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王淮传文言文
1. 王淮之,字元曾全文翻译
译文王淮之,字元曾,琅邪临沂人。
高祖父王彬曾任尚书仆射。曾祖父王彪之曾任尚书令。
祖父王临之,父亲王纳之,都是御史中丞。曾祖父王彪之见多识广,熟悉朝廷礼仪,世代相传,并熟悉江南旧事,世人皆有口碑,人们称之为“王氏青箱学”。
王淮之精通《礼传》,富于文辞。出仕为本王国右常侍,桓玄大将军任参军。
桓玄篡位,任命他为尚书祠部郎。义熙初年,又任尚书中兵郎,高祖迁车骑中军参军、丹阳丞、中军太尉主簿,出京任山阴令,有能干的名声。
参与征讨卢循有功,被封为都亭侯。又为高祖镇西、平北将军、太尉参军,尚书左丞,本郡大中正。
宋台建,任命御史中丞,被同事所畏惧。淮之父亲纳之、祖父临之、曾祖父彪之到淮之,世居此职。
淮之曾作五言诗,范泰嘲讽说:“你只会弹劾别人而已。“淮之的严肃地回答:“那也比你家世代闺门 *** 的好吧”。
后来因为受谢灵运杀人的牵连,被免去官职。 宋高祖承受天命,授黄门侍郎。
永初二年,上奏说:“郑玄注《礼记》,三年之丧,二十七个月,吉利,古今学者多认为符合礼的要求。晋初用王肃的建议,掸祭在一个月,二十五个月后除丧,于是就以此为制度。
江左以来,只有晋朝这么施行;士大夫,多从以往的制度。何不恢复先王制度,以顺人心。
丧失了悲戚的氛围,从以前的教训可以得出。现在大宋开国,万物依照道理而运行。
我认为应当顺从人心,用玄学为制度,朝野上下同一礼仪,每家没有不同的习俗。”。
升任司徒左长史,出任始兴太守。元嘉二年,任抚军将军江夏王刘义恭长史、历阳太守,行州府的职位,安抚合理,对军民都有利。
不久入朝为侍中。第三年,改任都官尚书,改任吏部尚书。
他的性情严厉急躁,在绅士中颇失声望。出任丹阳尹。
淮之的研究旧时礼仪,问题没有不回答,当时大将军彭城王刘义康任职尚书。常常感叹说:“为什么需要议论玄虚,能有像王淮之这样的两三人,天下就治理好了。
“然而他不崇尚风雅,不为当时人所推重。撰有《仪注》,是朝廷到现在一直奉行的。
元嘉十一年去世,当时五十六岁。追赠为太常。
出处 《宋书》列传第二十:范泰、王淮之、王韶之、荀伯子。《宋书》是一部记述南朝刘宋一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梁沈约撰,含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共一百卷。今本个别列传有残缺,少数列传是后人用唐高峻《小史》、《南史》所补。
八志原排在列传之后,后人移于本纪、列传之间,并把律历志中律与历两部分分割开。《宋书》收录当时的诏令奏议、书札、文章等各种文献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于后代的研究。
该书篇幅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很注意为豪门士族立传。 作者沈约,字休文。
吴兴武康人,出身江南大族。历仕宋、齐、梁三朝,曾自称“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
齐永明五年(487年)时,任太子家令兼著作郎,奉诏撰《宋书》。他依据宋代何承天、苏宝生、徐爰等修撰的《宋书》及其他记述宋代历史的书籍,增补宋末十几年的事迹,只用一年时间,到六年二月就完成本纪、列传七十卷,后又续修八志三十卷。
沈约以文字称世,有文集九卷。 原文王淮之,字元曾,琅邪临沂人。
高祖王彬,尚书仆射。曾祖王彪之,尚书令。
祖王临之,父王纳之,并御史中丞。彪之博闻多识,练悉朝仪,自是家世相传,并谙江左旧事,缄之青箱,世人谓之“王氏青箱学”。
淮之兼明《礼传》,赡于文辞。起家为本国右常侍,桓玄大将军行参军。
玄篡位,以为尚书祠部郎。义熙初,又为尚书中兵郎,迁参高祖车骑中军军事,丹阳丞,中军太尉主簿,出为山阴令,有能名。
预讨卢循功,封都亭侯。又为高祖镇西、平北、太尉参军,尚书左丞,本郡大中正。
宋台建,除御史中丞,为僚友所惮。淮之父纳之、祖临之、曾祖彪之至淮之,四世居此职。
淮之尝作五言,范泰嘲之曰:“卿唯解弹事耳。”淮之正色答:“犹差卿世载雄狐。”
坐世子右卫率谢灵运杀人不举,免官。 高祖受命,拜黄门侍郎。
永初二年,奏曰:“郑玄注《礼》,三年之丧,二十七月而吉,古今学者多谓得礼之宜。晋初用王肃议,祥衤覃共月,故二十五月而除,遂以为制。
江左以来,唯晋朝施用;缙绅之士,多遵玄义。夫先王制礼,以大顺群心。
丧也宁戚,著自前训。今大宋开泰,品物遂理。
愚谓宜同即物情,以玄义为制,朝野一礼,则家无殊俗。”从之。
迁司徒左长史,出为始兴太守。元嘉二年,为江夏王义恭抚军长史、历阳太守,行州府之任,绥怀得理,军民便之。
寻入为侍中。明年,徙为都官尚书,改领吏部。
性峭急,颇失缙绅之望。出为丹阳尹。
淮之究识旧仪,问无不对,时大将军彭城王义康录尚书事,每叹曰:“何须高论玄虚,正得如王淮之两三人,天下便治矣。”然寡乏风素,不为时流所重。
撰《仪注》,朝廷至今遵用之。十年,卒,时年五十六。
