恒的美的世界里和《窗边的小豆豆》一同成长;她会让孩子们走进《巨人的花园》,和那个孤独的巨人握手,去感悟友爱,善良,助人为乐……一个具有儿童文学素养的老师,读教材的眼光也必有独到之处,对于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能从文体特点出发,顺着作品的“肌理”读。对于选入教材的儿童文学作品的缩略版或者节选版,因为具有背景知识的前提,哪怕是剩下几缕枯干的枝,教师也有办法让它长成枝叶婆娑、摇曳多姿的大树。而没有儿童文学素养的教师,解读时容易瞎子摸象,犯以偏概全的毛病,甚至曲解作品的原意。所以,一个语文教师应该热爱儿童文学的阅读,在大量的儿童文学阅读实践中提高自己对儿童文学的鉴赏力、判断力,提高自己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带领孩子阅读、欣赏儿童文学的能力和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儿童文学的教学策略
1、保持作品的新鲜感与完整性,保护学生的欣赏乐趣。
读文章不像看画,可以即时将作品的全局一览无余,熟悉文章的内容,进入文章的情感、意蕴层面必须反复读,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这种时间的深度恰恰是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所以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不要嵌入过多的问题,不要穿插过多的训练,在学生充分感受、把握了文学作品的全局之后再展开教学或许更合适。比如教学《丑小鸭》一课时,可以在一开始出现那只美丽的白天鹅,欣赏完后,提出:“又大又丑的丑小鸭变成一只美丽的天鹅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丑小鸭到底遇到了什么事呢?”由此问题出发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丑小鸭变天鹅的艰辛,一条主线,清晰明朗。不用刻意地设计“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起承转合、一唱三叹”的过度推敲的课堂结构,越精致的课堂问题转换、环节切换越频繁,导语牵引越多,学生的智慧与精力消耗就越大,实际自主阅读、感受、思考的时间就越少。不同于教侧重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文章,教儿童文学作品建议“不要节省时间,要浪费时间。”
2、作品欣赏有创意,注重挖掘文本独特性。
面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文本时,我们的话题讨论,不要老是问这样的问题: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分层呢?哪里是你最感动的句子?而要多方位、多角度进入文本的问题。比如说《雪孩子》一课,是一篇蕴涵思想性)、知识性的优秀童话,教师一般也是从这两个方面设计教学。但如果从孩子的角度解读,这篇课文可以有另一番趣味。比如这篇童话除了小白兔一家是明显的拟人外,对本不能动弹的雪孩子也赋予了“动”的能力,雪孩子在篇末化成了白云,孩子会被雪孩子舍己为人所感动,为明年还能看到雪孩子而高兴。所以我们在设计讨论问题时,应更多样化,更贴进孩子一点,如可以让学生在体会童话的幻想上下工夫,逆向提问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雪孩子如果不会动会怎么样呢?”也可以让学生回答:“你觉得课文有哪些奇妙之处?”或者“雪孩子都有哪些特点?”让学生从大处着手,从雪孩子的身体、行动、心理等方面作略带拓展的思考。另外,由于篇幅的限制,课文中删掉了原来童话中的大量细节,如小白兔和雪孩子一起玩的细节,雪孩子变成云飞到空中的细节,教师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先补充这两个细节,再把原文读给学生听。这也是增加童话教学趣味性的一种方式。
三、尊重儿童的独特理解,引导学生的语言生长。
儿童文学作品往往内涵非常丰富,以新美南吉的《去年的树》为例,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完整、多面地理解文章主旨:环保、守信、友谊、跨越生死的爱恋……,在教学时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说来听听”,尊重孩子富有童心童趣视角独特的见解,自由讨论后老师可以强调某一种价值判断,但应避免主题先行、主题归一。学生语言能力的成长依赖于学生情感的体验。不少课堂上,教师往往满足于展示个人对文本的理解,然后生拉硬拽着学生达到自己理解的深度。真正成功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经历酣畅的情感体验和成长的同时,获得语言发展。儿童文学作品为学生喜闻乐见,在阅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有比较活跃的思维和情感体验,教师应该善于体察并尊重和引导,因为学生情感的共鸣点一般就是语言的生长点,所谓“情动于衷而发于外”。
四、用好语文教材,开发儿童文学资源。
教师还可以大胆把教材外的儿童文学作品引入课堂。比如在教学《妈妈的帐单》时,当彼得因为帮妈妈做了事后向妈妈索要报酬,而这时妈妈出示的这份帐单却让彼得看到了母爱的无私与无价。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母爱的无声与伟大,我在教学时引入了绘本《爱心树》,将母亲化为一棵树,通过小男孩对树的无止尽的索求和树对小男孩无私的奉献,形成强烈地对比,也给孩子强有力的感情冲击。当欣赏完绘本后,许多孩子流下了眼泪,相信不用教师多说,“母爱”两个字已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中,这种直观的体会远比教师在原地无休止地进行教材讲析效果来的好。所以说教材教学多为学生提供语文学习方式方面的指导,建议 “去掉繁琐的课文分析;去掉枯燥无益的语文作业;去掉实际作用不大的语文活动。”教材学习主要在于习得方法,感悟规律。因此能精讲教材,课堂上抽出一些时间阅读更多相关的儿童文学,通过对“语用”的把握,体悟作品的各种形象,获得精神的力量。
