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矿床的构造叠加晕的研究新思路、方法
2020-01-17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1.研究思路
热液矿床受构造控制→多期多阶段叠加成矿成晕→发现单一期次成矿成晕轴向分带→识别不同期次成矿成晕叠加结构→建立模式→确定盲矿预测标志-预测盲矿靶位-预测金属资源量。
2.研究方法
从已知向未知,即采用研究已知矿体的构造叠加晕特征-建模-未知类比预测的研究方法。
收集研究已有研究成果与矿床成矿地质地球化学背景、成矿条件、矿床特征、成矿规律、控矿因素,矿体赋存规律、构造性质及矿体在构造中分布的规律、无矿间隔、侧伏规律,矿床矿物组合、蚀变特点及轴向分带,成矿期-成矿阶段等。
通过野外工作取得第一性地质地球化学资料,采集构造叠加晕样品→多元素分析→资料整理→绘制各种地球化学和构造叠加晕图件→综合研究:研究已知矿床已控制的主金矿体在剖面上、不同标高平面上和垂直纵投影上的构造叠加晕特点,叠加结构识别→建立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用模型对深部进行盲矿预测,提出盲矿具体靶位,预测金金属量。
3.构造叠加晕法的技术关键
①第一性资料的获取:构造叠加晕采样;②研究和发现每次成矿形成原生晕的轴向分带;③识别不同期、次成矿形成矿体的原生晕在构造空间上的叠加结构。
4.构造叠加晕研究及预测流程
野外工作→样品采集→样品加工分析→资料整理→地球化学参数计算→绘制各种地球化学图→综合研究一建立模型→提出预测靶位-预测资源量-建议验证(图1-1-2)。
5.关键技术的研究方法
1)第一性资料的获取
构造叠加晕特殊的采样方法:以叠加成矿成晕理论为指导,沿着构造找叠加——寻找有主成矿阶段形成的矿化蚀变叠加痕迹,即在构造带内选择蚀变-矿化最强部位采样,如石英脉型金矿,不采第1阶段(不成矿)形成的乳白色大石英脉,而采集烟灰色石英-或大石英脉边缘有第Ⅱ-Ⅲ阶段成矿形成的蚀变或含细粒黄铁矿细脉;蚀变岩型金矿,则选择蚀变最强部位采样;角砾岩型金矿,要避开角砾采集胶结物中蚀变-矿化样品(图1-1-3)。
图1-1-2 构造叠加晕研究及预测流程
图1-1-3 构造叠加晕采集部位
地表、钻孔、坑道沿构造带采样布置:只在构造蚀变带中采样,点距5~10m,当构造带宽度大于2m时,垂直构造带每两米采一件样品,在采样点2~5m构造带范围内寻找3~5处有成矿热液叠加的矿化-蚀变部位采样。样品重量500克左右。
背景样采自远离构造带未受矿化蚀变影响的新鲜岩石。
2)研究和发现单一次成矿形成原生晕的轴向分带方法
试验研究:在矿床中选择有系统工程控制已知矿体前缘→尾晕的剖面或垂直纵投影,从已知矿体前缘-矿头-矿中-矿下-矿尾-矿尾晕不同标高坑道或钻孔中系统采集构造叠加晕样品、多元素分析,勾画构造叠加晕图,研究识别发现单一次成矿形成原生晕的轴向分带,关键是发现前缘晕和尾晕特征元素组合。
根据各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特别是元素的活泼性、挥发性等特点,确定研究矿床矿体的特征前缘晕和尾晕元素组合。
3)叠加晕叠加结构的识别方法
金矿体-晕是多期多阶段叠加成矿成晕的结果,构造叠加晕剖面图和垂直纵投影图也是多期多阶段叠加的结果。正确识别叠加结构是建立构造叠加晕模式和预测盲矿准确性的关键。
(1)识别依据:①所研究金矿床单一次成矿-晕的轴向分带,即矿体的前缘晕、近矿晕及尾晕的特征指示元素:如该金矿床前缘晕是As、Sb、Hg、B;近矿晕指示元素是Au、Ag、Cu、Pb、Zn:尾晕指示元素是Bi、Mo、Mn、Co;②所研究金矿床不同成矿阶段的特征元素组合:第Ⅱ阶段Au高,第Ⅲ阶段Pb、Zn高,第Ⅳ阶段Mn高。
(2)在构造叠加晕剖面图和垂直纵投影图上的识别标志:
根据Au和前缘晕As、Sb、Hg、B中、内带异常在剖面图和垂直纵投影图的分布识别:如前缘晕在剖面图和垂直纵投影图有2个中、内带异常区,上部异常在已知矿体矿前缘,下部异常在已知矿体矿中下部,则是另一次成矿形成矿体原生晕的前缘显示,指示已知矿体下部有一次成矿叠加,矿体向下延伸还很大;若下部在已知矿体尾晕出现中、内带异常,则是深部盲矿体前缘晕叠加,指示深部有一次成矿叠加,深部有盲矿体。该盲矿也可能同一次成矿形成的串珠状上、下两个矿体。
前、尾晕共存指示叠加。
Pb、Zn出现内带强异常指示有第Ⅲ阶段叠加;Mn强异常出现部位指示有第Ⅳ阶段叠加。
根据地球化学参数识别:地球化学参数转折指示叠加,由高(低)→低(高),指示叠加:如累加比(前缘晕/尾晕)As+Sb/Bi+Mo由高→低→高,或Bi/As由低→高→低。
根据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计算结果识别:金矿床单一次成矿原生晕正常分带序列从上→下是:Hg、As、Sb、B、Ba、Cd→Ag、Au→Cu、Pb、Zn→Bi、Mo、Mn、Co。
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计算结果出现与上述分带不同、不正常或反分带是叠加的结果,即当前缘晕指示元素As、Sb、Hg、B出现在中、下部指示叠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