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2-22 · 知道合伙人音乐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并作了简略说明,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过“.“可堪孤馆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又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由于王氏的解释过于简略,后人的理解也颇多歧义.首先是关于这两种境界的划分,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或怀疑.赞成者对于何为“有我之境”,何为“无我之境”,也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可谓“情景说”.即从情与景的关系特点上解释.这种观点认为,“有我之境”以情为主,多半是情语.“无我之境”以景为主,大体是景语,前者感情强烈,后者感情冲淡;或前者感情外露,后者感情内蕴,因此,前者是“显我”,后者是“隐我”.①
第二种可谓“心物说”.即从心与物的不同关系上解释.这种观点认为,两种境界实是心与物结合的两种不同形态,前者是物的“人化”,后者是人的“物化”.“心”指感情,所以“人化”即感情化,“物化”即感情自然而然流露于物的如实描写中.②
第三种可谓“移情说”.即认为两种境界的共同点是移情作用的表现,但前者主体色彩浓厚,后者主体色彩相对淡薄;前者对象受到改造痕迹明显,后者则外射于对象的主体内容与自身意蕴和谐融合.③
第四种可谓“利害关系说”.即从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否存在着利害关系的角度解释.这种观点一般都根据王国维所受叔本华“意志论”的影响来理解的,认为“有我之境指当吾人存有“我”之意志,因而与外
由于王氏的解释过于简略,后人的理解也颇多歧义.首先是关于这两种境界的划分,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或怀疑.赞成者对于何为“有我之境”,何为“无我之境”,也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可谓“情景说”.即从情与景的关系特点上解释.这种观点认为,“有我之境”以情为主,多半是情语.“无我之境”以景为主,大体是景语,前者感情强烈,后者感情冲淡;或前者感情外露,后者感情内蕴,因此,前者是“显我”,后者是“隐我”.①
第二种可谓“心物说”.即从心与物的不同关系上解释.这种观点认为,两种境界实是心与物结合的两种不同形态,前者是物的“人化”,后者是人的“物化”.“心”指感情,所以“人化”即感情化,“物化”即感情自然而然流露于物的如实描写中.②
第三种可谓“移情说”.即认为两种境界的共同点是移情作用的表现,但前者主体色彩浓厚,后者主体色彩相对淡薄;前者对象受到改造痕迹明显,后者则外射于对象的主体内容与自身意蕴和谐融合.③
第四种可谓“利害关系说”.即从主体与客体之间是否存在着利害关系的角度解释.这种观点一般都根据王国维所受叔本华“意志论”的影响来理解的,认为“有我之境指当吾人存有“我”之意志,因而与外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