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矮花叶病是什么?

 我来答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9-06-24 · 农业农村部直属的大型综合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副牌:农村读物出版社)成立于1958年,是中国农业领域唯一的一家中央级大型综合性出版社。为社会奉献的图书品种累计达2万多种,总印数4亿多册。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玉米矮花叶病(MDMV)又称矮缩花叶病、花叶条纹病、高粱红叶病(SRLV),是世界也是我国玉米主要病害之一。我国以华北、西南及西北地区局部为害较重,一般损失3%~10%。寄主范围广,除为害玉米外,还能为害高粱、粟、稷等作物及多种禾本科杂草。

症状

最初在幼苗心叶基部细脉间出现许多椭圆形褪绿小点,排列成一至多条断断续续的虚线,以后发展为实线。病部继续扩大,在粗脉间形成许多黄色条纹,不受粗脉的限制,作不规则的扩大,与健部相间形成花叶症状。病部继续扩大,形成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形绿斑,变黄、棕、紫或干枯。在气候不利于病原时,呈现褪绿条纹,故称花叶条纹。重病株的苞叶、叶鞘、雄花有时出现褪绿斑,植株矮小,不能抽穗、迟抽穗或不结实。在高粱上表现花叶、红叶、红条斑、矮化、枯心、局部坏死等症状(彩版五,24、25)。

病原

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为不规则长杆状的颗粒,平均长度为653.67纳米,直径为17.3纳米。致死温度为55~60℃,体外保毒期为24~72小时,潜育期3~10天或更长时间。株系复杂,可分为MDMV-A、MDMV-B和MDMV-O3株系。

可用病液汁摩擦接种或用蚜虫接种传播。蚜虫是此病唯一的自然传毒媒介。蚜虫可随气流迁飞作长距离的传播。传毒力以麦二叉蚜、玉米蚜、禾缢管蚜较强。

发病特点

病原在多年生禾本科杂草上越冬。近几年有报道,带毒种子也是病害初侵染源之一。蚜虫吸食带病杂草和带毒种子长成的幼苗后即带病毒,再到健苗上取食,即把病毒传到玉米或其他寄主上。随着蚜虫数量的增长及迁飞,该病在田间扩散、蔓延,造成多次侵染,容易造成玉米的大面积受害。病害流行区由于杂草和种子带毒率高,只要有发病环境条件再配合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极易使该病流行起来。1995年以来,一些地方种植掖107、M017、8112、7922等自交系或以这些感病自交系培育的玉米杂交种,结果田间发病率高达90%以上,造成毁灭性损失。气温达到20~25℃时,有利于蚜虫的迁飞与传毒活动,如蚜虫带毒率高,田间毒源又多,有利于该病流行;当气温达到26~29℃时,对该病有抑制作用;较长时间的降雨对蚜虫的迁飞,传毒不利。

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早播移栽,能避病增产;麦行点播,育苗移栽,防病效果均好;及时中耕除草、培土保墒、适时灌溉、增施氮、磷、钾复合肥,促使玉米生长发育良好,提高抗病效果。

(3)防治蚜虫传毒。采用三九一一或带呋喃丹的种衣剂拌种,苗期施药治蚜。

(4)清除杂草。减少病原。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