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何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展开全部
因为孔子在卫国之行后发现自己不仅被卫国君主欺骗了,还被卫国君主身边的小人仗势愚弄。孔子于是指责卫国君主听信身边小人。孔子离开卫国之后,就发了感慨:“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的意思是和那些内心阴险狡诈、卑鄙无耻的人是最难相处的,和他亲近相处时他不懂得谦逊有礼对别人,别人疏远他了,他又有怨恨。
出自——春秋战国孔子及弟子《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
扩展资料: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展开全部
孔子曾经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似乎已经成为老先生一个不大不小的“污点”,那就是有“歧视妇女”之嫌。其实,与孔子一样持相近观点的不乏其人,而且都是赫赫有名的哲学家。比如叔本华,这个痛苦的哲学家就极为鄙视女性;还有尼采,大家一定记得他的关于面对女人要拿起手中的鞭子的更为极端的说法。
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就象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一样。比如叔本华,这位贫穷的哲学家每每在他苦苦思索宇宙与人生的玄妙问题时就会遭到那个恶婆娘房东的折磨和骚扰,让他痛苦万分。而这个女房东,也因此差点遭到忍无可忍的哲学家的“动粗”。与动拳头的叔本华以及主张举起鞭子的尼采相比,我们的孔圣人就要显得含蓄多了,他只是抱怨“难养也”。而且,他是把女子和小人结合起来说的,这里面的意味其实已经发生了变化。
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这句话的真实意思。
虽然大家嘴上常常挂着这句话,可是,我却怀疑大家并不真正懂得其中的意思。如果大家读过《论语》,就知道,完整的原文应该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句话的完整意思应该是:如果仅仅是女子尚且可以想办法敷衍、相处和伺候,如果仅仅是小人尚且可以想办法敷衍、相处和伺候,但如果是女子和小人勾结起来就没有办法而且难以敷衍、相处和伺候了。为什么?因为如果和他们走得太近,就会不得好死,连抱孙子的机会都没有;如果对他们敬而远之,那么他们就会怨恨你,把你当敌人,结果一样难以预料。
所谓小人,并不是贵族与平民的“大人”与“小人”之别,就是指道德低下的人。孔子在这里有非常强烈的道德指向。而“唯”是一种绝对的指称,意思是仅仅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如果我们完整的理解了这句话,就会明白,孔圣人那里是愤怒和声讨,分明是无奈、沮丧和害怕,并因此而发的牢骚和感叹。比起叔本华和尼采来,他显得更加胆怯和担心。
大家熟知的原因,大概就是孔子在卫国的故事。孔子在卫国受到国君灵公的热情款待。可是,有一天,卫灵公的夫南子派人对孔子说:“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不得已而见之。”而见面的过程很滑稽,“孔子入门,北面稽首。” 卫南子则在帐帏之中拜谢,身上佩带的珠宝玉佩叮当作响。这件事情引起了孔子的极度反感。一个月后,卫灵公邀请孔子出行,卫灵公和夫人南子乘第一辆车,孔子乘第二辆车,大有现在国家元首出行的风头,“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过曹。”卫灵公和夫人南子爱慕虚荣喜欢出风头的作风让孔子非常讨厌,孔子认为,一个注重道德修养的人是不会如此热衷于爱好声色的,于是选择离开。其时,孔子已经是名人,孔子觉得卫灵公之所以热情款待自己,不过是要附庸风雅博得清名而已,并不是真的赏识自己的学问。
