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如何评价胡锡进呢?
胡锡进很多文章逻辑混乱,前后矛盾,阴阳怪气,表面赤胆忠心,其实认真研究都是在喊口号做样子,实质认同西方普世价值观,是表里不一的典范。
特别是最近表现得有些慌乱,可能是一针见血,针针见血太多,有点晕血。12月27日,其发的一段关于疫苗的文字,感觉前后不搭调,内心哈美情结不小心说漏了嘴,没看懂到底想说啥,想说美国的比中国的好?
文章的逻辑是:认同美国辉瑞疫苗的有效性强,只是美国疫苗不能第一时间供应中国,普通人不能花公平价格打上美国疫苗,所以,语气中很失望,退而求其次,才计划公开打中国疫苗,以示爱国之诚意。
作为靠平台身份起家的舆论大碗,身边聚集着一群崇美人士,批评他支持中国疫苗,是不顾公众健康。不知道批评胡总的到底是些什么人,如此看不起自己国家的疫苗。胡总网络上高喊一针见血的千万支持者,绝对不会批评他支持国产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这点可以肯定。
作为普通民众,我们认为,按照官方披露信息,截止目前,中国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超过国外疫苗。无论是网络共识还是线下民意,都一致相信国产疫苗。是哪些群体信任的是美国疫苗?胡总可透漏一下吗?
普通人都不会有要去打美国疫苗,要等待美国营救的意识,因为我们深信自己的国家和医药技术水准。我们的疫苗都在援助其他国家和人民,是些什么人在期盼和等待美国救急?等疫情以后补一针美国造呢?
相由心生。表面义正辞严,实质暗渡陈仓,反话正说,严重怀疑胡总真正的立场。本来不赞同郭松民提的臣妾主义,但现在却越看越像,越看越有点那个意思了,保重!
胡锡进和《环球时报》在百年大变局中的
历史定位与角色扮演
胡锡进有个著名的“复杂中国说”:中国太大,也太复杂,用非黑即白的方法无法理解中国的情况,社会整体进步依靠的是合力,而这种合力的形成,需要对中国的情况有准确的把握。由于中国的复杂性,这个国家需要耐心甚至复杂的解决方案。他反对一厢情愿和天真烂漫,他认为他是在寻找多数人的福祉和这个国家未来走得更稳更好的路径。
正是在这个“复杂中国说”指导下,《环球时报》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报,发展成为颇具影响力的报纸,吸引了众多眼球。任何一个稍微关心中国政治,经济局势,关心未来中国走向的人,都无法忽视《环球时报》的声音。从媒体经营者这个角度来看,胡锡进无疑是成功的。
对这一点,胡锡进自己也毫不掩饰。他对一位历史学家说,他主编的报纸必将进入历史。胡锡进认为,《环球时报》“代表了普通老百姓真正的心声”。尽管这份报纸对很多人和事采取了迂回曲折的报道方式,甚至存在某种程度的妖魔化成分,但倘若不以这样的方式,这些异议的声音怎么会进入公众视野?他认定自己是在给沉默的声音一个管道,即使他采取的方法是扭曲的。
事实也却如此。作为以涉外报道为主要领域的媒体,《环球时报》可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有一些特权,可以说他人不能说,讲他人不敢讲。所以有时反倒从另一个相反方向为国人打开一扇窗口,让人们能够从缝隙中伸出头去,一窥外面的风光,了解些许的风吹草动。我觉得,这是《环球时报》真正价值所在。
比起新闻报道,《环球时报》的评论更有特色。不得不承认,《环球时报》的时评很有特点,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风。一篇时评,不看署名光看文章,很多时候都能看出出自《环球时报》。胡锡进还是很有两把刷子的,有人评价他“是一位把工作和思考,写作融为一体的人”,“有永不枯竭的思想喷涌,和对社会思想火花的瞬间消化能力”。
大概来说,《环球时报》的时评,谈问题从不一针见血,从不直截了当,而是拐弯抹角,曲折隐晦,方方面面都照顾到,通过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难以言表的滋味,给读者以暗示,指引。《环球时报》大胆又隐晦的观点,旁敲侧击,指桑骂槐的手法,先抑后扬,意在言外的文笔,倒值得新闻人多多借鉴。
笔者认为,在貌似公允,不偏不倚的《环球时报》的历史定位背后,胡锡进玩弄了一个把戏。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复杂的,也是特殊的,但在复杂和特殊的后面,则是普遍和一般的铁的存在。承认复杂,承认特殊,忽视普遍,忽视一般,就会走上“存在即合理”的道路。胡锡进“复杂中国说”荒谬的地方,就在于他只抓住了辩证法的一面,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另一面,所以,就必然导致他不能全面,客观地看待中国,看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