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没有弄清!山西人为何要走西口 ?“西口”到底是哪里?

 我来答
凝住今日怎样
2019-10-14 · TA获得超过498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937
展开全部

1.玄奘(600-664年),唐朝著名佛教僧人。俗姓陈,名禕。13岁出家,玄奘是他的法名。他为了追求佛教学问,遍访名师,到处游历,对当时中国佛学各个门派的理论都曾接触和理解。但他心中仍有许多疑问,於是决定到印度求访佛经,参验真理。  

2.唐贞观元年(627年),他从长安出发,经兰州,到凉州(今武威)及敦煌,独自一人冒险度过大戈壁,历尽艰险终到达伊吾(今新疆哈密)。在高昌王麴文泰的资助下,他通过丝绸之路的传统北道行进,终於到达印度,访问了慕名已久、当时最大规模的佛教寺院那烂陀寺。

3.他在印度停留多年,足迹遍及整个印度国境,佛教学问更是无人能及;他精通佛学全部经典,即经、律、论三种经藏,获得了「三藏法师」的称号,这是佛教的最高荣誉。最后,玄奘在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返回长安,唐太宗命令宰相率领朝臣出迎,长安更是万人空巷。

4.归国以后,玄奘专心翻译带回的佛经,前后共译出75部,1,335卷。他创立了法相宗佛教学派,培养了一批著名弟子。  

5.玄奘应唐太宗的要求,根据自己的游历,写下了《大唐西域记》,是记录当时西域和丝绸之路的珍贵典籍。他的平生事迹,则记录在他弟子慧立、彦悰所写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6.玄奘取经历尽艰险,他的毅力和精神深深感动著后人,特别是根据他取经的故事写成的《西游记》更令他成为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  

扩展资料:

1.汉以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数百年战乱频仍,民族关系与社会关系格局错综变换,对中西交通有一定影响。不过,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并没有中断。  

2.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在这一动荡时期发展为三条。南道仍称南通,与两汉时期比较,路线没有什么变更。原来的北道,此时改称中道。这两条道路和旧时一样,越过帕米尔高原以后,向西可远至波斯湾,同南可抵达印度洋。

3.新增的北道,是从玉门关西北绕过白龙堆沙漠,经过高昌,到达龟兹,再经过疏勒、大宛,抵达波斯、拂菻国(即东罗马帝国),最后到达西海(今地中海)。这条新线路的开辟,显然与东罗马帝国有关。

4.原来,在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将拜占庭(今伊斯坦堡)扩建为帝国新都,并以皇帝的名字命名为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领有从巴尔干半岛、直到两河流域与埃及的广大疆土,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成为中西交通与交流的主角。

5.东罗马帝国一直重视与中国的丝绸贸易。为了打破波斯中介贸易的垄断,它甚至两次派遣使节前往当时地跨红海两岸的强国阿克苏姆,企图联合阿克苏姆,对波斯展开一场抢购中国丝货的贸易战。  

6.在我国史书上,东罗马帝国被称为拂菻。我国北朝的前凉、南方的东晋都同它有着交往。此外,由于佛教在华的迅速传播,丝绸古道南通印度的支线,以及南海、印度洋的海道交通均明显兴盛繁荣起来。如东晋时我国的法显自陆路前往印度求经,由海路回还,使人们从比例中看到当时中西交通与交流的发展程度。

参考资料:丝绸之路-百度百科

今日标准
2025-07-29 广告
今日标准走心机国内一流品牌,咨询热线:18575552252,即可获得免费的加工方案;大厂有保障,让您品质无忧;免费上门安装、调试、培训,让您售后无忧;可按需定制根据客户产品要求,自主开发,模块化刀具排布,让客户更省心!特别适合加工细长轴类...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今日标准提供
情感心理咨询思乔
2019-10-14 · TA获得超过331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5.6万
展开全部
玄奘西天取经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土高僧赴西天取经者络绎不绝。三国有朱士行,东晋有法显,唐代僧人有慧超、悟空等,最著名的当属玄奘。

玄奘(600—664年),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少年时代父母双亡,13岁那年出家当了和尚,20岁时在成都受具足戒,正式取得僧人资格。此后他游历各地,参访名师,佛学造诣日深。在多年的学习中,他感到他所学的各种佛教经论的说法不一,且其老师所教的观点也不尽一致,由此萌发了一个念头,去佛教的故乡天竺(今印度一带),求取真经。

