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鹿有哪些外形特点
梅花鹿体长125至145厘米,尾长12至13厘米,肩高70至95厘米,体重70至100千克。头部略圆,颜面部较长,鼻端裸露,眼大而圆,眶下腺呈裂缝状,泪窝明显,耳长且直立,颈部长,四肢细长,主蹄狭而尖,侧蹄小,尾较短。
毛色随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夏季体毛为棕黄色或栗红色,无绒毛,在背脊两旁和体侧下缘镶嵌着有许多排列有序的白色斑点,状似梅花,因而得名。
扩展资料;
野生梅花鹿主要栖息于东北的长白山区,这里地貌复杂多样,有山地、台地、丘陵、河流、盆地和火山群;海拔500-2.691m,属于北半球中温带,呈大陆性山地气候,季风明显,春季风大干燥,夏季温暖多雨,秋季凉爽,冬季漫长寒冷;
年日照在2.109-2.660小时,无霜期平均120-130天,年降水量600-1,340mm;土壤为暗棕色土壤,还有白浆土、草甸土等;本区具有典型山地自然特征,从山麓到山顶植物是明显垂直分布变化,从上而下分为:阔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针叶林带、岳桦林带和山地苔原带。
梅花鹿自然情况下主要栖息于阔叶林和针叶林过度地带,即针阔叶混交林带中。野生梅花鹿还栖于森林边缘和山地草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梅花鹿
梅花鹿外形特点:
梅花鹿体长125至145厘米,尾长12至13厘米,肩高70至95厘米,体重70至100千克。头部略圆,颜面部较长,鼻端裸露,眼大而圆,眶下腺呈裂缝状,泪窝明显,耳长且直立,颈部长,四肢细长,主蹄狭而尖,侧蹄小,尾较短。
毛色随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夏季体毛为棕黄色或栗红色,无绒毛,在背脊两旁和体侧下缘镶嵌着有许多排列有序的白色斑点,状似梅花,因而得名。冬季体毛呈烟褐色,白斑不明显,与枯茅草的颜色类似。
颈部和耳背呈灰棕色,一条黑色的背中线从耳尖贯穿到尾的基部,腹部为白色,臀部有白色斑块,其周围有黑色毛圈。尾背面呈黑色,腹面为白色。
雄性梅花鹿头上具有一对实角,角上共有4个杈,眉杈和主干成一个钝角,在近基部向前伸出,次杈和眉杈距离较大,位置较高,常被误以为没有次杈,主干在其末端再次分成两个小枝。主干一般向两侧弯曲,略呈半弧形,眉叉向前上方横抱,角尖稍向内弯曲,非常锐利。
梅花鹿生活习性:
梅花鹿晨昏活动,生活区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春季多在半阴坡,采食栎、板栗、胡枝子、野山楂、地榆等乔木和灌木的嫩枝叶和刚刚萌发的草本植物。
夏秋季迁到阴坡的林缘地带,主要采食藤本和草本植物,如葛藤、何首乌、明党参、草莓等,冬季则喜欢在温暖的阳坡,采食成熟的果实、种子以及各种苔藓地衣类植物,间或到山下采食油菜、小麦等农作物,还常到盐碱地舔食盐碱。
白天多选择在向阳的山坡,茅草深密、体色相似的地方栖息,夜间则栖息于山坡的中部或中上部,坡向不定,但仍以向阳的山坡为多,栖息的地方茅草则相对低矮稀少。性情机警,行动敏捷,听觉、嗅觉均很发达,视觉稍弱,胆小易惊。
由于四肢细长,蹄窄而尖,故而奔跑迅速,跳跃能力很强,尤其擅长攀登陡坡,那连续大跨度的跳跃,速度轻快敏捷。
推荐于2017-11-22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梅花鹿生活于森林边缘或山地草原地区。季节不同,栖息地也有所改变。雄鹿平时独居,发情交配时归群。晨昏活动,以青草树叶为食,好舔食盐碱。每胎1仔,幼仔身上有白色斑点。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和俄罗斯。
梅花鹿(学名:Cervus nippon)是一种中型鹿,体长140-170厘米,肩高85-100厘米,成年体重100-150千克,雌鹿较小,雄鹿有角,一般四叉。背中央有暗褐色背线。尾短,背面黑色,腹面白色。夏毛棕黄色,遍布鲜明的白色梅花斑点,臀斑白色,故称“梅花鹿”。
梅花鹿生活于森林边缘或山地草原地区。季节不同,栖息地也有所改变。雄鹿平时独居,发情交配时归群。晨昏活动,以青草树叶为食,好舔食盐碱。每胎1仔,幼仔身上有白色斑点。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和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