很多人以为,正是这个经历使得孔子说出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话。但是,如果孔子就因为这点而对卫灵公夫妇如此厌恶,是说不过去的,也不符合他“中庸”的主张。不管怎么说,卫灵公对孔子还是很不错的,南子夫人虽然爱慕虚荣、小心眼儿,但是也并没有不尊重孔子。而且,在来卫国之前,孔子因为长得象一个和陈国人结仇的叫“阳虎”的鲁国人而被陈国“拘留”,差点被杀害,多亏卫灵公救了他。因此,孔子似乎不该有如此激烈的反应。这里面肯定有原因。
在我看来,原因之一,是孔子看到了危险。所谓“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其实就是给卫灵公下了个“小人”的判断。而且,因为卫灵公过于宠幸南子夫人,也即前面我们说的女子与小人勾结得很紧,而且小人过于听信女子的话,这就是孔子所谓的危险,只要那天孔子对南子稍有不敬,也许灾祸就来临了。所以孔子要赶紧跑。事实上前面南子夫人要求孔子去拜见她就是一种威胁和暗示。
原因之二,在于孔子先祖的一段惨痛经历。也许大家都不知道,孔子其实并不是鲁国人,而是宋国人。公元前710年,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在宋国任宋殇公的大司马,而“大司马孔父嘉妻好”,也就是说孔父嘉的妻子很漂亮。有一天,她也是乘着马车“出,道遇太宰华督。督悦,目而观之。”从此就种下了灾祸。华督为了得到孔父嘉的妻子,派人四处散布流言,诬蔑宋殇公和孔父嘉频繁发动战争(实际情况是宋国由于得罪了郑国而数次遭到郑国以及追随郑国的诸侯们的侵扰),进而煽动不满的百姓发动暴乱杀死了孔父嘉和宋殇公,夺走了孔父嘉的妻子(见《史记》宋微子)。孔父嘉的儿子木金户则被仆人悄悄抱着逃到了鲁国,而这人就是孔子的五世祖。孔子家族由此定居鲁国。
我想,这才是孔子得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根本原因。其中,孔父嘉妻出门乘车招摇过市的情形和卫灵公夫妇乘车招摇过市的情形何其相似。而且,其中一句话很关键:“督利孔父妻”。这说明,华督是“利诱”了孔父嘉的妻子以后才着手除掉孔父嘉的,两人是有“奸情”的。又是一起女子与小人勾结的例子。而这起例子,其中的女子,竟然就是孔子的六世祖母。
而更为有趣的是,孔子对卫灵公夫妇、孔父嘉对其妻与华督的遭遇,刚好就是“怨”与“不孙”两种结局的真实写照。孔子对南子夫人保持距离(远之),几乎招致南子夫人甚至是卫灵公的怨恨(南子派人暗示孔子去拜见自己时所说的话表明卫灵公是知道这件事并且持支持态度的);孔父嘉由于与小人华督同朝为臣,华督又和他的妻子勾结,和他们走得太近(近之),结果招来杀身之祸。这短短一句话,蕴含着两段真实经历以及对于“小人”与“女子”勾结的不良后果的警惕与恐惧。其实,是一种很深的“政治智慧”。
到这时,我们就应该可以理解孔子为什么对于女子和小人的勾结如此反感如此愤怒了吧。其实,那是源于一段家族的刻骨铭心的不可回首而又深藏于记忆之中的耻辱的历史,它以几乎导致孔子家族毁灭的惨痛告戒着圣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也因此,女子的最好的归宿就是“无才便是德”,否则,她就难以抗拒小人的诱惑。这是孔夫子给女人开出的良方。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引用理子丶315的回答:
孔子曾经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似乎已经成为老先生一个不大不小的“污点”,那就是有“歧视妇女”之嫌。其实,与孔子一样持相近观点的不乏其人,而且都是赫赫有名的哲学家。比如叔本华,这个痛苦的哲学家就极为鄙视女性;还有尼采,大家一定记得他的关于面对女人要拿起手中的鞭子的更为极端的说法。 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就象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一样。比如叔本华,这位贫穷的哲学家每每在他苦苦思索宇宙与人生的玄妙问题时就会遭到那个恶婆娘房东的折磨和骚扰,让他痛苦万分。而这个女房东,也因此差点遭到忍无可忍的哲学家的“动粗”。