当时唐朝初建,西北面临突厥的威胁。因此规定人员出关要申请“过所”(通行证)。玄奘上书申请西行求法,但未获批准。他继续努力,等待时机。

公元627年(唐贞观元年)秋,长安一带遭受自然灾害。唐太宗李世民下令所有人可以四出随丰就食。求法心切的玄奘,收拾行囊,不顾一切地混在灾民群中,出了长安城,开始了漫长而又艰险的西行求法之路。

玄奘与人搭伴到了河西走廊,因名声很大,应请在凉州(今武威)讲经。西行的意图被人知道,受到官府通缉,所以只有一个人昼伏夜行。出玉门关后独自在沙漠中摸索前进,饥渴难忍,冒险到烽燧下取水,差一点被守卒放箭射中。幸亏守烽校尉王祥笃信佛教,不仅供给玄奘食物,还给他指点了捷径。玄奘进入流沙后行百余里,迷失道路,找不到水源,又不幸盛水袋倾泻,四天五夜滴水未进,昏迷在沙漠中。至第五夜半,忽然被凉风吹醒,乘马又走了约十里,马突然向一个地方狂奔而去,原来是处草青泉甘之地。玄奘得救,抵达伊吾。于628年到达高昌(今高昌故城)。高昌王麴文泰笃信佛教,在深夜手持蜡烛亲自出宫相迎,给予最高礼遇,欲强留玄奘,长期供养。玄奘决意西行求法,并以绝食相拒。麴文泰只好作罢,与玄奘结为兄弟,请他取经后再回高昌。并赠送黄金百两及绫绢等物,组织护送队伍,作书二十四封给沿途国家,请求提供帮助。

玄奘继续西行,经过焉耆到屈支(今库车),受到盛大欢迎,停留六十多天,翻越凌山(今天山穆素尔达坂)到素叶城(即碎叶城,今托克马克)、赤建国(今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东)、葱岭(今帕米尔)、铁门关(今杰尔宾特),到达睹货罗国(即吐火罗国,今阿富汗北境),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巴尔赫)拜谒释迦牟尼遗迹,然后翻越兴都库什山,游历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陀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一带),到达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在此留居两年,熟读佛经,研究佛学。以后,经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那仆底国(今印度北部之菲罗兹布尔)、?"烂达罗国(今印度北部贾朗达尔)、窣禄勤那国(今印度北部罗塔克北)、秣底补罗国(今印度北部门达沃尔)到曲女城(今印度恒河西岸之勒克)。贞观五年,抵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巴拉贡)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

玄奘在那烂陀寺苦学了5年,为寺中解经论五十部的十人之一,大为戒贤法师所赏识,受到优待。后来受到戒日王的邀请,参加曲女城大会。这是一次大规模宣扬大乘佛教,驳斥邪说的辩论大会,与会者有五印度十八国国王,大小乘僧三千余人,婆罗门等两千余人,那烂陀寺僧众千余人,盛况空前。会中以玄奘为论主,悬其论点于会场门外,声明有能指出一字无理可破者,甘愿斩首相谢,其信心如此勇敢坚定,实属罕闻。经过18日,竟无一人能发异论者。于是,玄奘的声誉传遍了五印度。这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事。

之后玄奘启程返国,为恪守15年前再回高昌的诺言,他取道塔什库尔干、和田,得知麴文泰已故,高昌国已亡,痛惜之余,经敦煌于645年(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返回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唐太宗亲自接见,慰勉有加,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在弘福寺译经并完成《大唐西域记》,记录所见所闻,成为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正如印度史学家辛哈和班纳吉所说:“中国的旅行家如法显、玄奘,给我们留下了有关印度的宝贵记载。不利用中国的历史资料,要编一部完整的佛教史是不可能的。”

在以后的日子里,玄奘主要在慈恩寺主持佛经翻译,奏请造塔安置经像获准,建成大雁塔。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任创学
2019-10-14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1万
展开全部
1.玄奘(600-664年),唐朝著名佛教僧人。俗姓陈,名禕。13岁出家,玄奘是他的法名。他为了追求佛教学问,遍访名师,到处游历,对当时中国佛学各个门派的理论都曾接触和理解。但他心中仍有许多疑问,於是决定到印度求访佛经,参验真理。

2.唐贞观元年(627年),他从长安出发,经兰州,到凉州(今武威)及敦煌,独自一人冒险度过大戈壁,历尽艰险终到达伊吾(今新疆哈密)。在高昌王麴文泰的资助下,他通过丝绸之路的传统北道行进,终於到达印度,访问了慕名已久、当时最大规模的佛教寺院那烂陀寺。

