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方法】水稻二化螟
展开全部
二化螟在我省历史上曾造成水稻大面积为害,素有“北蝗南螟”之称,为我省水稻主要害虫之一。由于受耕作制度变化、气候条件和害虫抗药性等因素的影响,二化螟种群数量在我省历史上经历了多次起伏。近年来,由于耕作制度与栽培方式的改变、全球气候变暖及农药的不规范使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螟虫冬后残留虫量加大、蛾峰增多、发蛾期延长,并对一些治螟农药产生了抗性,防治难度加大、为害较重,是我省水稻病虫防治中的重点之一。
一、识别特征
1.成虫 雌蛾体长12~15毫米,翅展20~31毫米,头、胸部黄褐色。前翅黄褐色或淡黄褐色,外缘有7个黑点;雄蛾体长10~12毫米,翅展20~25毫米。头、胸背面淡灰色。前翅为黄褐色或灰褐色,翅外缘也有7个黑点,但翅面上布满褐色不规则小点。后翅白色,近外缘带淡黄褐色。
2.卵 卵粒扁平,椭圆形,排列呈鱼鳞状卵块,其上覆盖透明胶质物。卵块多呈长条状。初产卵块为乳白色,后渐变为茶褐色,近孵化时变为黑色。
3.幼虫 体淡褐色,背面有5条紫褐色纵线。
4.蛹 圆筒形,额中央呈钝圆形突起。初化蛹时为淡黄色,背上有5条棕色纵纹。后转为棕色至酱红色,纵纹消失。
二、生活习性
水稻二化螟在我省年发生1~2代,以4~6龄幼虫在稻草茎秆内越冬,也有少数幼虫在田间稻茬内及其它杂草上越冬。越冬幼虫第二年6月中、下旬开始复苏活动,6月下旬开始化蛹,蛹期7~11天,越冬代成虫7月初开始羽化,成虫羽化后,当晚或第二天即可交尾,再经一天左右即可产卵。水稻二化螟的卵多产在水稻叶鞘内,卵块作鳞片层状排列。长椭圆形,每头雌成虫产卵2~3块,每块卵30~60粒不等,卵期10天左右。初孵的幼虫淡黑色,卵化后的幼虫沿叶鞘向下爬行,先群集在叶鞘内取食内壁组织,幼虫发育至2龄后,开始蛀入水稻茎秆为害,秋收后,即在稻草或稻茬内过冬,成为第二年的发生虫源。
三、发病特点
以幼虫在稻草、稻桩及其它寄主植物根茎、茎杆中越冬。越冬幼虫在春季化蛹羽化。由于越冬场所不同,1代蛾发生极不整齐。螟蛾有趋光性和喜欢在叶宽、秆粗及生长嫩绿的稻田里产卵,苗期时多产在叶片上,圆秆拔节后大多产在叶鞘上。初孵幼虫先侵入叶鞘集中为害,造成枯鞘,到2~3龄后蛀人茎秆,造成枯心,白穗和虫伤株。初孵幼虫,在苗期水稻上一般分散或几条幼虫集中为害;在大的稻株上,一般先集中为害,数十至百余条幼虫集中在一稻株叶鞘内,至3龄幼虫后才转株为害。二化螟幼虫生活力强,食性广,耐干旱、潮湿和低温等恶劣环境,故越冬死亡率低。天敌对二化螟的数量消长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尤以卵寄生蜂更为重要,应注意保护利用。
四、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由于二化螟食性复杂,越冬场地多,所以在冬季或早春季除了要尽早处理稻桩、稻草外,还要在早春齐泥割掉茭白残株,铲除田边杂草等,消灭越冬幼虫。
1、进行秋翻,减少虫源基数。
2、妥善处理稻草、稻茬等越冬寄主。
3、选用丰产、抗虫的优良品种。
4、二化
螟具有趋嫩绿性和趋茂密习性,因此,要科学地处理好水、肥、栽培密度与二化螟的发生关系。大面积推广水稻稀播稀植技术,大力提倡水稻氮、磷、钾配施等技术。
(二)化学药剂防治
掌握好施药时期是田间化学药剂防治二化螟效果好坏的关键,因此必须做好当年的预测预报,准确掌握二化螟的化蛹、羽化、卵孵化盛期,一般施药时期掌握在7月10日~24日之间。
1、药剂封垛。在二化螟羽化始期即6月24日~7月1日期间,用50倍液80%敌敌畏药液封稻草垛。将蘸上药液的玉米杆插入草垛内30厘米处,熏杀刚羽化的成虫。敌敌畏用药量按每立方米草垛10~20毫升。
2、田间药剂防治。结合田间实地调查,当田间见“枯鞘”10%时即可用药防治。目前推广使用的药剂有:90%杀虫单原粉公顷用量600克喷粉,或用20%三唑磷乳油公顷用量1500毫升兑水1500公斤进行常规喷雾,也可采用毒土法;或用18%杀虫双水剂,公顷用量3750毫升直接撒施,要求每平方米撒一滴药液。为了提高防效,提倡第一次用药10天后再施一次药(蚕区禁止使用杀虫双)。
3、生产上在早、晚稻分蘖期或晚稻孕穗、抽穗期螟卵孵化高峰后5~7天,枯鞘丛率5%~8%或早稻每667m�2有中心为害株100株或丛害率1%~1.5%或晚稻为害团高于100个时,每667m�2应马上用80%杀虫单粉剂35~40g或25%杀虫双水剂200~250ml、50%杀螟松乳油50~100ml、90%晶体敌百虫100~2008对水75。
一、识别特征
