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初中语文课堂活起来
1个回答
2017-04-09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关注
展开全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课文导入——
精彩的课文导入,可以引发学生求知欲,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学起来会事半功倍,学得迅速。教师激趣,目的就是使其不知不觉地参与学习活动,或者吊起他们的“胃口”,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事,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有迫切求学的欲望,导入课文的环节中,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开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效率。长期的经验积累,我总结出了:如插图导入、对联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赏物导入、音乐歌曲导入、对比导入、创设情境导入、设制悬念导入等等,举不胜举。好的导入能刺激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教学《一面五星红旗》时,用蔡国庆的《五星红旗》歌曲导入,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在教学《西门豹》时,用战国的《西门豹》故事导入,增强了文学趣味性;在教学《古诗两首》时,用徐文长的“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趣联导入,增强了语文阅读兴趣比如,讲《触摸春天》一课,为了让学生迅速进入听课的角色,感受盲人生活的艰辛,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一上课老师就戴着墨镜扮演盲人摸东西的动作,表情惊慌失措,边说心里话边做动作:“假如我是盲人,我会天天哭哭啼啼,因为我不敢独自出门,怕撞伤身体;假如我是盲人,我会对生活失去信心,因为我生活在无光的世界里,白天黑夜一个样,世界上就我最可怜。”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和听着,对教学内容印象深刻,学习效果自然良好。提出悬念大的问题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是激趣良方。比如,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时候,问学生:“2000多年前,黄河非常漂亮,山清水秀,而现在,黄河水浑浑的,有些地方还断流呢,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学生急切想知道答案,于是产生了主动学习的欲望强烈,学习效果良好。总之,教无定法,关键的是通过激趣抓住学生的心,学生的神,使学习变得快乐,易接受。
二、讲课有深度和广度
教师讲课有深度和广度,真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语文能力,学习兴趣也会持久不衰。根据课文内容,匠心独具地选择设计语文课的教学环节和学习形式,做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课堂教学中的内容和形式贴切统一,恰到好处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智特征,无疑会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良好效果。比如:《落花生》一课,书中有一段话说花生不像石榴、苹果,将果实挂在枝头,使人一看便生爱慕之心。粗略一看,许多学生以为作者赞美花生,反过来批评苹果和石榴爱好虚荣。其实不然,作者只是通过对比的方法来强调花生的踏实和默默无闻,并没有反对石榴和苹果之意。这个深刻含义,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细读细品的基础上正确领会。
据我知道,有广度的课堂教学学生百学不厌。如果一个语文老师上课只会照本宣科,那么再生动的课文也会学得索然无味。所谓广度,即课堂含量大,相机补充有用的课外资料。而资料的准备可以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师特别要坚持学习,提高文化素养,有广博的知识。比如,上《草船借箭》一课,文中对鲁肃和周瑜等人物的个性特征很少,如果教师自己不阅读《三国演义》,不全面了解故事主要人物性格,就不能补充鲁肃、周瑜的资料,结果学生会对诸葛亮判断鲁肃不会出卖自己产生一些怀疑,而且片面理解周瑜这个人物。因此,老师必须将原著里的有些内容告诉学生:鲁肃是促成孙权和刘备联合抗曹操的人,他肯定不希望看到周瑜和诸葛亮内斗,因此诸葛亮吩咐他秘密准备船只和草把子一定照办。周瑜虽然心胸狭窄,妒忌心强,但是才智过人,英俊潇洒……又比如,《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学生对白求恩来中国的原因和书里以外的事迹缺乏了解,如果补充影视资料和其它文字资料,就能把他的形象“立”起来,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学习更加有味有效。
诚然,深挖广挖教材能让课堂多姿多彩,而且效果明显。深挖教材需要教师钻研教材,广挖教材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提高文化素养以及收集、整理、应用资料的能力。
三、重视朗读,择取课文精髓
朗读是把文章念出来,是将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在学习有些文章或某些片段的过程中,只有反复朗读,用心体会,才能汲取精髓,才能真正感受、领悟到文字中蕴涵的深厚感情。儿童由于长期形象思维,在有声有色的朗读使他们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读那些节奏和谐、音调铿锵的文字,无须多做讲解,他们会有一种美的感受。比如可通过分角色朗读,读出自己的评价。这种朗读,教师需要精心设计一种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中的角色,利用课文内容,用不同的重音、语气、语调、停顿等形式来赞美或批评作品中的形象,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夜宿山寺》有一学生把“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读得响亮高亢,另一个学生却读得低沉轻缓,我说为什么这样读?生1:因为作者登上这样高的楼,心里一定感到特别骄傲和自豪,所以读的时候声音必须高一些,才能把内心的感情表达出来。生2:因为连高声说话都担心惊动了天上的人,所以读的时候必须把声音压低,才能把诗里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想问题,而且有充足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这同样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发掘审美意境
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时感受到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美的意境……让学生感受山光水色的愉悦,领略鸟性人心的空灵,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
在陈淼的《桂林山水》里,我和学生领略广西桂林的美景;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我和大家一起感受人世间最真切的父子深情;走进鲁迅的《故乡》,那里不仅有优美的农家风光、和谐淳朴的民风、还有引人入胜的童年往事;读李白,领略什么叫飘逸豪洒;读杜甫,明白什么是博大深沉…….文学之美,就是这楚风汉韵、唐诗宋词;就是这风土人情、人间真爱……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文学作品中无不包含意境美、风光美、亲情美、人性美,挖掘文学之美,用美的引领学生感悟文学之美,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地活起来,真正让兴趣的培养像“随风潜入夜”的雨,“润物细无声”地滋润学生的心田