追赠太常。子王兴之,征虏主簿。
2. 《宋史 朱倬传》译文
朱悼,字汉章,唐朝宰相敬则的后,七世祖避开地福建,为闽县人。社会学《易》,
进入大学。宣和五年,登进士第,调常州宜兴簿。金将侵犯边境,居民寻求避难,倬做准备
船供应,众人得到帮助。不久,民众告诉涝在郡,郡发布檄文倬拷问,于是免除田租十分之九,防守愤怒,不
能改变。张浚推荐倬,请回答,除福建、广东西部财政所属官。宣谕使明我再向朝廷推荐,当时
正因为刘豫为忧虑,倬便赐他回答,估计他们一定会失败。高宗喜出望外,下诏改合入官。与丞相秦桧抵触,
从教授越州。用张守推荐,除诸王府教授。秦桧恶言兵,悼论掩埋工作,又违背的。
梁汝嘉制置浙东,表代理参谋。有盗贼被抓,属倬审讯,两人单独逃窜,我释放不追究。
说:“我祖父尉崇安天,获得敌人二百,因死亡70多人。祖父认为这饥民抢吃你们,乌
可以全部绳之以法?全部免除他们的罪,不以求得奖赏。那我们可以感到祖父吗?“通判南剑。建寇阿魏多
数千,剑站在建,军队J更不可用,倬重赏招募士兵抓获,境内到平。
为了解惠州。陛辞,因此说曾策刘豫一定失败,高宗记下他的话,问:“你长时间拖延什么?”
倬说:“被困在桧。”上严肃地安慰,看着他。十天的时间,任国子监丞,不久授任浙西提举,
并且命令自己现在在国内除提举官,今天早上离开上殿,大概是倬设立的。既然回答,上说:“你把我亲自提拔
出任户部使者,使人们了解内外信任均。“又问:“别人不了解你,我只知道你。”除右正言,
屡经升迁任中丞。他曾经说:“君主任命耳目,不是报复任气之地,肯定上合天意。”每次上书就
早起露告诉,如果上帝鉴临。奏疏共几十,如果打开粮仓,免除米价,减少私盐,考核军粮,率
焚烧稻草不传。知贡举,迁参知政事。
绍兴三十一年,任命尚书右仆射。金军侵犯江,倬战阵、准备、响应三策,并对军队应
的胜利,上深这样的。又策敌人三件事:在上位的人是在建筑设计,中等的防守,下面是随意渡江,
金必出此下策。果然如他所料。史浩、虞允文、王淮、陈俊卿、刘琪的选用,都宽广的推荐
啊。
高宗从建康回銮,有内禅思想。倬秘密上奏说:“靖康之事正以传位太匆忙,我们何不姑且慢慢
的。“心不安,多次请求离去。朝廷下诏,任命观文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孝宗即位,建议
我认为说,降为资政殿学士。第二年退休,死亡。恢复原官职,恤典像宰相,追赠特进,谧号文
李靖。
悼公二十世裔孙朱本龙著
望采纳
3. 王淮之字元曾全文翻译
王淮之,字元曾,琅邪临沂人。
曾祖父王彪之见多识广,熟悉朝廷礼仪,自从这家世代相传,并熟悉江南旧事,世人皆有口碑,人们称之为“王氏青箱学”。淮之同时精通《礼传》,富于文辞。
出仕为本王国右常侍,桓玄大将军行参军。桓玄篡位,任命为尚书祠部郎。
义熙初年,又任尚书中兵郎,高祖迁车骑中军参军、丹阳丞、中军太尉主簿,出京任山阴令,有能干的名声。参与征讨卢循有功,被封为都亭侯。
又为高祖镇西、平北将军、太尉参军,尚书左丞,本郡大中正。宋台建,任命御史中丞,为朋友所畏惧。
淮之的父亲接受了、祖临的、曾祖父李彪的到淮的,世居此职。淮之曾作五言诗,范泰嘲讽说:“你只有解弹事而已。
“淮之的严肃地回答:“还差你世代雄狐。”因为太子右卫率谢灵运杀人不举,免去官职。
宋高祖承。
4. 《宋史 朱倬传》译文
当时正因为刘豫为忧虑。不久,每次上书就早起露告诉,今天早上离开上殿:“我祖父尉崇安天、刘琪的选用。张浚推荐倬,不久授任浙西提举,不是报复任气之地、陈俊卿朱悼:“君主任命耳目、响应三策,倬重赏招募士兵抓获。高宗喜出望外。既然回答,看着他。建寇阿魏多数千,任命观文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宣谕使明我再向朝廷推荐。陛辞,如果上帝鉴临,使人们了解内外信任均,倬战阵。”上严肃地安慰,两人单独逃窜、王淮?”倬说,问,下面是随意渡江。朝廷下诏:在上位的人是在建筑设计,降为资政殿学士、准备,属倬审讯,从教授越州,获得敌人二百、虞允文。又策敌人三件事,免除米价,死亡。为了解惠州。史浩,上深这样的,我们何不姑且慢慢的,因死亡70多人,考核军粮。”除右正言,并且命令自己现在在国内除提举官,表代理参谋,减少私盐:“别人不了解你,众人得到帮助。“又问,谧号文靖,金必出此下策。孝宗即位。梁汝嘉制置浙东,任国子监丞,乌可以全部绳之以法。他曾经说、广东西部财政所属官,下诏改合入官,请回答?全部免除他们的罪,又违背的,迁参知政事。金将侵犯边境,登进士第:“你长时间拖延什么,有内禅思想,因此说曾策刘豫一定失败。高宗从建康回銮,除福建,都宽广的推荐啊,进入大学,并对军队应的胜利。有盗贼被抓,倬便赐他回答?“通判南剑,屡经升迁任中丞,追赠特进。十天的时间:“被困在桧,军队J更不可用,剑站在建。奏疏共几十,除诸王府教授。恢复原官职,上说。金军侵犯江,不
能改变。知贡举,于是免除田租十分之九,郡发布檄文倬拷问,我只知道你,任命尚书右仆射。“心不安,不以求得奖赏。说,率焚烧稻草不传,民众告诉涝在郡,七世祖避开地福建,唐朝宰相敬则的后。那我们可以感到祖父吗,居民寻求避难,中等的防守,建议
我认为说,恤典像宰相。宣和五年,字汉章,防守愤怒。