1.成虫 雌蛾体长12~15毫米,翅展20~31毫米,头、胸部黄褐色。前翅黄褐色或淡黄褐色,外缘有7个黑点;雄蛾体长10~12毫米,翅展20~25毫米。头、胸背面淡灰色。前翅为黄褐色或灰褐色,翅外缘也有7个黑点,但翅面上布满褐色不规则小点。后翅白色,近外缘带淡黄褐色。
2.卵 卵粒扁平,椭圆形,排列呈鱼鳞状卵块,其上覆盖透明胶质物。卵块多呈长条状。初产卵块为乳白色,后渐变为茶褐色,近孵化时变为黑色。
3.幼虫 体淡褐色,背面有5条紫褐色纵线。
4.蛹 圆筒形,额中央呈钝圆形突起。初化蛹时为淡黄色,背上有5条棕色纵纹。后转为棕色至酱红色,纵纹消失。
二、生活习性
水稻二化螟在我省年发生1~2代,以4~6龄幼虫在稻草茎秆内越冬,也有少数幼虫在田间稻茬内及其它杂草上越冬。越冬幼虫第二年6月中、下旬开始复苏活动,6月下旬开始化蛹,蛹期7~11天,越冬代成虫7月初开始羽化,成虫羽化后,当晚或第二天即可交尾,再经一天左右即可产卵。水稻二化螟的卵多产在水稻叶鞘内,卵块作鳞片层状排列。长椭圆形,每头雌成虫产卵2~3块,每块卵30~60粒不等,卵期10天左右。初孵的幼虫淡黑色,卵化后的幼虫沿叶鞘向下爬行,先群集在叶鞘内取食内壁组织,幼虫发育至2龄后,开始蛀入水稻茎秆为害,秋收后,即在稻草或稻茬内过冬,成为第二年的发生虫源。
三、发病特点
以幼虫在稻草、稻桩及其它寄主植物根茎、茎杆中越冬。越冬幼虫在春季化蛹羽化。由于越冬场所不同,1代蛾发生极不整齐。螟蛾有趋光性和喜欢在叶宽、秆粗及生长嫩绿的稻田里产卵,苗期时多产在叶片上,圆秆拔节后大多产在叶鞘上。初孵幼虫先侵入叶鞘集中为害,造成枯鞘,到2~3龄后蛀人茎秆,造成枯心,白穗和虫伤株。初孵幼虫,在苗期水稻上一般分散或几条幼虫集中为害;在大的稻株上,一般先集中为害,数十至百余条幼虫集中在一稻株叶鞘内,至3龄幼虫后才转株为害。二化螟幼虫生活力强,食性广,耐干旱、潮湿和低温等恶劣环境,故越冬死亡率低。天敌对二化螟的数量消长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尤以卵寄生蜂更为重要,应注意保护利用。
四、防治方法
(一)农业防治
由于二化螟食性复杂,越冬场地多,所以在冬季或早春季除了要尽早处理稻桩、稻草外,还要在早春齐泥割掉茭白残株,铲除田边杂草等,消灭越冬幼虫。
1、进行秋翻,减少虫源基数。
2、妥善处理稻草、稻茬等越冬寄主。
3、选用丰产、抗虫的优良品种。
4、二化
螟具有趋嫩绿性和趋茂密习性,因此,要科学地处理好水、肥、栽培密度与二化螟的发生关系。大面积推广水稻稀播稀植技术,大力提倡水稻氮、磷、钾配施等技术。
(二)化学药剂防治
掌握好施药时期是田间化学药剂防治二化螟效果好坏的关键,因此必须做好当年的预测预报,准确掌握二化螟的化蛹、羽化、卵孵化盛期,一般施药时期掌握在7月10日~24日之间。
1、药剂封垛。在二化螟羽化始期即6月24日~7月1日期间,用50倍液80%敌敌畏药液封稻草垛。将蘸上药液的玉米杆插入草垛内30厘米处,熏杀刚羽化的成虫。敌敌畏用药量按每立方米草垛10~20毫升。
2、田间药剂防治。结合田间实地调查,当田间见“枯鞘”10%时即可用药防治。目前推广使用的药剂有:90%杀虫单原粉公顷用量600克喷粉,或用20%三唑磷乳油公顷用量1500毫升兑水1500公斤进行常规喷雾,也可采用毒土法;或用18%杀虫双水剂,公顷用量3750毫升直接撒施,要求每平方米撒一滴药液。为了提高防效,提倡第一次用药10天后再施一次药(蚕区禁止使用杀虫双)。
3、生产上在早、晚稻分蘖期或晚稻孕穗、抽穗期螟卵孵化高峰后5~7天,枯鞘丛率5%~8%或早稻每667m�2有中心为害株100株或丛害率1%~1.5%或晚稻为害团高于100个时,每667m�2应马上用80%杀虫单粉剂35~40g或25%杀虫双水剂200~250ml、50%杀螟松乳油50~100ml、90%晶体敌百虫100~2008对水75。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上海凯百斯
2024-09-23 广告
2024-09-23 广告
作为凯百斯纳米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我们深知大肠杆菌细胞破碎的重要性。常用的方法包括物理法如超声波破碎、高压破碎,以及化学法如使用表面活性剂破坏脂膜结构。此外,酶处理法也是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特定酶如裂解酶来消化细胞壁。选择破碎方法...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上海凯百斯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