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学是一对亲密的伙伴,其实他们的相遇是一种必然,它们携手的意义其实比我们现在已经看到的要多得多。用儿童文学的视野来考察小学语文教学,将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很多新鲜的空气,有助于我们解决一些以前一直没有处理好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中真正发现“儿童”,真正认识“文学”教育的意义,处理好文学教育和语言教学的关系,其实都要从认识他们的关系开始,我们还有很远的道路要走。
儿童文学是指根据儿童的需要,专为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的文学作品[1]。儿童对文学的需要是一种天性。儿童文学是发自儿童性灵的文学,藉由阅读他们,教学他们,我们可以贴近孩子,走向儿童的心灵世界,儿童文学伴随着很多孩子长大。从听父母讲故事开始,儿童会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主动的接近不同的文学作品。
▲ 儿童文学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教育作用:能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为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打下基础,如孩子可以通过阅读《绿野仙踪》体会到要有智慧、勇气、爱心,还要团结。
认识作用:可以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如儿童可以通过阅读唐鲁峰的儿歌《谁的耳朵》获得关于动物的有关知识,也可以通过阅读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了解l9世纪中叶丹麦社会贫富悬殊的黑暗现实。
培养美感作用:作家用生动、形象、甚至夸张的语言,用诗歌、童话、故事、寓言、童谣等多种形式,使儿童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美的认识和提高。如冈本良雄的《大海那边》,把大自然的美与生命的美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美的旋律。
娱乐作用:通过具体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儿童得到愉悦和消遣,以及通过娱乐包藏较深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教育的内容,寓教于乐。如我国当代著名儿童诗人金波创作的《大老哥》等儿歌,让孩子们在嘻笑的游戏中接受了做事要实事求是,不可吹嘘说大话的思想品德教育。
儿童文学以其艺术感染力作用于儿童读者的情感。既满足少年儿童的审美需求,又能培养提高他们的审美感受力,艺术鉴赏力。儿童文学的品德教育和知识教育都必须具有审美价值。审美教育功能是儿童文学教育功能的终极目的。
▲ 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关系密切
《课程标准》对“语文”提出了新的界定:“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是语文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教学重视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的统一,这就对我们正确处理小学语文教学与儿童文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2]。从小学语文教材课文的构成来看,我们也可以发现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进入了课本文学教育,同时对课外读物也有一定的要求,相关的儿童文学包括童话、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科普科幻读物等。
1.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相当比例的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蕴含着丰富思想品德、道德意识的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育,这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学生通过接触大量的儿童文学语言材料,汲取儿童文学丰盈的语言养分,形成语感,掌握基本的文字和语法,形成语言能力,为一生的语言发展打下根基。儿童文学是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理解能力和审美需要而创作的文学。从文字表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之间,存在目标、原则、理念、方法的全面契舍。
2.儿童文学符合小学语文学习心理。儿童文学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适应他们的智力兴趣爱好,儿童文学是能为儿童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儿童阅读儿童文学,有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儿童的语言发展、情感、想象、自我意识等,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也是目标,科学处理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能够让我们进一步增加对儿童心理、情感的了解和尊重。
▲ 让我们如何走进“童心”?