绍兴三十一年。用张守推荐:“你把我亲自提拔出任户部使者,为闽县人。与丞相秦桧抵触,如果打开粮仓,调常州宜兴簿。社会学《易》,境内到平,我释放不追究,大概是倬设立的,倬做准备船供应。祖父认为这饥民抢吃你们,估计他们一定会失败,高宗记下他的话。秦桧恶言兵,肯定上合天意,悼论掩埋工作:“靖康之事正以传位太匆忙。果然如他所料。倬秘密上奏说,多次请求离去。第二年即退休。
5. 文言句子翻译
《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蒙恬负责外部事物 而蒙毅常在朝中出谋画策
《元史•贾鲁传》 “ 选丞相东曹掾。”-选拔丞相东曹掾【 汉制,丞相、太尉自辟掾吏分曹治事,有东曹掾,秩比四百石,月五十斛,初出督为刺史,后主二千石长吏及军吏的迁除。三国因之。】
《晋书•许迈传》“迈少恬静,不慕仕进” -许迈少时恬静 不热衷于仕途功名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子产其将知政矣。”-郑子产就要执政了
《孟子 梁惠王下》“见贤焉,然后用之” -发现了贤良的人 就任用他
《谭嗣同》“旋升宁夏道。”-不就升任宁夏道台
《宋史•辛弃疾传》“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 -因为镇压起义的赖文政 有功劳 被加封秘阁修撰【官职】
《宋史•理宗纪》:“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补转官资有差”为何意?)-补选官位有俸禄有实际的事情做【实职】
《记王忠肃公翱事》“后公改两广,太监别泣”-后来王忠肃公改派到两广地区任职 太监哭着送别
《三国志•王修传》“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 -初平年中期 孔融征召他为主簿 代理高密县令的职位
《宋史"韩琦传》“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任命韩琦为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韩愈《进学解》“暂为衔使,遂窜南夷” -暂时做御史 就被贬官到南方夷人之地了
《后汉书•明帝纪》“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 *** 受其殃”- 郎中令在京城做官 外放到地方上担任实职 如果其人有缺点 那么老百姓就会遭殃
《后序》“辞相印不拜”-辞去丞相的印信没有授予官职
《汉书•疏广传》“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当天父子称病请求去职 三个月后皇帝恩准
“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七十岁时 归隐山野 告老还乡
“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当时天下刚刚安定 李通想辞掉官职 因为病情向皇帝请求辞官
“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祁黄羊请求退休养老 晋侯问谁能继承他的位置
“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得到主管监察和州税务的官职 父母又不想远行 包拯就解职回家奉养老人
6. 古文《宋史张熹传》翻译
选入练习题的古文基本在网上都能查到翻译。但您说的似乎是朱熹传。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徽州婺源人。他父亲朱松字乔年。朱熹从小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就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像这样去做,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
十八岁参加乡贡考试,后考中绍兴十八年进士。淳熙五年,朱熹受命掌管南康军。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事情结束后,朱熹上表请求按照规定的标准奖赏献粮救灾的人。他还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当时浙东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要求他当天轻车前往就任。(然而)又因为朝廷对南康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朱熹辞谢了这一职务,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朱熹就任后,立刻给其他州郡写信,召集米商,免除(蠲:juān)他们的商税,等朱熹到达浙东,外地商船运来的粮食已经聚集了很多。朱熹每日查访民情,到州县巡行考察,单车独行,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道他的身份。郡县的官吏害怕他的严峻的作风,有的甚至弃官离去,辖区之内,秩序肃然。所有丁钱、役法这类规定条款,如对百姓不利,他全部整理出来加以革除。朱熹在赈济灾荒之余,还按照实际进行规划,一定为百姓做长远的打算。有人毁谤朱熹,说他政务荒疏,皇上对王淮曰:“朱熹政绩却是大有可观啊。”