3.他在印度停留多年,足迹遍及整个印度国境,佛教学问更是无人能及;他精通佛学全部经典,即经、律、论三种经藏,获得了「三藏法师」的称号,这是佛教的最高荣誉。最后,玄奘在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返回长安,唐太宗命令宰相率领朝臣出迎,长安更是万人空巷。

4.归国以后,玄奘专心翻译带回的佛经,前后共译出75部,1,335卷。他创立了法相宗佛教学派,培养了一批著名弟子。

5.玄奘应唐太宗的要求,根据自己的游历,写下了《大唐西域记》,是记录当时西域和丝绸之路的珍贵典籍。他的平生事迹,则记录在他弟子慧立、彦悰所写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6.玄奘取经历尽艰险,他的毅力和精神深深感动著后人,特别是根据他取经的故事写成的《西游记》更令他成为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



扩展资料:

1.汉以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数百年战乱频仍,民族关系与社会关系格局错综变换,对中西交通有一定影响。不过,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并没有中断。

2.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在这一动荡时期发展为三条。南道仍称南通,与两汉时期比较,路线没有什么变更。原来的北道,此时改称中道。这两条道路和旧时一样,越过帕米尔高原以后,向西可远至波斯湾,同南可抵达印度洋。

3.新增的北道,是从玉门关西北绕过白龙堆沙漠,经过高昌,到达龟兹,再经过疏勒、大宛,抵达波斯、拂菻国(即东罗马帝国),最后到达西海(今地中海)。这条新线路的开辟,显然与东罗马帝国有关。

4.原来,在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将拜占庭(今伊斯坦堡)扩建为帝国新都,并以皇帝的名字命名为君士坦丁堡。公元395年,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领有从巴尔干半岛、直到两河流域与埃及的广大疆土,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成为中西交通与交流的主角。

5.东罗马帝国一直重视与中国的丝绸贸易。为了打破波斯中介贸易的垄断,它甚至两次派遣使节前往当时地跨红海两岸的强国阿克苏姆,企图联合阿克苏姆,对波斯展开一场抢购中国丝货的贸易战。

6.在我国史书上,东罗马帝国被称为拂菻。我国北朝的前凉、南方的东晋都同它有着交往。此外,由于佛教在华的迅速传播,丝绸古道南通印度的支线,以及南海、印度洋的海道交通均明显兴盛繁荣起来。如东晋时我国的法显自陆路前往印度求经,由海路回还,使人们从比例中看到当时中西交通与交流的发展程度。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古方红糖
2019-10-19 · 那几天,喝古方红糖
古方红糖
黔西南古方红糖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9年5月27日,是全国二百七十四家制糖企业中唯一 一家单纯红糖生产企业,是贵州省第一家获得食品安全QS认证的企业,也是贵州省红糖地方标准的起草单位。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西口,狭义的西口指长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即晋北人、陕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汇点。西口是晋商、陕商出关与内蒙外蒙贸易的地方,所以走西口的主力人群包括晋北人,陕北人,河北人。后西口泛指在长城以北的内外蒙古从事农业、商品交易的地方,包括陕西北部的神木口,河北北部的张家口以及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我们要尊重史实,既是对历史的负责,也是对后人的负责。
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清初通过康雍乾三世的休养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走西口”、“闯关东”、"蹚古道"、“拓北庭”、“填四川”“下南洋”和"赴金山",形成近代七股大的移民浪潮,大部分是以谋生为特点的非官方行为。“走西口”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走西口”这一移民活动,大大改变了内蒙古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生活方式。同时,占移民比例极高的山西移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将山西的晋文化带到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使当地形成富有浓郁山西本土特色的移民文化。晋文化作为农耕文化的一部分,通过人口迁移,与当地的游牧文化相融合,形成富有活力的多元文化,丰富了中国的文化。
山西北部土地贫瘠,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的恶劣迫使晋北很多人到口外谋生。“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的山西旧谣充分说明“走西口”者多为自然灾害引起的饥民。清光绪三年至五年,山西等省大旱三年,出现被称为“丁戊奇荒”的近代最严重的旱灾,甚至部分地区寸雨未下。自然灾害引起的人口流迁,以忻州、雁北等晋北地区最为突出。晋北各州县贫瘠的土地,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大批百姓离开故土。例如“阳高地处北塞,砂碛优甚,高土黄沙,满目低土,碱卤难耕……地瘠民贫,无所厚藏,一遇荒歉,流离不堪。”在贫瘠的土地,寒冷的气候,无川流灌溉的恶劣自然环境里,晋北人生活困苦。每遇灾歉,人们不得不流离失所,奔赴口外谋生。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香草巧克力b8
2019-10-14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西游记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3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4)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