一、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素养
儿童文学素养对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意味着:她拥有了一条走进儿童心灵的小径。她会带领学生走进“电车学校”,在闪烁着人性永恒的美的世界里和《窗边的小豆豆》一同成长;她会让孩子们走进《巨人的花园》,和那个孤独的巨人握手,去感悟友爱,善良,助人为乐……一个具有儿童文学素养的老师,读教材的眼光也必有独到之处,对于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能从文体特点出发,顺着作品的“肌理”读。对于选入教材的儿童文学作品的缩略版或者节选版,因为具有背景知识的前提,哪怕是剩下几缕枯干的枝,教师也有办法让它长成枝叶婆娑、摇曳多姿的大树。而没有儿童文学素养的教师,解读时容易瞎子摸象,犯以偏概全的毛病,甚至曲解作品的原意。所以,一个语文教师应该热爱儿童文学的阅读,在大量的儿童文学阅读实践中提高自己对儿童文学的鉴赏力、判断力,提高自己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带领孩子阅读、欣赏儿童文学的能力和素养。
二、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儿童文学的教学策略
1、保持作品的新鲜感与完整性,保护学生的欣赏乐趣。
读文章不像看画,可以即时将作品的全局一览无余,熟悉文章的内容,进入文章的情感、意蕴层面必须反复读,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这种时间的深度恰恰是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所以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不要嵌入过多的问题,不要穿插过多的训练,在学生充分感受、把握了文学作品的全局之后再展开教学或许更合适。比如教学《丑小鸭》一课时,可以在一开始出现那只美丽的白天鹅,欣赏完后,提出:“又大又丑的丑小鸭变成一只美丽的天鹅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丑小鸭到底遇到了什么事呢?”由此问题出发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丑小鸭变天鹅的艰辛,一条主线,清晰明朗。不用刻意地设计“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起承转合、一唱三叹”的过度推敲的课堂结构,越精致的课堂问题转换、环节切换越频繁,导语牵引越多,学生的智慧与精力消耗就越大,实际自主阅读、感受、思考的时间就越少。不同于教侧重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文章,教儿童文学作品建议“不要节省时间,要浪费时间。”
2、作品欣赏有创意,注重挖掘文本独特性。
面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文本时,我们的话题讨论,不要老是问这样的问题: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分层呢?哪里是你最感动的句子?而要多方位、多角度进入文本的问题。比如说《雪孩子》一课,是一篇蕴涵思想性)、知识性的优秀童话,教师一般也是从这两个方面设计教学。但如果从孩子的角度解读,这篇课文可以有另一番趣味。比如这篇童话除了小白兔一家是明显的拟人外,对本不能动弹的雪孩子也赋予了“动”的能力,雪孩子在篇末化成了白云,孩子会被雪孩子舍己为人所感动,为明年还能看到雪孩子而高兴。所以我们在设计讨论问题时,应更多样化,更贴进孩子一点,如可以让学生在体会童话的幻想上下工夫,逆向提问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雪孩子如果不会动会怎么样呢?”也可以让学生回答:“你觉得课文有哪些奇妙之处?”或者“雪孩子都有哪些特点?”让学生从大处着手,从雪孩子的身体、行动、心理等方面作略带拓展的思考。另外,由于篇幅的限制,课文中删掉了原来童话中的大量细节,如小白兔和雪孩子一起玩的细节,雪孩子变成云飞到空中的细节,教师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先补充这两个细节,再把原文读给学生听。这也是增加童话教学趣味性的一种方式。
三、尊重儿童的独特理解,引导学生的语言生长。
儿童文学作品往往内涵非常丰富,以新美南吉的《去年的树》为例,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完整、多面地理解文章主旨:环保、守信、友谊、跨越生死的爱恋……,在教学时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说来听听”,尊重孩子富有童心童趣视角独特的见解,自由讨论后老师可以强调某一种价值判断,但应避免主题先行、主题归一。学生语言能力的成长依赖于学生情感的体验。不少课堂上,教师往往满足于展示个人对文本的理解,然后生拉硬拽着学生达到自己理解的深度。真正成功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经历酣畅的情感体验和成长的同时,获得语言发展。儿童文学作品为学生喜闻乐见,在阅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有比较活跃的思维和情感体验,教师应该善于体察并尊重和引导,因为学生情感的共鸣点一般就是语言的生长点,所谓“情动于衷而发于外”。
四、用好语文教材,开发儿童文学资源。
教师还可以大胆把教材外的儿童文学作品引入课堂。比如在教学《妈妈的帐单》时,当彼得因为帮妈妈做了事后向妈妈索要报酬,而这时妈妈出示的这份帐单却让彼得看到了母爱的无私与无价。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母爱的无声与伟大,我在教学时引入了绘本《爱心树》,将母亲化为一棵树,通过小男孩对树的无止尽的索求和树对小男孩无私的奉献,形成强烈地对比,也给孩子强有力的感情冲击。当欣赏完绘本后,许多孩子流下了眼泪,相信不用教师多说,“母爱”两个字已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中,这种直观的体会远比教师在原地无休止地进行教材讲析效果来的好。所以说教材教学多为学生提供语文学习方式方面的指导,建议 “去掉繁琐的课文分析;去掉枯燥无益的语文作业;去掉实际作用不大的语文活动。”教材学习主要在于习得方法,感悟规律。因此能精讲教材,课堂上抽出一些时间阅读更多相关的儿童文学,通过对“语用”的把握,体悟作品的各种形象,获得精神的力量。
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学是一对亲密的伙伴,其实他们的相遇是一种必然,它们携手的意义其实比我们现在已经看到的要多得多。用儿童文学的视野来考察小学语文教学,将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很多新鲜的空气,有助于我们解决一些以前一直没有处理好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中真正发现“儿童”,真正认识“文学”教育的意义,处理好文学教育和语言教学的关系,其实都要从认识他们的关系开始,我们还有很远的道路要走。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