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庭死,而明亡矣”,为何明将孙传庭获如此高的评价?

 我来答
雨抱j
2018-07-23 · 超过52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0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8.4万
展开全部

孙传庭是明末抗击农民起义的得力干将,《明史》曾评价:“传庭死,而明亡矣!”《明史》为何对孙传庭作这么高的评价呢?

咱们先来说孙传庭为什么会战死。

崇祯十六年,监师孙传庭固守潼关天险,镇守大明王朝的最后一道屏障,与农民军李自成形成对峙。

但是崇祯的催战令一日数发,孙传庭迫不得已,率10万疲惫之师,出关迎战数倍于己的李自成。最后在汝州惨败,明军战死4万余众,潼关失守。

孙传庭率残部向渭南撤退,李自成一路追杀,孙传庭陷入绝境。

面对如潮而来的敌人,孙传庭“持矛瞋目呼狂贼”,英勇战死。

咱们再来说孙传庭为何被《明史》高度评价。

第一,孙传庭是大明朝的擎天柱石。

孙传庭文武兼备,足智多谋,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

万历四十七年,孙传庭中进士,担任永城知县,后升为吏部验封主事及稽勋郎中,因不满阉党魏忠贤专政,辞官返乡。

1636年起,孙传庭开启了他的戎马一生。

其一,他带领秦兵生擒高迎祥。

崇祯九年,孙传庭自荐陕西巡抚,专职负责对付农民起义军。上任伊始,孙传庭自筹粮款,招募兵马,训练出了一支极具战斗力的血性之师——秦兵。正是这支虎狼之师,在其后的历次战斗中屡立奇功。

此时,农民军首领高迎祥准备从汉中进攻西安,受到孙传庭的强烈阻击,高迎祥屡功不下。于是,农民军转道子午谷,准备直入西安。

孙传庭早有准备,在子午谷设下重兵,伏击高迎祥。战斗异常激烈,秦兵勇猛顽强,以一当十,最终全歼农民军,活捉高迎祥,解往北京,高迎祥最终被凌迟处死。

其二,他配合洪承畴大破李自成。

崇祯十一年,孙传庭与洪承畴在潼关埋伏重兵,引诱李自成孤军深入,打了农民军一个措手不及,最后李自成仅剩18人逃跑。

这一战,孙传庭几乎荡平了农民军,取得完胜,将“关中群盗悉平”。

第二,孙传庭忠君爱国,忍辱负重,独立苦撑大明江山。

首先,他蒙冤入狱。

崇祯十二年,清军入侵,崇祯下令各路兵马驰援京师。由于孙传庭主张力战,和投降派杨嗣昌及高起潜素来不和,杨嗣昌千方百计阻扰孙传庭入朝觐见崇祯。孙传庭只好告病,崇祯听信谗言,罢免其所有官职,将他逮捕下狱。

在孙传庭入狱的几年中,李自成乘机做大,兵力发展到数十万,占领河南。明朝束手无策,无人能挡。

其次,他忍辱负重,再度出山。

崇祯十五年,李自成第二次围攻开封,崇祯在无人可用的情况被迫启用孙传庭。

孙传庭以江山社稷为重,又一次义无反顾地扛起了阻击李自成,挽救明朝的重任。

但此时的情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孙传庭一手调教的秦兵已尽数遣散;农民军今非昔比,日益强大;明朝因两线作战,国库早已枯竭。

孙传庭在一无粮饷,二无军队的情况下,苦苦支撑,全力抵抗李自成的进攻,在柿园之役和郏县之战中均告负。

这两场战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直接决定了明朝的命运,并最终导致潼关失守,孙传庭战死。

第三,孙传庭是明朝的最后一根柱石。

曾经的崇祯,猛将如云,良才济济。如孙传庭、袁崇焕、洪承畴、卢象升、孙承宗。随便挑出一个,都是能委以重任的大将,他们既能内平叛乱,又可外御入侵。

但是,他们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袁崇焕,遭清人离间,最终被崇祯以叛国罪凌迟处死;

洪承畴,在松锦大战中因粮草不济,被迫降清。

卢象升,在巨鹿大战中同清军激战数月,因杨嗣昌拒给粮草,高起潜不施援手而以身殉国。

孙承宗,以76岁的高龄率家人死守高阳,拒不投降,被多尔衮绑在马尾巴上拖死。

这些人的死,崇祯难辞其咎。

他急功近利、刚愎自用。不听良言,屡次催战,又无法保障后勤,致使明军陷入绝境。

他用人不当,听信谗言,妄杀忠良,致使忠臣受难,含冤九泉。

当崇祯将自己挂在北京煤山的那颗歪脖子树上的时候,仍然至死不明,将亡国之罪归咎于他的臣子:“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参考资料:《明史》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