与动拳头的叔本华以及主张举起鞭子的尼采相比,我们的孔圣人就要显得含蓄多了,他只是抱怨“难养也”。而且,他是把女子和小人结合起来说的,这里面的意味其实已经发生了变化。 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这句话的真实意思。 虽然大家嘴上常常挂着这句话,可是,我却怀疑大家并不真正懂得其中的意思。如果大家读过《论语》,就知道,完整的原文应该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句话的完整意思应该是:如果仅仅是女子尚且可以想办法敷衍、相处和伺候,如果仅仅是小人尚且可以想办法敷衍、相处和伺候,但如果是女子和小人勾结起来就没有办法而且难以敷衍、相处和伺候了。为什么?因为如果和他们走得太近,就会不得好死,连抱孙子的机会都没有;如果对他们敬而远之,那么他们就会怨恨你,把你当敌人,结果一样难以预料。 所谓小人,并不是贵族与平民的“大人”与“小人”之别,就是指道德低下的人。孔子在这里有非常强烈的道德指向。而“唯”是一种绝对的指称,意思是仅仅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如果我们完整的理解了这句话,就会明白,孔圣人那里是愤怒和声讨,分明是无奈、沮丧和害怕,并因此而发的牢骚和感叹。比起叔本华和尼采来,他显得更加胆怯和担心。 大家熟知的原因,大概就是孔子在卫国的故事。孔子在卫国受到国君灵公的热情款待。可是,有一天,卫灵公的夫南子派人对孔子说:“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不得已而见之。”而见面的过程很滑稽,“孔子入门,北面稽首。” 卫南子则在帐帏之中拜谢,身上佩带的珠宝玉佩叮当作响。这件事情引起了孔子的极度反感。一个月后,卫灵公邀请孔子出行,卫灵公和夫人南子乘第一辆车,孔子乘第二辆车,大有现在国家元首出行的风头,“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过曹。”卫灵公和夫人南子爱慕虚荣喜欢出风头的作风让孔子非常讨厌,孔子认为,一个注重道德修养的人是不会如此热衷于爱好声色的,于是选择离开。其时,孔子已经是名人,孔子觉得卫灵公之所以热情款待自己,不过是要附庸风雅博得清名而已,并不是真的赏识自己的学问。 很多人以为,正是这个经历使得孔子说出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话。但是,如果孔子就因为这点而对卫灵公夫妇如此厌恶,是说不过去的,也不符合他“中庸”的主张。不管怎么说,卫灵公对孔子还是很不错的,南子夫人虽然爱慕虚荣、小心眼儿,但是也并没有不尊重孔子。而且,在来卫国之前,孔子因为长得象一个和陈国人结仇的叫“阳虎”的鲁国人而被陈国“拘留”,差点被杀害,多亏卫灵公救了他。因此,孔子似乎不该有如此激烈的反应。这里面肯定有原因。 在我看来,原因之一,是孔子看到了危险。所谓“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其实就是给卫灵公下了个“小人”的判断。而且,因为卫灵公过于宠幸南子夫人,也即前面我们说的女子与小人勾结得很紧,而且小人过于听信女子的话,这就是孔子所谓的危险,只要那天孔子对南子稍有不敬,也许灾祸就来临了。所以孔子要赶紧跑。事实上前面南子夫人要求孔子去拜见她就是一种威胁和暗示。 原因之二,在于孔子先祖的一段惨痛经历。也许大家都不知道,孔子其实并不是鲁国人,而是宋国人。公元前710年,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在宋国任宋殇公的大司马,而“大司马孔父嘉妻好”,也就是说孔父嘉的妻子很漂亮。有一天,她也是乘着马车“出,道遇太宰华督。督悦,目而观之。”从此就种下了灾祸。华督为了得到孔父嘉的妻子,派人四处散布流言,诬蔑宋殇公和孔父嘉频繁发动战争(实际情况是宋国由于得罪了郑国而数次遭到郑国以及追随郑国的诸侯们的侵扰),进而煽动不满的百姓发动暴乱杀死了孔父嘉和宋殇公,夺走了孔父嘉的妻子(见《史记》宋微子)。孔父嘉的儿子木金户则被仆人悄悄抱着逃到了鲁国,而这人就是孔子的五世祖。孔子家族由此定居鲁国。 我想,这才是孔子得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根本原因。