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是什么?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即儿童文学的基本审美特征或艺术品性。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主要表现在童真稚拙、谐趣欢愉、变幻神奇,质朴易懂等方面。
1、童真稚拙。儿童文学的童真美、稚拙美既表现在内容上,也表现在形式上。从内容上看, 主要表现为儿童心理、生活中的天真、稚拙的情态和形态。形式方面,从广义上说, 其语言组合、叙述方式以及情节构成方式的变化可以产生一种天真稚拙的形式感。
2、谐趣欢愉。儿童最不喜欢枯燥的故事和乏味的叙述。他们需要有趣的东西。因此,儿童文学相对于成人文学来说,总是洋溢着更为浓郁的谐趣和欢愉之美。这种欢愉之美表现为以幽默、滑稽、可笑的形式或游戏来表现具有美感意义的内容。
3、变幻神奇。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儿童是更好动的。儿童天性富于幻想和探究性的,喜好新奇,向往不凡的神奇的事物,故儿童文学作品尤其神话,要张开幻想的翅膀,把儿童带进一个超越时空的神奇境界,让他们在那里自由翱翔,从而使其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一定满足。
4、质朴易懂。在儿童文学中可以表现在内容和语言两个方面。太过华丽的辞藻,儿童无法理解。所以要求儿童文学所描写的事情是我们日常生活常见的,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场面,它所用的语言并不能十分华丽难懂,就是一些简单文字的组合,总的来说就是平时,朴素的语言。
扩展资料:
在中国灿烂的文学星河里,儿童文学作为一颗璀璨的新星,萌芽于晚清的“儿童文学活动”,自觉于20世纪初叶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运动”,而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了。
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可以分属两个时代六个发展阶段,即以1949年为界,前后分别属于现代与当代两个有着不同性质的儿童文学时代。
以晚清儿童文学活动、五四儿童文学运动、20年代至40年代的战争儿童文学、50年代至60年代的新儿童文学运动、60年代至70年代的儿童文学荒芜期、80年代以来至今的新时期儿童文学等为特征的六个文学发展阶段。
在中国,儿童文学的提倡从来就是与儿童教育联系在一起的,而且从事儿童文学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儿童教育者,在对儿童文学的学科归属上,也都不约而同地归属于师范教育。
可以说,儿童教育是中国儿童文学的根,是流淌在百年中国儿童文学躯体里的血脉,也是中国儿童文学今后发展的基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儿童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