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必看:常见的5种孩子类型,您的孩子属于哪一种
常见的就有十种,看看你的孩子属于哪一种?
一、苦学无效型
学习很努力,就是没效果?
明明比别人都认真,但成绩就是上不去??
久而久之,即便再刻苦求学的孩子也会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会厌恶学习。
而这类孩子,之所以不行,其实还是缺乏学习效率。即便学习时间再长,如果学习效率低下,那也是没用的。
我们总是可以看到这类孩子在黑夜中挑灯夜读的身影,在天刚清时走向校园的背影,每天睡得晚起得早,花好多好多时间在学习。
但如果你去问问他们,为什么要学习?目标是什么?
大多数是回答不上的。
这类型的孩子,学习无计划,很盲目,想到什么就做什么,学到哪就是哪,兴趣来了就学,没了就不学,对学习没有任何规划,不懂得合理安排管理时间,不懂得劳逸结合。
因为这样,很多时候都是在做机械式的工作,像个机器人一样在记忆,死记硬背。
这就是为什么成绩上不去的原因。
针对这类型的孩子,或许这样做可以帮他们:
要求他们制订计划,使学习目标清晰可见,学习时间有章可循。掌握方法,把握学习的黄金时间,合理、高效利用时间,利用有效的时间有效学习。
学习累了,就休息一下,闭闭眼、看看风景、喝杯茶让心情稍微放松。
二、贪玩厌学型
也有的孩子,好像得了多动症,静不下来,做事情三分热度,对待学习就是没耐心,经常表现为:喜欢做小动作,如抖腿,转笔等,不能静下心写作业学习有惰性,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而这类孩子之所以会这样,家长还是主要原因。
家长过度溺爱,孩子从小任性、贪玩,意志未能从小锻炼,在学习上怕吃苦,总希望能投机取巧走捷径,缺乏自控力,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干扰。
想改变这类孩子,就需要树立学习榜样,塑造学习典范,兴趣教学,培养对学习长久的热情,创设疑难情境,在磨砺中培养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三、粗心大意型
有家长常说:我孩子挺聪明的,哪样都行,就是有点粗心。
有不少孩子就是粗心马虎才会把改得的分给丢了。
粗心马虎,究其原因还是习惯养成的问题。
如果平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考试时心里一紧张,粗心、马虎的问题又升级了,考试分数当然大受影响。即使是再聪明的孩子,也会因为粗心大意而丢分数,影响到学习成绩。
这类孩子,平时写做、做题、阅读时就马马乎乎,敷衍了事。写作业不认真,经常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考试时焦虑急躁,经常漏题、做错题,做事没有计划性,经常一边学习,一边想着其他的事。
会这样,是因为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耐性,自我控制能力差,思想涣散,思维跳跃幅度大,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责任心。
我们能帮的就是激发孩子学习兴趣,让孩子在快乐的氛围里学习,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专项注意力训练,培养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让其增强课业责任感。
四、偏科型
其实偏科也是一种正常现象,并不可怕,同学们对各门课程的兴趣不同,投入的精力不同,各科的成绩难免存在差别。一旦这个差别比较大,被人意识到了,便成了偏科。
偏科如果得不到及时引导,往往会造成烦躁和厌倦,进而产生对学习的厌烦情绪,很可能波及其他学科。
偏科型的孩子,成绩通常是有一科特别突出,是年级或班里的第一、二名,但其他几科平平,有时甚至还特别差。
造成偏科的原因,可能是受教师影响,丧失对这一学科学好的信心,或者受家长的爱好以及职业差异的影响,当然学生自身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也有份。
要解决偏科,就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障碍,排解不愉悦的心理体验,激发“弱科”兴趣,锻炼学习意志。发挥“强科”之长,以长促长,取长补短。
五、盲目学习型
有一类孩子往往是没有别人的安排就不知该做什么的“乖孩子”。家长让学什么就学什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从来没有违反的可能。
从小在家长的权威中长大。渐渐不知道该如何计划自己的学习,感觉学习只是完成学校的作业,此类学生一般成绩还可以,但是很难进步。
