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献公为何没有传位长公子赢虔,而是传位于仲公子赢渠梁?
秦献公传位给了仲公子赢渠梁,而没有传位给赢虔。表面看起来是因为这个继承符合嫡长子继承制度。
赢虔虽然是长子,更关键的是他是秦国的一员猛将,在军中资历深厚。但即便如此因为他是庶出长子,因此在王位的继承上,并不比赢渠梁有优势。赢渠梁虽然是仲公子,但他却是嫡子。因此名分早定,赢渠梁是躺赢的。
但内在逻辑其实更为复杂,这个选择实际上和魏国有着深刻的联系。
秦献公本人就是靠夺自己的侄子之位上位的,秦献公本人的身后异国势力就是魏国,他曾经在魏国流亡了27年,娶的正妻也是魏国的公主。而且身后留下的残局,比历来更为凶险。秦国在在少梁与魏国一战,丧师失地,引发国际危机、国内矛盾,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所以与魏国的关系在当时对秦国而言,甚至关乎秦国的存亡。
所以这个时候选择继承人,对于秦献公而言,是需要非常谨慎的,因为这会直接影响到秦国的存亡。很多人以为这个时候,选择一个强有力的接班人,领导秦国度过危机,实际上赢虔是有着非常大的优势的,因为他不但性格刚烈,好勇善战,而且无论在军中威望,还是与秦国老士族之间的关系都非常融洽。反而是赢渠梁性格沉稳谨慎,对任何事情看不出明确的态度,为人处世内敛不张扬。
如果一般选嫡目光来讲,赢虔似乎比赢渠梁是更为合适的人选。但是怎奈形势不同,赢虔的刚烈此刻正是他最大的弊端。
因为他不懂得示弱,所以他若继位,则很有可能为了赢回失去的地盘和荣誉,继续与魏国的战争,而此刻的秦国国困民贫,实际上已经经不起继续战争了。于是左右为难之际,秦献公就问了自己的王后意见。其实这是白问,因为王后肯定选自己的儿子赢渠梁,这不单单是礼法因素,更关键的这涉及到自己的养老待遇。
可以说秦献公选嫡的方式堪称教科书,因为秦献公把选了储君和确定接下来的国策——向魏国服软图存进行了捆绑,让秦国人达成共识,团结成一块。
秦献公就又面向朝臣们“议立储君人选”。所以这事不是在《雍正王朝》里,康熙的发明啊,而是两千年前秦献公就已经这么干过了。但结果出来之后,一时争执不开,因为这表面上是事关立储,实际上争执的是秦国未来的国策。因为那个时候王权的力量并不大,真正的权力大部分实际上还是握在士族族长的手里。
这里面有为了未来国家命运考虑的,也有为了自己利益考虑的。但是主流都选择赢渠梁。原因在于一个国君过于强硬,会压缩士族的权力。赢渠梁闷声闷气的,自然更适合做共主。
更关键的事,这些年打仗是真打怕了,打不起了,士族对这个事情感触最深,因为当时秦国的军队实际上是控制在士族手里的。有肉吃,大家都热衷于参与;没肉吃还挨打,谁愿意参与?
对于这个选择,秦献公又将讨论进一步扩大范围,甚至针对了国人这个阶层。那个时候的国人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国民,而是自由人的意思。打不赢的仗,自然没人愿意继续下去。所以选赢渠梁就成了整个秦国的意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