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被赐死福长安被判秋后处决福长安收到判决后喜出望外对此你怎么看呢?
福长安不仅东窗事发前与和珅狼狈为奸,而且事发后对抗审判、一个字都没有揭发和珅的罪行。
(福长安像)
永琰对他是很不满意的。
朝中众大臣共议福长安朋党死罪,念及到傅家对自己母亲的恩情,永琰改判他斩监侯。虽然福长安死罪得免,但在气头上的嘉庆仍要他活罪难饶,就派人牵着他来到和珅行刑的地方,必须跪着看、跪着反省。
福长安此时内心是喜悦的,有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因为他知道,自己这一关算是过了。
有清至嘉庆朝,皇权赫赫。所谓的天心难猜、天威难测,绝对是一众血淋淋事实的高度总结。虽然说“斩监侯”有点象现在的死刑缓期执行,但由斩监侯改判为斩立决、也只在皇帝的两可之间。例如乾隆朝的勒尔谨,弘历一生气,就由监侯变立决了。
福长安听闻斩监侯而喜,想必他是有底气的,那么,他的底气从何而来呢?
有两点。
(永琰像)
第一点,缘于他对永琰的了解。
永琰这位皇帝,是乾隆的十五子,出自令妃。
永琰对乾隆,其实没有什么好感。
乾隆当了六十年的皇帝,退位后还不放权,当了三年多的太上皇。那么,乾隆当太上皇,永琰应该做二皇帝吧?!不是的,二皇帝是和珅,永琰只能算三皇帝。有点憋屈哈。
弘历在生前,多次叮嘱永琰不可杀和珅,强调和珅是代他行孝。然而,弘历未过头七,永琰就迫不及待地下了和珅的手,然后从快从重地消灭了和珅。这种搞法,明显是一抒胸中郁结之气的泄愤。表面上看,他一腔怒火泄到了和珅头上,往深层剖析,是向入土的弘历示威。
其实,弘历、永琰父子的龌龊远不止此。例如弘历选定永琰为太子后的乾隆三十八年,在祀天大典上,乾隆默默祷告:所立皇十五子永琰,如其人贤,能承国家洪业,则祈佑以有成;若其不贤,亦愿潜夺其算,毋使他日贻误,予亦得以另择元良。这表明,弘历立永琰,是事出无奈,并非本心认可。同样,永琰敬弘历,也是屈服于对皇权的威压,并非出自子敬父的天性。
反观永琰待令妃,却受其潜移默化影响甚多。令妃的身世在正史上记载颇为简略,但有一点是有共识的,那就是令妃的生活简朴、为人谦和、行事低调。同时,永琰几乎完全继承了她的这种品格。令妃的性格养成,跟她的生活环境有关。但永琰贵为皇子,其优越的生活环境、高贵的地位,正常状态下,他不可能具有这些贴有平民化标签的性格。然而,因为出自于本心的对母亲的尊重和认同,他全盘继承了令妃的这些优秀品格。
以上,永琰爱令妃,爱屋及乌,必会善待傅家的子嗣。
还有,就是永琰是一位比较宽仁的皇帝。例如前面说到的和珅案,永琰不深挖、不株连、不大张杀伐。还有,永琰对乾隆搞出来的一系列的血腥文字狱,他基本上持否定态度。乾隆朝的《字贯》王锡侯案,永琰看后连连叹气;徐述䕫的《一柱楼诗》案,永琰确认是冤案。所以,他平反冤狱,引得朝廷上下一时欢欣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