其中,孔父嘉妻出门乘车招摇过市的情形和卫灵公夫妇乘车招摇过市的情形何其相似。而且,其中一句话很关键:“督利孔父妻”。这说明,华督是“利诱”了孔父嘉的妻子以后才着手除掉孔父嘉的,两人是有“奸情”的。又是一起女子与小人勾结的例子。而这起例子,其中的女子,竟然就是孔子的六世祖母。 而更为有趣的是,孔子对卫灵公夫妇、孔父嘉对其妻与华督的遭遇,刚好就是“怨”与“不孙”两种结局的真实写照。孔子对南子夫人保持距离(远之),几乎招致南子夫人甚至是卫灵公的怨恨(南子派人暗示孔子去拜见自己时所说的话表明卫灵公是知道这件事并且持支持态度的);孔父嘉由于与小人华督同朝为臣,华督又和他的妻子勾结,和他们走得太近(近之),结果招来杀身之祸。这短短一句话,蕴含着两段真实经历以及对于“小人”与“女子”勾结的不良后果的警惕与恐惧。其实,是一种很深的“政治智慧”。 到这时,我们就应该可以理解孔子为什么对于女子和小人的勾结如此反感如此愤怒了吧。其实,那是源于一段家族的刻骨铭心的不可回首而又深藏于记忆之中的耻辱的历史,它以几乎导致孔子家族毁灭的惨痛告戒着圣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也因此,女子的最好的归宿就是“无才便是德”,否则,她就难以抗拒小人的诱惑。这是孔夫子给女人开出的良方。
孔子曾经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似乎已经成为老先生一个不大不小的“污点”,那就是有“歧视妇女”之嫌。其实,与孔子一样持相近观点的不乏其人,而且都是赫赫有名的哲学家。比如叔本华,这个痛苦的哲学家就极为鄙视女性;还有尼采,大家一定记得他的关于面对女人要拿起手中的鞭子的更为极端的说法。 这个世界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就象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一样。比如叔本华,这位贫穷的哲学家每每在他苦苦思索宇宙与人生的玄妙问题时就会遭到那个恶婆娘房东的折磨和骚扰,让他痛苦万分。而这个女房东,也因此差点遭到忍无可忍的哲学家的“动粗”。与动拳头的叔本华以及主张举起鞭子的尼采相比,我们的孔圣人就要显得含蓄多了,他只是抱怨“难养也”。而且,他是把女子和小人结合起来说的,这里面的意味其实已经发生了变化。 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这句话的真实意思。 虽然大家嘴上常常挂着这句话,可是,我却怀疑大家并不真正懂得其中的意思。如果大家读过《论语》,就知道,完整的原文应该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句话的完整意思应该是:如果仅仅是女子尚且可以想办法敷衍、相处和伺候,如果仅仅是小人尚且可以想办法敷衍、相处和伺候,但如果是女子和小人勾结起来就没有办法而且难以敷衍、相处和伺候了。为什么?因为如果和他们走得太近,就会不得好死,连抱孙子的机会都没有;如果对他们敬而远之,那么他们就会怨恨你,把你当敌人,结果一样难以预料。 所谓小人,并不是贵族与平民的“大人”与“小人”之别,就是指道德低下的人。孔子在这里有非常强烈的道德指向。而“唯”是一种绝对的指称,意思是仅仅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如果我们完整的理解了这句话,就会明白,孔圣人那里是愤怒和声讨,分明是无奈、沮丧和害怕,并因此而发的牢骚和感叹。比起叔本华和尼采来,他显得更加胆怯和担心。 大家熟知的原因,大概就是孔子在卫国的故事。孔子在卫国受到国君灵公的热情款待。可是,有一天,卫灵公的夫南子派人对孔子说:“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不得已而见之。”而见面的过程很滑稽,“孔子入门,北面稽首。” 卫南子则在帐帏之中拜谢,身上佩带的珠宝玉佩叮当作响。这件事情引起了孔子的极度反感。一个月后,卫灵公邀请孔子出行,卫灵公和夫人南子乘第一辆车,孔子乘第二辆车,大有现在国家元首出行的风头,“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过曹。”