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地质资料管理与社会化服务

 我来答
中地数媒
2020-01-16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中地数媒
中地数媒(北京)科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奉行创新高效、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坚持内容融合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经营方针,以高端培训、技术研发和知识服务为发展方向,旨在完成出版转型、媒体融合的重要使命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辛继升

(甘肃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 甘肃省地质资料馆,兰州 730000)

摘要 本文基于对地质资料管理与社会化服务的认识,结合工作实际,探讨了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对今后的管理与服务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 地质资料;管理服务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成果的重要体现,它历经了一代又一代广大地质工作者的艰辛劳动,成为保障我国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信息源。加强地质资料管理,加大社会化服务力度,对于妥善保护地质工作形成的宝贵财富,缓解我国乃至世界性资源环境约束、防治地质灾害、改善人居环境和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对地质资料管理与社会化服务的基本认识

1.1 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成果的重要体现

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其先行性表明了它必须优先于其他行业,基础性则表明了它是“垫底”行业。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迄今为止,没有哪一个国家不依靠矿物原料而发展,没有哪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不加快地质找矿工作。可以说,地质工作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最终成果是地质资料。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说到底是对其生产的最终成果产品的需求,地质资料这种产品,是物质产品,具有重要的价值。

1.2 地质资料可供经济社会发展利用的价值

笔者认为,地质资料这种产品,有三个鲜明的特点。第一,它是上游产品。它是原材料的依据和源头,其使用价值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上,如果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快,它的使用价值就会加大,反之,其使用量减少,使用价值就会变小。第二,它是多环节产品。地质资料与其他档案资料不同,前期投入成本高,形成成果时间长,专业技术性强。一个矿床所形成的地质资料,要经过踏勘、调查、普查、详查、勘探等多个技术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联系,都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第三,它的潜在价值大。在原有地质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探索,不断加大地质工作力度,就会产生新的地质成果。

从矿产资源的需求现状看,21世纪,世界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频频出现资源瓶颈的信号,世界大范围的煤、电、油、铁十分紧张,尤其是石油价格年年高涨,电力供应缺口增加,煤炭供应不足,铁矿石价格一涨再涨。由此导致了全球性的生产资料价格和下游产品大幅上扬。从我国资源现状看,一方面资源紧张,一批重要的矿产资源捉襟见肘,石油、天然气、铁、铜、铝等矿产占世界总储量的比例均不足5%,主要金属矿产已探明人均储量不足世界人均的1/4,矿产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另一方面资源消耗加剧,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消费煤炭、钢铁、铜最多的国家,也是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和电力消费国。资料表明,我国每创造万元GDP 所消耗的能源量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6倍。这样一来,地质工作就显得更加重要,地质资料的需求以及可供经济社会的利用价值就显得越来越大。

再从我国馆藏地质资料的拥有量来看,2006年全国拥有各类成果地质资料42万种、901万件。就甘肃来说,目前,省地质资料馆馆藏地质资料达8000多档,还有20多个地勘队伍也保存了大量的原始地质资料。这些丰富宝贵的地质资料,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必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3 地质资料管理与社会化服务的关系

地质资料管理,按照国务院《地质资料管理条例》中明确的职能定位,作为政府层面,主要是汇交、保管、利用、监督;作为事业部门层面,主要承担保管和提供利用服务。按此定位,从广义上讲,地质资料是政府通过组织、集合、控制、利用等职能和手段,把地质产品资源优化配置,并得到充分的实际应用,使之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依据,从而发挥更大的效益和效能。

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是依据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而采取的必要手段。一方面国家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不断招商引资,利用多种资金勘查开发矿产资源,从而产生更多的地质成果资料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发展。另一方面地质资料是社会产物,它作为地质工作的重要载体,只有得到社会的广泛利用,才能真正体现地质工作的价值。否则,长期存放在柜子里,只能是文物。从这一点上说,服务社会是地质工作的根本,社会化服务是提升地质资料价值的表现。

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关键在“化”字上。所谓社会化,它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或者是一个系统的概念,其服务对象、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我国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信息化战略,地质资料的服务对象将会多元化,服务范围更加广泛,涉及面更加扩展。

管理与服务,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管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服务体现管理的水平。管理是手段,服务是目的。按照现代行政管理的说法,管理就是服务;按照经济学的观点,管理是为了效益最大化;就地质资料的管理与社会化服务来讲,笔者认为,管理中涵盖服务,服务中体现管理,应当树立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管理的理念。