精彩的课文导入,可以引发学生求知欲,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学起来会事半功倍,学得迅速。教师激趣,目的就是使其不知不觉地参与学习活动,或者吊起他们的“胃口”,抓住学生感兴趣的事,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有迫切求学的欲望,导入课文的环节中,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开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效率。长期的经验积累,我总结出了:如插图导入、对联导入、谜语导入、故事导入、影视导入、赏物导入、音乐歌曲导入、对比导入、创设情境导入、设制悬念导入等等,举不胜举。好的导入能刺激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教学《一面五星红旗》时,用蔡国庆的《五星红旗》歌曲导入,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在教学《西门豹》时,用战国的《西门豹》故事导入,增强了文学趣味性;在教学《古诗两首》时,用徐文长的“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趣联导入,增强了语文阅读兴趣比如,讲《触摸春天》一课,为了让学生迅速进入听课的角色,感受盲人生活的艰辛,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一上课老师就戴着墨镜扮演盲人摸东西的动作,表情惊慌失措,边说心里话边做动作:“假如我是盲人,我会天天哭哭啼啼,因为我不敢独自出门,怕撞伤身体;假如我是盲人,我会对生活失去信心,因为我生活在无光的世界里,白天黑夜一个样,世界上就我最可怜。”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和听着,对教学内容印象深刻,学习效果自然良好。提出悬念大的问题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是激趣良方。比如,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时候,问学生:“2000多年前,黄河非常漂亮,山清水秀,而现在,黄河水浑浑的,有些地方还断流呢,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学生急切想知道答案,于是产生了主动学习的欲望强烈,学习效果良好。总之,教无定法,关键的是通过激趣抓住学生的心,学生的神,使学习变得快乐,易接受。
二、讲课有深度和广度
教师讲课有深度和广度,真正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语文能力,学习兴趣也会持久不衰。根据课文内容,匠心独具地选择设计语文课的教学环节和学习形式,做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课堂教学中的内容和形式贴切统一,恰到好处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智特征,无疑会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良好效果。比如:《落花生》一课,书中有一段话说花生不像石榴、苹果,将果实挂在枝头,使人一看便生爱慕之心。粗略一看,许多学生以为作者赞美花生,反过来批评苹果和石榴爱好虚荣。其实不然,作者只是通过对比的方法来强调花生的踏实和默默无闻,并没有反对石榴和苹果之意。这个深刻含义,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细读细品的基础上正确领会。
据我知道,有广度的课堂教学学生百学不厌。如果一个语文老师上课只会照本宣科,那么再生动的课文也会学得索然无味。所谓广度,即课堂含量大,相机补充有用的课外资料。而资料的准备可以由师生共同完成。教师特别要坚持学习,提高文化素养,有广博的知识。比如,上《草船借箭》一课,文中对鲁肃和周瑜等人物的个性特征很少,如果教师自己不阅读《三国演义》,不全面了解故事主要人物性格,就不能补充鲁肃、周瑜的资料,结果学生会对诸葛亮判断鲁肃不会出卖自己产生一些怀疑,而且片面理解周瑜这个人物。因此,老师必须将原著里的有些内容告诉学生:鲁肃是促成孙权和刘备联合抗曹操的人,他肯定不希望看到周瑜和诸葛亮内斗,因此诸葛亮吩咐他秘密准备船只和草把子一定照办。周瑜虽然心胸狭窄,妒忌心强,但是才智过人,英俊潇洒……又比如,《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学生对白求恩来中国的原因和书里以外的事迹缺乏了解,如果补充影视资料和其它文字资料,就能把他的形象“立”起来,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学习更加有味有效。
诚然,深挖广挖教材能让课堂多姿多彩,而且效果明显。深挖教材需要教师钻研教材,广挖教材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提高文化素养以及收集、整理、应用资料的能力。
三、重视朗读,择取课文精髓
朗读是把文章念出来,是将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在学习有些文章或某些片段的过程中,只有反复朗读,用心体会,才能汲取精髓,才能真正感受、领悟到文字中蕴涵的深厚感情。儿童由于长期形象思维,在有声有色的朗读使他们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读那些节奏和谐、音调铿锵的文字,无须多做讲解,他们会有一种美的感受。比如可通过分角色朗读,读出自己的评价。这种朗读,教师需要精心设计一种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中的角色,利用课文内容,用不同的重音、语气、语调、停顿等形式来赞美或批评作品中的形象,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比如《夜宿山寺》有一学生把“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读得响亮高亢,另一个学生却读得低沉轻缓,我说为什么这样读?生1:因为作者登上这样高的楼,心里一定感到特别骄傲和自豪,所以读的时候声音必须高一些,才能把内心的感情表达出来。生2:因为连高声说话都担心惊动了天上的人,所以读的时候必须把声音压低,才能把诗里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想问题,而且有充足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这同样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发掘审美意境
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时感受到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美的意境……让学生感受山光水色的愉悦,领略鸟性人心的空灵,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
在陈淼的《桂林山水》里,我和学生领略广西桂林的美景;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我和大家一起感受人世间最真切的父子深情;走进鲁迅的《故乡》,那里不仅有优美的农家风光、和谐淳朴的民风、还有引人入胜的童年往事;读李白,领略什么叫飘逸豪洒;读杜甫,明白什么是博大深沉…….文学之美,就是这楚风汉韵、唐诗宋词;就是这风土人情、人间真爱……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文学作品中无不包含意境美、风光美、亲情美、人性美,挖掘文学之美,用美的引领学生感悟文学之美,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地活起来,真正让兴趣的培养像“随风潜入夜”的雨,“润物细无声”地滋润学生的心田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