卫灵公和夫人南子爱慕虚荣喜欢出风头的作风让孔子非常讨厌,孔子认为,一个注重道德修养的人是不会如此热衷于爱好声色的,于是选择离开。其时,孔子已经是名人,孔子觉得卫灵公之所以热情款待自己,不过是要附庸风雅博得清名而已,并不是真的赏识自己的学问。 很多人以为,正是这个经历使得孔子说出了“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话。但是,如果孔子就因为这点而对卫灵公夫妇如此厌恶,是说不过去的,也不符合他“中庸”的主张。不管怎么说,卫灵公对孔子还是很不错的,南子夫人虽然爱慕虚荣、小心眼儿,但是也并没有不尊重孔子。而且,在来卫国之前,孔子因为长得象一个和陈国人结仇的叫“阳虎”的鲁国人而被陈国“拘留”,差点被杀害,多亏卫灵公救了他。因此,孔子似乎不该有如此激烈的反应。这里面肯定有原因。 在我看来,原因之一,是孔子看到了危险。所谓“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其实就是给卫灵公下了个“小人”的判断。而且,因为卫灵公过于宠幸南子夫人,也即前面我们说的女子与小人勾结得很紧,而且小人过于听信女子的话,这就是孔子所谓的危险,只要那天孔子对南子稍有不敬,也许灾祸就来临了。所以孔子要赶紧跑。事实上前面南子夫人要求孔子去拜见她就是一种威胁和暗示。 原因之二,在于孔子先祖的一段惨痛经历。也许大家都不知道,孔子其实并不是鲁国人,而是宋国人。公元前710年,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在宋国任宋殇公的大司马,而“大司马孔父嘉妻好”,也就是说孔父嘉的妻子很漂亮。有一天,她也是乘着马车“出,道遇太宰华督。督悦,目而观之。”从此就种下了灾祸。华督为了得到孔父嘉的妻子,派人四处散布流言,诬蔑宋殇公和孔父嘉频繁发动战争(实际情况是宋国由于得罪了郑国而数次遭到郑国以及追随郑国的诸侯们的侵扰),进而煽动不满的百姓发动暴乱杀死了孔父嘉和宋殇公,夺走了孔父嘉的妻子(见《史记》宋微子)。孔父嘉的儿子木金户则被仆人悄悄抱着逃到了鲁国,而这人就是孔子的五世祖。孔子家族由此定居鲁国。 我想,这才是孔子得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根本原因。其中,孔父嘉妻出门乘车招摇过市的情形和卫灵公夫妇乘车招摇过市的情形何其相似。而且,其中一句话很关键:“督利孔父妻”。这说明,华督是“利诱”了孔父嘉的妻子以后才着手除掉孔父嘉的,两人是有“奸情”的。又是一起女子与小人勾结的例子。而这起例子,其中的女子,竟然就是孔子的六世祖母。 而更为有趣的是,孔子对卫灵公夫妇、孔父嘉对其妻与华督的遭遇,刚好就是“怨”与“不孙”两种结局的真实写照。孔子对南子夫人保持距离(远之),几乎招致南子夫人甚至是卫灵公的怨恨(南子派人暗示孔子去拜见自己时所说的话表明卫灵公是知道这件事并且持支持态度的);孔父嘉由于与小人华督同朝为臣,华督又和他的妻子勾结,和他们走得太近(近之),结果招来杀身之祸。这短短一句话,蕴含着两段真实经历以及对于“小人”与“女子”勾结的不良后果的警惕与恐惧。其实,是一种很深的“政治智慧”。 到这时,我们就应该可以理解孔子为什么对于女子和小人的勾结如此反感如此愤怒了吧。其实,那是源于一段家族的刻骨铭心的不可回首而又深藏于记忆之中的耻辱的历史,它以几乎导致孔子家族毁灭的惨痛告戒着圣人,“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也因此,女子的最好的归宿就是“无才便是德”,否则,她就难以抗拒小人的诱惑。这是孔夫子给女人开出的良方。
展开全部
错错错,孔子时代哪有女子这个词啊,那时候称女人为妇孺哪有女人这个词,是孔子的择婿观,女.子是指儿子女儿,意思是把女儿嫁给人品不好的人才头疼。还有一个解释是女古代通汝字而不是指女人。孔子不但不歧视女人反而很孝顺,幼年丧父,他怎么可能说出这样没脑子的话,后来人断章取义,怎么可以用现在的话理解古代的字呢,就像有句古诗: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个字现在读xi é而古代却读xiá。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