朱熹在考中进士的五十年里,外地做官只有二十七年(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绩,九考则为二十七年),在朝中做官才四十日。家境一向贫寒,以至常常断粮,但他却能安然处之。有的学生从远方来向他请教,他就用豆饭藜汤来招待,并和他们一起吃饭。朱熹常常(需要)开口向别人借钱以维持生活,但是,对于不合道义的钱,却一分不取。朱熹做学问,大致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掌握其内在规律,并自我检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他曾说过,古代圣贤的思想学说流散在典籍之中,由于圣贤经书的宗旨没有阐明,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也就含混隐晦。于是,朱熹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他所写的书在世上广泛流传。朱熹死后,朝廷把他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朱熹一生写的文章共一百卷,他的学生的问答一共八十卷,还有别录十卷。
7. 宋史 辛弃疾传全文翻译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与党怀英同学,并称辛、党。当初(辛、党)占卜仕途,将蓍草折断(占卜),怀英得到的是坎卦,于是留(在北方)为金主做事,而辛弃疾得到离卦,就下决心南归大宋。
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纷纷起义。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号称天平节度使,调配管辖山东、河北效忠大宋王朝的军马,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劝耿京作南归决断。僧人义端,好论军事,早先辛弃疾有时跟他有来往。等到辛弃疾在耿京军中,义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辛弃疾)劝他投奔耿京,让他做了耿京的下属。义端一天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而逃,耿京大怒,要杀辛弃疾。辛弃疾说:“请给我三天为期,不抓到他,再杀我也不晚。”他推测义端一定将义军的虚实报告金帅,马上行动抓住了他。义端(用计)道:“我知道你真正的命相,是青犀相,你有力量杀人,(然而)幸运的是你不会杀我。”辛弃疾(并不理会),斩其首回报耿京,耿京更认为他是壮士。
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正遇张安国、邵进已杀耿京降金了,辛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直奔金营,(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朝廷还是将先前的官职授予辛弃疾,改做江阴检判。当时他二十三岁。
乾道四年,(他)到建康府做通判。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强硬而直露,不被(孝宗帝)采纳。(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改任司农主簿,出任滁州知府。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村落破败,辛弃疾放宽并减轻赋税,招回逃难流散的百姓,教练民兵,提议军队屯垦,于是创立了奠枕楼,繁雄馆。朝廷征召(辛弃疾)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很看重他,叶衡入朝为相,竭力推荐胸有大志谋略过人的辛弃疾。(孝宗)召见,改任仓部郎官,做江西提点刑狱。(因为)铲平大盗赖文政有功,加官秘阁修撰。(后)调任京西转运判官,做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