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有与无的观点

 我来答
科仔又要补

2020-11-20 · 她以绝美之姿行来,犹如夜晚
科仔又要补
采纳数:5995 获赞数:35030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有”和“无”是老子哲学中的重要矛盾概念。他在《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中说:“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如何理解老子的这一对“有”“无”概念呢?传统的观点大多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理解,认为“有”是指有形质的东西,“无”则是指无形质的东西,继而认为“道生万物”的过程就是从无形质到有形质的过程。这一观点是值得探讨的。

其实,老子所说的“道”并不是“无”的概念。他明确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显然,老子是把“道”作为“物”来看的,而“物”当然是作为“有”而存在的,只是恍恍惚惚,不大看得清楚就是了。因此,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并不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是从“有”到“有”的过程,并且他所说的“有”是唯物主义的“有”。

那么,老子所说的“有生于无”又是怎么回事呢?这岂不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相悖了吗?非也!

老子的“道生万物”类似本体论概念,讲的是世界的本原问题;而他所说的“有”和“无”则是认识论概念,讲的是认识结果问题,二者的适用域并不一样。在认识论中,判断“有”和“无”的标准是感官,凡可以为感官所感知的东西即为“有”,而无法为感官所感知的则是“无”。

老子所说的“有”正是指为人所感知到的“有”,而并不是指独立存在的“有”,他所谓“无”也是人所没有感知到的“无”,而并非指实际不存在的“无”。

例如,他说“大音希声”和“大(天)象无形”(第四十章)就是指声音太大反而听不见,物体太大了反而看不清,这都是指人的感知结果,而并不是说大音和大象都客观上变没有了。

由此可见,老子的“道生万物”说与“有生于无”说并不矛盾。从认识论上说是“有生于无”,是因为“道”是什么样谁也没见过,是恍恍惚惚的东西,所以就用“无”来代替。但从本体论上讲,则“道”又是“物”,所以“道生万物”的过程是指“有生有”的过程。

此外,古代的“无极生太极”说也大致如此。总之,如果对老子哲学作范畴式的理解,是不能只从本体论上去理解的,而应从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结合上来理解,否则容易陷入逻辑矛盾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