1.4 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1.4.1 社会化服务的基本特点

目前,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地质工作成果的社会化服务呈现出五大特点。一是信息化服务程度提高。基于Internet以及海量数据整合的数据库,通过网络传输、在线服务,其服务规模、覆盖范围、速度效率与传统服务方式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是协同性服务明显加大。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把各行各业的业务链接成整体,形成多方位、多部门、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网,实现资源共享。三是地质成果需求机制变化。由过去的供给机制转变为需求机制,以满足不同用户需求为目的,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为基点,全方位地开展地质资料服务。四是注重服务体系建设。从资料的组织、收集、整理、归档、监督、管理、服务等,形成“一体化”服务体系,或者“一条龙”服务。五是加大科技宣传与普及力度。通过新闻媒体、网站、广告等,加大地球、地震、地质灾害防治等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力度,不断提高全社会广大公众的关注度、参与度和认知度。

1.4.2 社会化服务的发展趋势

第一,公共服务是政府和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核心职能。法国是最早在法律上将公共服务确定为政府职能的国家,北美、大洋洲等地区的一些国家的行政法也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我国在建立法治政府的同时,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施行,彰显着政府向“透明”和“服务型”方向努力的决心,充分表明公共服务是政府、公益性单位的核心。

第二,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是公开服务的必需。政府乃至各行各业,大力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信息服务从单纯的信息提供扩大到数据处理、应用软件、应急保障、决策咨询、行政审批等多个方面的主动公开,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同时,加速信息交换和传播,推动了全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促进了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提升。

第三,电子档案、电子查询、阅览成为发展主流。目前,我国政府明确规定,各级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资料馆要实行对社会全面开放,根据需要设立公共查阅室、资料索取点、信息公告栏、电子信息屏等场所和设施,公开政府信息,充分表明电子化服务成为馆藏单位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方向。

2 地质资料管理与社会化服务的现状

2.1 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地质资料管理正在顺应国家提出的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向着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由传统服务向电子化、高效化、科学化方面转变。国家、省级地质资料馆,开展了长达近10年的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工作,全国地质资料馆已在网上提供了5000余份资料全文在线浏览服务,一些经济发达省份电子化服务有了新的进展,为地质资料的电子化服务建立了良好的开端。《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发布后,国土资源部先后制定了涉密地质资料清理、建立健全地质资料网络服务体系、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要求等一系列配套文件,为开展地质资料管理与社会化服务提供了充分的政策依据、技术标准和规范。同时,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面不断拓展,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据统计,2007年部、省两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共为3.9万人提供了地质资料服务,利用资料达16.6万份次,约265.7万件,馆藏地质资料查阅利用的份次是上年的1.3倍。西部大开发、沿海经济开发、中部崛起、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长江三角洲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使地质资料的社会借阅量大幅上升,需求明显增加。

以甘肃为例,全省地质资料管理与社会化服务等各项工作进展较快。一是省级地质资料目录服务电子网络初步建成。在甘肃国土资源网设立了“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栏目,完成了馆藏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著录6660条,已上网公布,实现了地质资料目录在线服务的突破。二是有序推进了馆藏地质资料建设。省财政厅、省国土资源厅把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等工作纳入资料费项目,截至目前,累计投资300多万元,完成资料图文数字化1811份;完成涉密地质资料清理登记、密级确定7550份;完成破损地质资料修复500份。三是地质资料服务社会面逐步加大。2008年上半年,甘肃为社会提供地质资料服务查阅资料233人次、25142件、499份;复制利用资料218份、1259件;特别是5·12汶川大地震后,省地质资料馆完成了省地震局、省环境监测院、陇南、甘南等市州及其8 个地震重灾县(区)的水文环境、地质灾害等资料的整理、借阅和利用工作,完成了矿产资源潜力调查、矿产资源现状调查等国家和省级重大项目的地质资料查阅复制工作,保障了重大项目的顺利进行。四是资料汇交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省国土资源厅先后印发了《甘肃省地质资料汇交管理的通知》、《甘肃省馆藏地质资料借阅管理办法》等规定,加强与省厅矿政管理部门协调配合,严格会审制度,明确了矿权人不按时汇交资料,不予设置矿权的硬措施,促进了资料汇交工作。五是馆藏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经省政府批准,已与甘肃地质博物馆联合兴建新的地质资料馆。同时,为地质资料馆添置和更新了一批设备,改善了办公条件,减小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2.2 存在问题

2.2.1 管理与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目前,我国地质资料管理实行国家、省两级政府管理。管理顶层上,由国土资源部负责全国地质资料的统一管理;基础层面上,由各省国土资源厅统一管理;保管和服务层面上,顶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内设发展研究中心,下设全国地质资料馆;省级层面上,有的省在国土资源厅设直属省地质资料馆,作为独立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有的省与其他事业单位合署办公等。这些管理体制,管理侧重点不同,职能相对分散,上下不对口。实际运行中,责任和权限不够清晰,容易造成多头管理、交叉管理,或者业务关系不顺等实际问题。不仅影响了资料的管理和开发利用,而且给服务对象和馆藏人员带来了不便。

