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回答
2016-06-15
展开全部
朱自清写过好几篇有关扬州的散文,但他对于“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的扬州却决没有粉饰溢美之词,写的全是大实话,甚至不乏对扬州人尖锐批评。比如朱自清在《说扬州》里毫不客气地批评扬州人“夜郎自大”—:“可是一般人还忘其所以地要气派,自以为美,几乎不知天多高地多厚。”在《我是扬州人》里,他说:“我有些讨厌扬州人,讨厌扬州人的小气和虚气。小是眼光如豆,虚是虚张声势,小气无须举例。虚气例如已故的扬州某中央委员,坐包车在街上走,除拉车的外,又跟上四个人在车子边推着跑着。”“扬州人在上海被称为江北老,这名字总而言之表示低等的人。江北老在上海是受欺负的,他们于是学些不三不四的上海话来冒充上海人。到了这地步他们可竟会忘其所以的欺负起那些新来的江北老了。这就养成了扬州人的自卑心理。”
朱自清如此贬低家乡人,有人以为“忘本”“不恭”,然而我却以为文学家之所以为文学家,是要有些主见,有些骨气的,这不同于我等凡夫俗子,也有别于于今天我们常见的“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御用文人”,他们往往因为某种集团意愿或者一己私利而曲意逢迎,大放厥词,何况朱自清本意是为了拯救家乡人被扭曲的人性,使之能够保持独立的个性和进取的精神。我以为,当今文坛应该弘扬朱自清实事求是的文风,不能因为什么“家乡情结”或者与作者有什么渊源而抛却固有的写作立场。
然而批评归批评,朱自清对扬州风物的赞美却从不吝啬。他曾写过《看花》,对福缘庵的桃花表达由衷的喜爱;写过《扬州的夏日》,对家乡的风景极尽赞赏之情;即使在那篇伶牙俐齿的《说扬州》中,对扬州的茶馆也不无好评,对坐船游览神往有加,记得文中有这么两句不无俏皮之语:“邀上两三个人去寻幽访古倒有意思;自然,得带点花生米,五香牛肉,白酒。”可见扬州的风景的确曾给朱自清很好的印象。
朱自清自七岁随父迁居扬州,在扬州上过小学、中学,大学毕业后又曾在扬州江苏省立八中(扬州中学前身)执教,十三年后离开扬州,先后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任教,致力于学术研究。抗战胜利后,朱自清毅然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和多种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宣言上签名,1948年8月12日因贫病交加在北平逝世,时年50岁。在他半个世纪的生命历程中,扬州无疑占据了重要地位。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不是什么大都市,扬州人在朱自清笔下也并不完美,但今天的扬州人文荟萃、环境优美、清新宜居,大运河水滋润着扬城儿女,科技文明引领着历史名城,扬州正在焕发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夺目的光辉,相信朱自清先生泉下有知,一定会为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而高兴。
朱自清如此贬低家乡人,有人以为“忘本”“不恭”,然而我却以为文学家之所以为文学家,是要有些主见,有些骨气的,这不同于我等凡夫俗子,也有别于于今天我们常见的“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御用文人”,他们往往因为某种集团意愿或者一己私利而曲意逢迎,大放厥词,何况朱自清本意是为了拯救家乡人被扭曲的人性,使之能够保持独立的个性和进取的精神。我以为,当今文坛应该弘扬朱自清实事求是的文风,不能因为什么“家乡情结”或者与作者有什么渊源而抛却固有的写作立场。
然而批评归批评,朱自清对扬州风物的赞美却从不吝啬。他曾写过《看花》,对福缘庵的桃花表达由衷的喜爱;写过《扬州的夏日》,对家乡的风景极尽赞赏之情;即使在那篇伶牙俐齿的《说扬州》中,对扬州的茶馆也不无好评,对坐船游览神往有加,记得文中有这么两句不无俏皮之语:“邀上两三个人去寻幽访古倒有意思;自然,得带点花生米,五香牛肉,白酒。”可见扬州的风景的确曾给朱自清很好的印象。
朱自清自七岁随父迁居扬州,在扬州上过小学、中学,大学毕业后又曾在扬州江苏省立八中(扬州中学前身)执教,十三年后离开扬州,先后在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任教,致力于学术研究。抗战胜利后,朱自清毅然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和多种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宣言上签名,1948年8月12日因贫病交加在北平逝世,时年50岁。在他半个世纪的生命历程中,扬州无疑占据了重要地位。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不是什么大都市,扬州人在朱自清笔下也并不完美,但今天的扬州人文荟萃、环境优美、清新宜居,大运河水滋润着扬城儿女,科技文明引领着历史名城,扬州正在焕发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夺目的光辉,相信朱自清先生泉下有知,一定会为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而高兴。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