这类孩子经常表现为:课堂上不知道要干什么,只是随了别人在学习,老师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自主意识,没有明确的目的,没有计划,很少能完成学习任务。
究其原因,还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自主意识薄弱,学习处于被动地位,心态也比较消极。
对这类孩子,我们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重塑学习动力,培养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
六、眼高手低型
有的孩子基础知识掌握得还不错,回答问题和课堂讨论时,思路似乎也挺清晰,但是一到做题和考试时,不是看漏了解题条件,就是看错了题目要求,不是写错小数点,就是拼错单词。
结果是越怕做题,错误就越是层出不穷。经常性的一做就错会严重的打击孩子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一做就错,就因为做题时粗心大意,盲目求快,面对难题总是陷入思维定式,做题只关注答案,不懂得分析和总结解题过程,不善于从错误中分析总结经验教训,导致相同的题目一错再错。
这类孩子要想成绩提高,就要认真仔细,重视作题的步骤,重视过程,不要只关注答案,要掌握方法,提高解题正确率,吸取教训,防止一错再错。
七、情绪波动型
情绪波动是学生当中一个极为普遍的问题。中小学阶段的孩子心智发育还不成熟,对自己的情绪比较难以做到收放自如的平衡和控制。
所以,一旦在学习上遭遇挫折,或者某一阶段心情低潮,学习成绩也就因此起伏不定。
这类学生大多数平时学习不错,做练习也答的不错,但往往一到考试就出状况,考试成绩与自己估计的分数出入很大。事实上,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出在学习心理和应试技巧上。
他们的思想压力过大,在考场上过于紧张,容易发挥失常,而且缺少应变能力,遇到生疏难题时束手无策,学习心态会崩。
要想帮助这类孩子,首要要做的就是让他们尽情释放压力,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稳定情绪,正常发挥知识水平,调整心态,积极面对学习困境把握节奏。
八、思想涣散、上课走神型
很多学习基础薄弱的孩子就是因为思想涣散,课堂上注意力经常不集中,所以导致基础薄弱、知识生疏等等一系列学习问题。
这类孩子在课上精力无法集中,开小差,写作业的过程中常出现“神游”现象,课堂上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不积极参与同学讨论。
会这样,是因为之前学过的知识没有消化好,跟不上课堂进度,在成长过程中缺乏集中注意力的训练,所以思想涣散,易受外界打扰,而且教学方式呆板、枯燥的老师讲课,孩子没兴趣,注意力就会转移,无心听课。
想让孩子上课集中注意力,老师还是要给力。
尝试改变教学方式,巧抓孩子兴趣点,吸引学习好奇心,一对一解疑难。孩子要学习集中注意力,敢于提问质疑,多跟老师交流,有技巧记课堂笔记,课后积极巩固。
九、基础薄弱型
?
学习是一个持续、连贯的过程,每个科目的学习更具有前后连贯性。如果其中一个环节没有做好,必定会影响到下一个环节,结果不懂的知识点越来越多,新的内容又纷至沓来,从而陷入“一步慢导致步步慢”的恶性循环。
基础比较薄弱的孩子,经常会对学过的知识一知半解,背诵、记忆时出错率多,上课时跟不上老师的节奏,看似听懂了,过几天后一问三不知,经常需要翻书查看例题和知识点,做题和考试磕磕绊绊。
这类孩子要想把基础打好,就要学会预习,专心听讲,变被动为主动,及时复习,巩固已学知识,认真作业,强化训练,温故而知新,活学活用,提高效率。
十、思维呆板型
有的平时挺勤奋好学的学生,学习的效果却不是很显著,他们可能更多的是被动、机械的接受知识的灌输,比如:笔记记的很好,老师讲什么就记什么,规定学什么就做什么,规定怎么做就怎么做,背书时死记硬背,做题思维单一,很多时候感觉会了,但到考试就做不出了。
因为老师讲什么就记什么,不主动思考,所以对学习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过分依赖书本,参考书、练习册和参考答案,缺乏自己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维比较呆板,不喜欢开动大脑想,不会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容易被定式思维束缚。
这类孩子要记住,发散思维很重要。要主动思考,学会分析解决问题,广开思路,找到解题突破点敢于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