2.2.2 现行法规、政策亟待修订补充

近年来,国家颁布了《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国务院令[2002]第349号),国土资源部也颁布了《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国土资源部令[2003]第16号)。随后,国土资源部和各省制定了一系列相关规定和办法,形成了我国地质资料管理与社会化服务的法规体系。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各项改革措施的逐步推进,原有的法规办法,与现代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国土资源管理新机制、地质资料的社会化需求等还不相适应。具体体现在:一是资料汇交不适应。如探矿权实行市场机制后,大量的非专业公司、个体户、私营企业等出资开展地质勘查,所形成的地质资料如何汇交,如何保护,又如何监督?二是资料保管不适应。如商业性地质勘查成果资料,保护期如何确定?涉密商业性地质资料又如何保护?地质勘查单位在勘查项目完成后,除了汇交省地质资料馆外,是否再保管一套该项目的地质资料?三是社会服务。《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中规定,各级地质资料保管单位要“为社会提供地质资料服务”,但其服务范围不适应、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没有明确界定;比如,社会性查阅、复制和利用地质资料的有偿问题,至今国家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和规范,实践中难以操作。四是馆藏经费不足。矿业权逐年增加,地质资料随之增加,而馆藏维护资金难以落实。据了解,有的省只核拨人头费,馆藏维护与建设未能纳入部门预算,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馆藏维护经费问题更为突出。

2.2.3 可供社会服务的地质资料不足

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一要有充足可供的“货源”,也就是说,必须有地质资料积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地质资料积累仍然不足。资料显示,美国有100多年的地质工作历史,已将1:2.4万地质填图作为国家地质图的基本比例尺,部分州已经完成了1:2.4万地质填图工作,而我国1:5万地质填图还十分有限。甘肃省地质资料馆1:5万地质填图大部分没有,只有当地军事部门存有。二要及时补充“货源”。由于受体制与部门、单位、个人利益的制约,部分地质资料汇交人不及时保质保量汇交资料,相当一部分数据资料长期分散在部门、企业或个人手中,尤其是大量数据库没有及时向资料保管单位汇交集成,现存资料缺种断档的情况比较突出,影响了社会化服务的水平提高。

2.2.4 管理与社会化服务方式落后

近些年来,我国地质资料电子化管理与服务取得了一定进展,国家地质资料馆和个别省馆基本实现了网络在线服务,可提供目录、部分地质元数据、小比例尺地学图件及少量数据库数据的查询浏览和下载。但据了解,大多数省馆仍以传统服务为主,汇交、借阅、检查、归档等沿用人工操作。其主要原因,一是认识不到位,各级部门对馆藏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把地质资料建设没有纳入年度工作计划,有的缺乏实质性的投资项目。二是资金不到位,各级部门对馆藏建设与维护投入不足。据了解,大部分省馆由于受资金制约,图文数字化、电子查询等信息化系统建设进度相对缓慢。三是设备不到位,比如,甘肃省图文数字化工作开展较早,但长期受彩色扫描设备不落实影响,资料整合难以进行,不仅给全国馆增加了工作量,而且影响了整个项目进度。四是编制不落实。如甘肃省地质资料馆属国土资源厅信息中心下属单位,目前馆里仅有正式员工3名,工作量大,人员编制不落实,直接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3 加强地质资料管理与社会化服务的建议

3.1 构建地质资料管理与社会化服务新机制

管理机制、服务体系是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按照构建国土资源科学发展新机制的要求,建立科学发展、符合实际的地质资料管理与社会化服务机制,是馆藏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笔者认为,一是完善管理机制。按照国家实行“大部制”政府机构改革的总体方案要求,结合国土资源部提出的“构建国土资源科学发展新机制”的构想和新“三定”方案,在国土资源资料管理体系上,建议设立三级“国土资源资料馆”。顶层设计上,把“国家地质资料馆”从中国地调局分离出来,单独设立“全国国土资源资料馆”,作为国土资源部直属事业单位,承担全国土地资料、地质矿产资料、地质环境资料、测绘资料、海洋资料以及行政文档的统一管理与服务;在基础层设计上,各省、市(指的是地级市)分别设立“省、市国土资源资料馆”,分别作为省、市国土资源厅(局)直属事业单位,承担全省土地资料、地质矿产资料、地质环境资料、测绘资料、海洋资料以及行政文档的统一管理与服务,并按赋予的国土资源资料管理职能,逐级实施业务技术指导。二是完善服务体系。首先对部、省两级地质资料的服务功能、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等进行明确界定,逐步修改完善相关技术标准、规范、考核及服务质量等,提升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层次。其次,按照“三级馆”的构思,逐步收集、整合、归并土地、地环、测绘、海洋、行政资料。三是完善服务手段。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提出“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和全球矿产资源勘查开采投资环境信息服务系统”的要求,加快地质以及其他国土资源资料的信息化建设步伐。四是完善保障体系。明确“三级馆”的职能,逐步落实编制、人员、经费、场地、设备等基本保障体系。

3.2 修订、补充和完善现行的法规和政策

第一,依法严格地质资料汇交制度。把地质资料汇交与地质工作投入、各级经济责任考核挂钩,与矿权设置挂钩,以保障馆藏充足的“货源”。在国家推行探矿权、采矿权市场化运作机制后,对大量的非专业公司、个体户、私营企业等出资开展地质勘查所形成的地质资料,依法按地勘工作特点,分阶段汇交资料,对不履行汇交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重罚直至吊销许可证。

第二,依法保护地质资料汇交人的权利。对商业性地质勘查成果资料,应当给予法律保护。保护期原则上可定为3~5年。涉密性商业地质资料,原则上参照公益性涉密地质资料的管理使用办法。各地质勘查单位在完成单项勘查项目后,除了汇交部、省地质资料馆外,原则上不得保留该项目的地质资料。

第三,依法实行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按照构建新机制的要求,国家应当组织人力进行广泛的地质成果调查,分析地质资料需求形势,统一修订和完善社会性查阅、复制和利用地质资料的相关规定,明确界定国家、省级馆藏地质资料的服务范围、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

第四,建立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评估体系。地质资料大多是国家财政投资形成的公共产品,只是在提供社会服务时,依据服务对象的不同而区分为公益性和商业性服务。尤其对公益性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应当等同于政府的项目绩效评估。在立项阶段(课题选定),组织专家和有关方面对项目的经济、实用、效果以及效率进行评估,同时,广泛征求系统内外的意见和建议。实施阶段接受可能受益(受损)者的监督,项目结束后,向上级和社会报告成果,获得社会的广泛支持。

3.3 加大地质工作及其成果资料的投入

资料表明,美国提出的《全国地质与地球物理数据保管计划》中,明确在2006~2010年期间,每个财政年度拨款3000万美元,用于全国地质与地球物理数据保管。目前,我国以国家、省级地质勘查基金为主体、各种社会渠道为补充的地质投资机制初步建立,但在资金运作、到位、落实上仍然滞后,年初列计划、年底拨资金的情况时有发生。同时,馆藏地质资料的投入相对较少,也比较滞后。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加大财政对矿产资源勘查的资金投入,注重发挥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在地质投入上,一方面要选择重点,加强国家、省级地质勘查基金的管理使用,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的重点矿种和重点成矿区带的前期勘查项目上,从而形成充足的地质资料源;另一方面要增加成果管理与维护投入。地质资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要提高地质资料的社会利用率,必须投入相应的地质资料管理与维护经费,充分利用馆藏现有存档资料,避免重复工作和资料浪费,提高地质资料的利用率。

3.4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升现代化服务水平

第一,加快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数据是数据中心建设的核心。以图文地质资料数字化建设为主体,加大基础性、战略性地质资料数据的采集、清理、整合,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地质调查基础数据库、物化遥数据库、水工环数据库、地质空间数据库、油气资源数据库等多种元数据信息库,并充分考虑应用系统的调用、更新、维护、交换等功能,保持数据的现实性。

第二,加快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以“金土工程”为契机,坚持“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统一标准,信息共享,服务管理,面向社会”的建设方针,建立统一的地质资料公共服务平台,统一界面,并完成资料收集、汇交、利用等电子业务系统建设,通过网络连接国家、省级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形成地质资料共享的网络交换体系。

第三,加快地质资料查询服务系统建设。目前,国家、省级在完成地质资料目录信息网上公开后,应当完善和大力推广基于Internet的网络动态链接技术、目录查询检索系统、专题信息浏览查询检索系统、Web编图系统和一站式服务系统等现代化地质资料查询服务方式,实现地质资料目录信息的互通互享。

第四,加快地质资料的延伸服务工作。一方面要加快现有地质资料再利用的研究与开发,发挥现有馆藏资料的潜在价值。另一方面,要提高服务技能,打造有特色服务产品。针对不同服务对象,不断扩大服务领域,提高向社会非专业人员提供科普性、大众性和娱乐性产品的服务能力,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

4 结论

地质资料管理与社会化服务,是国土资源工作的重要职责,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成果的重要体现,服务社会是实现地质资料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加强地质资料管理与社会化服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2]全国地质资料馆.第五届全国地质档案资料学术研讨会文集.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7.

[3]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资源·环境·循环经济.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

[4]刘树臣.当代世界地质工作发展动态.国土资源情报,2008(2).

[5]贺冰清.矿产资源管理参与宏观调控初探.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10.

[6]余浩科,周进生.国外公益性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评估及启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6).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